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雍正說的不知本朝之為滿洲怎樣合理解釋

雍正說的不知本朝之為滿洲怎樣合理解釋

雍正說的徒謂滿洲之君,入為中國之主,這個能解釋的通。關於雍正說的籍貫問題,怎麼不被歪曲呢。。。。

打個比方

我是東北人,你是河南人就這麼簡單,河南(中原,中國,中州)

困難在 滿洲是什麼意思 ,這個滿洲就是地名,就是東北的意思 。.

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 …這段很容被歪解,這也可以曲解為,不知本朝是為滿洲國,猶如中國人的籍貫一樣。。

即使雍正這個是兩國論也沒問題,不存在侵略,因為清朝之前沒有全部中國領土版圖概念。 明朝全盛到新疆哈密,明末西藏早脫了與明朝關係,明朝本土也僅中原十八省,而清朝確用各種國際條約,明確了中國的犯圍,在清朝指全國領土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全中國領土代指是在康熙尼布楚條約開始的。縱始雍正說過,明清本為敵國,也改變不了清朝就是中國。

如果你把,雍正說的,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解釋成滿洲國,那麼毫無意問,我國在東北的法權就受到了挑戰,那麼歷史罪人,就是那些清非中國的大民族歧視分子來背罪過。

附雍正原話原文

孫文也認為中國漢族王朝是十八省,看下圖。

真正的現代中國國家概念來自清朝

清朝前期,「中國」一詞正式成為了國家稱謂、國家概念?

這兩天,與咱們貼吧的一位朋友探討「中國」一詞在古代的含義。這位朋友說,清朝皇帝自稱的「中國」一詞,只是「中央王朝」的意思,並非國家名稱。對此,我不敢苟同。在清朝前期,「中國」一詞已經成為了國家名稱、國家概念。也體現出了清朝皇帝對中國的認同感。史學界之所以認定清朝屬於中國,這便是原因之一。下面,我列舉兩段資料,大家請看。

摘錄 《「中國」與「天下」的重合》,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7卷,第三期:

進入清代以後,雖然清朝直轄的18個省依然以「中國」稱之,而「天下」也保持著泛化的指稱政令實施範圍的含義。但「中國」卻有了指稱清朝疆域的用法,「天下」與「中國」出現了重合的傾向。一個明顯的例證即是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康熙二十八年,為了解決沙俄向東擴張而引發的邊界爭端,清朝和沙俄簽訂了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邊界條約 ----- 《尼布楚條約》。清朝依據《尼布楚條約》所立界碑全文為:「大清國遣大臣與鄂羅斯國議定邊界之碑:一,將由北流入黑龍江之綽爾納,即烏倫穆河,相近格爾必齊河為界。循此河上流不毛之地,有石大興安以至於海。凡山南一帶,流入黑龍江之溪河,盡屬中國。山北一帶之溪河,盡屬鄂羅斯。一,將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為界,河之南岸屬於中國,河之北岸屬於鄂羅斯 ....... 中國所有鄂羅斯之人,鄂羅斯所有中國之人,仍留不必遣還 ....... 」 很顯然,在條約中「清朝」和「中國」是可以互稱的,「中國」已經具有了一個近現代主 /口/ 權國家的含義。該條約的滿文、俄文、拉丁文本也都是如此。也就是說,最遲到康熙時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稱呼,中華各民族也由此開始以一個主 /口/ 權國家 ----- 中國的身份活動於世界舞台。

====================================

儘管《尼布楚條約》的正式文本,只有拉丁文。但是,在條約簽訂之後,清朝使用包括漢字在內的五種文字,把《尼布楚條約》刻在了中俄界碑上。關於《尼布楚條約》,我要說的是:古代「中國」一詞,通常是「中原地區」或者「中央王朝」的意思,不是國家名稱。而刻在清朝與沙俄界碑上的漢字版《尼布楚條約》當中、「中國」一詞的含義卻發生了變化,成為了與「鄂羅斯」相對應的國家名稱,國家概念。我不妨簡短的分析一下,首先,顯而易見,上述漢字版《尼布楚條約》里的「中國」一詞,肯定不能解釋成「中原地區」。即使將其解釋為「中央王朝」,也是絕對不行的 ! 原因很簡單,注意上述文摘中提到「在條約中 ..... 『中國』已經具有了一個近現代主 /口/ 權國家的含義。該條約的滿文、俄文、拉丁文本也都是如此」 ----- 如果你把上述漢語版《尼布楚條約》當中的「中國」一詞解釋為「中央王朝」,那就與該條約的滿文、俄文、拉丁文本對不上號了。

所以,經過康熙皇帝親自核准,之後刻在清朝與沙俄界碑上的漢字版《尼布楚條約》中的「中國」一詞,只能是國家名稱,國家概念。在康熙帝的觀念里,在清朝的官方定義當中:清朝就是中國的朝代,而且滿族聚居的東北地區也屬於中國,都已經是很明白的事了!

