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許若煒:吃一塹,不一定長一智

許若煒:吃一塹,不一定長一智

閱讀提示

1.為什麼說形式也是另一種實質?

2.如何辨別今天所流行的佛學說法的真偽?

3.為什麼沒有原則會容易反覆糾結於簡單的問題?

01

0101

媒介

如果要讓一句話升值,那麼最簡便的方式,就是讓它有個更具價值的傳播媒介。

當一句話是出自一位有聲望的人士,那麼會顯得這句話更具份量、更像是不證自明的。

所以,對太極拳宣傳力度最大的,不一定需要太極宗師,也可以是某位玩跨界的名人。

傳播媒介本身,就自帶信息。也就是說傳播媒介不只是發揮「傳遞信息」的作用,還會在傳遞信息中「改造信息」。

一本紙質書跟電紙書在於內容上是沒有差別的,有差別的是捧在手上的「重量」,心理學的研究表示,「重量」也可以暗示著「重要」,所以紙質書的重量會更容易使人專註和聽信。

這些都顯得人性本身就「不止是重實質,也會重形式」,或者說「形式,是另一種實質」。

02

0101

審視

對於追求真理的人而言,是恥於糾纏於形式的。他們反本能要求自己,隔著形式,去探索實質,所以建立了一套允許「反共識」、「反權威」的認知。

人云亦云的不一定是對的,這是反共識。大師說的,也可以有待商榷,這是反權威。

但是,這不是徹底的、毫無原則的懷疑一切,將所有的是非、對錯都混淆。而是建立數個核心的原則,用原則重新審視它們。

佛教對佛法劃定了三個時期,分別為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

這三個時期的演算法是自佛陀入滅後算起,入滅後的第一個五百年為正法時期,後一千年則是像法時期,再往後一萬年,就是末法時期。我們今天正好處於末法時期。

《楞嚴經》講:「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當然,一位講台上的老師整天謊話連篇,自然是沒有人信奉的。所以過了及格線的邪師是大部分講正理,再往裡面摻少部分的歪理。這就是「文化寄生蟲」,這些附載在正理保護傘下的歪理,不僅容易麻痹聽眾,還適宜推廣。

不過辨別邪師也並非沒有辦法,佛陀為後學留下了鑒定是非真偽的四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這是一個以簡馭繁的辨別真偽原則,用其檢驗今天流行的佛學說法,若是與之相悖,無論是權威、還是共識,都應該重新審視了。

03

0101

原則

對於日常生活如果失去一個主宰的原則,那麼就容易讓自己反覆糾結於一些簡單的問題。

比如,原先在單位里提拔的一位下屬,他數日前跳槽到別的公司,背叛了單位,辜負了自己。於是自己反覆沉溺於「不能慧眼識人」的自責中,也常常懷挾對他的抱怨。

其實,如果我們明確原則,就不至於這樣的反覆糾結。

當提拔的行為是出於惜才,那麼他去往更為合適的地方發展,這正是「惜才」的本意。如果提拔的行為是一種投資,那麼就應該允許投資會有風險。

如果這兩種出發點都混淆了,那麼這種反覆糾結的情緒不僅浪費時間,也不能帶來理想的處理結果。

或許下次就不再提拔人,或者現在就採取報復行為,殺一儆百,這種無原則的總結,自以為是「吃一塹,長一智」,實則是從這個火坑爬出去,然後自甘掉入另一個火坑。

如果抱持利他的惜才原則,那麼下次仍然坦蕩地唯賢是舉,不計日後為誰所用。

如果抱持自利的投資原則,就理所應當承受投資背後的風險,放下焦慮,讓自己廣撒網,計算概率、評估風險,以及做好對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等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方等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