除了上述《尼布楚條約》以外,再看這段:

宮廷傳教士蔣友仁奉乾隆帝之命手繪了一幅高水準的《坤輿全圖》進呈,並得到認可,其在地圖上就直接將大清國的整個統治地區標名為「中國」。

--------- 《清代滿人的中國認同》,載《 中華讀書報 》,2010年10月27日

眾所周知,世界地圖上標註的,是國家名稱,而不是「天朝上國」一類的字眼。那麼,上述《坤輿全圖》標註的「中國」一詞,自然是清朝的國家名稱,國家概念。不能僅僅解釋為「中央王朝」。

總之,最遲到康熙時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稱呼,中華各民族也開始以一個主 /口/ 權國家 ----- 中國的身份活動於世界舞台。既然如此,清朝當然是古代中國的正統朝代之一。

對比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條約,中國的國家全名是中華大清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美國則是一成不變的美利堅合眾國,或因翻譯不同而稱為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這裡告訴我們的是大清,民國,人民共和國是政體,是隨著政權更替而改變的體系,等同於「朝代」,而不變的是「中國」,是國名,是不隨政權更替,朝代改變而變更的國家名字。

中美望廈條約,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望廈:

「茲中華大清國、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欲堅定兩國誠實永遠友誼之條約及太平和好貿易之章程,以為兩國日後遵守成規..."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1946年11月4日):

"中華民國,美利堅合眾國,為欲借適應兩國人民精神、文化、經濟、及商務願望之條款所規定、足以增進彼此領土間友好往還之辦法,以加強兩國間悠久倖存之和好聯繫及友誼結合,受決訂立《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商定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

根據以上史證,近年有欲亡華亂華者所謂「中國是在1912年才成為中國國名」的說法,是徹頭徹尾的無知且無恥的胡說!

作為各朝代通稱的傳統國名之"中國",不僅被入關後的清朝統治者和一般臣民用為與"大清"對等的習慣性國名,明末清初以降也得到西方列強的了解和使用。應該指出,China、Chine和Cina等成為歐美流傳至今的對應漢字"中國"國名的相對固定稱謂,有一個歷史過程。早在明末清初,這一過程實際上就已逐漸開始。明末時,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將《利瑪竇中國札記》一書整理後在歐洲出版,風行一時。書中明確告知歐洲人:這個古老的帝國曾以各種名稱為歐人所知悉,最古老的名稱是Sina,馬可波羅稱之為Cathay,"最為人所知的名稱China則是葡萄牙人起的",而葡萄牙人之所以稱之為China,則是由交趾人和暹羅人稱這個帝國為Cin而來。利瑪竇還告訴歐洲人,"除了新王朝一來就取一個名字以外,這個國家還有一個各個時代一直沿用的稱號,有時候別的名字就和這個稱號連用。今天我們通常稱呼這個國家為中國(Ciumquo)或中華(Ciumhoa),第一個詞表示王國,另一個詞表示花園。兩個詞放在一起就被翻譯為"位於中央"。我聽說之所以叫這個名稱是因為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而中國則位於這塊平原的中央"(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6頁)。

在當時通行的漢語辭彙中,作為人們熟知的國名,唯有"中國"或"中華"具有可與China(Chinese Empire)、Chine、Cina等古今相續之內容相互對應的歷史縱深。各具體王朝之名如漢、唐、明、清等,均無一能夠勝任。事實上,明清以降的中西歷史上,可以說China、Chine、Cina 等與"中國"或"中華"的國名之間,具有某種相互對應、規約、彼此互動的特性。無論中國是改朝換代還是建立民國,西方都仍習慣保持不變地稱之為China、Chine、Cina,與此同時,"中國"或"中華"的貫通性國名,在國際舞台沿用並實現其一定程度的意義轉換,最終成為通用的現代國家名稱。

作者國安反網特聯隊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對滿洲人而言,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其熱烈程度一點不低於元宵節!
北海九龍壁里藏著的秘密,連導遊都不會告訴你!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