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僧格林沁墓守護人:王陵雖毀信義還在

僧格林沁墓守護人:王陵雖毀信義還在

(僧格林沁的碑樓)

僧格林沁墓守護人:王陵雖毀信義還在

守陵人白慶榮說:254年前,受王爺指派,白氏先祖「木洛混」率一子五侄,訣別故里,從今天的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吉爾嘎朗鎮巴彥哈嘎村,一路跋涉,來到公主陵村為王爺守護祖陵,落地生根後,木洛混的後人改漢姓白,至今已繁衍十餘世子孫。1948年先後,坐落在巴爾虎山腳下的數十座蒙古王陵,被當地土改政權毀壞。往昔的輝煌,湮沉於黃土之下。可貴的是,王陵雖毀,信義還在,白氏族人還在堅守著這一百年承諾……

公主陵,見證滿蒙一家親

2015年10月下旬,濃濃的秋意漫上巴爾虎山,山腳下,一座清同治帝御賜的聖旨碑寂然立於寒風中。碑的主人,是清代「鐵帽子王」、一代名將僧格林沁。「是皇上封的,草原上的放羊娃,一步登天,成為『大清柱石』。」啜了一口酒,白氏第10代守陵人、64歲的白慶榮告訴記者:「王陵雖然被破壞了,可碑還在,信義還在,這是老輩傳下來的規矩,不能丟。」

規矩,指的是白氏先祖給王爺守護陵寢的信諾,這個信諾至今已經堅守了254年。

白慶榮已不會說蒙語,住的地方也很簡陋,一口鍋,一鋪炕,一桶酒。每天早起,先去碑前上香,然後再吃飯,下地幹活。從記事起,祖輩們就是這樣生活的。房子一側,是他開墾出的菜地,種菜種玉米,用以養活自己……

白氏守護的是,清代下嫁到科爾沁蒙古的「和親公主」與額附的墓葬,以及後旗王公的陵寢。巴爾虎山腳下,是科爾沁左翼前、中、後三旗的王公祖陵所在地。在清代,「北不斷親」,「不設邊防,以蒙古部落為屏藩」,是既定國策。遺憾的是,整個陵區於1948年前後遭到損毀……

時光穿越回清乾隆19年(1754年),這一年的冬月,遠嫁塞外草原的和親公主——雍正帝養女、庄親王允祿的女兒、40歲的和碩端柔公主去世。7年後,一隊受王爺指派,去給公主守陵的蒙古族白姓家族,由長者「木洛混」率一子五侄,自今天的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吉爾嘎朗鎮巴彥哈嘎村出發,前往公主的陵寢地——巴爾虎山腳下、今天的瀋陽市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公主陵村,這一年是清.乾隆26年的秋天(1761年)。

公主嫁的王爺名叫齊默特多爾濟,是「世襲罔替」的科爾沁左翼後旗第八任旗主、「多羅郡王」,姓博爾濟吉特氏,系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後裔。當年,王爺的祖上隨皇太極打江山時,立下過赫赫戰功。王爺死後,與公主合葬。史料載,有清一代,共有24位「愛新覺羅氏」的女兒,被下嫁到科爾沁草原,成為和親公主,端柔公主是其中之一。

勒勒車踽踽行進著,落地生根後,木洛混的後人改漢姓白。子烏力根寶,改名白福;大侄烏力特,改名白已;二侄烏力屯勒,改名白壽;三侄涉及各,改名白相;四侄梭都拉,改名白榮;五侄巴都漢改名白林。白慶榮說,自己是白相的後人,從那時起,白家開始成為王陵的守護者。牛皮袋子里,是行前王爺賜給的官印,職位是「扎蘭」,主要司職公主陵的祭祀、守備等職責。此外,還賜有一條象徵王府威權的黑莽鞭。

公主陵村所在的地方,一共有四座後旗所屬王公的陵墓,分別是端柔公主陵、二太王陵、僧格林沁陵、貝勒陵。二太王,弟襲兄爵,被稱為二太王,埋葬的是後旗第七任郡王、齊默特多爾濟的父親。貝勒陵,埋葬的是輔國公溫都蘇,是僧格林沁的次孫。

「小孩子打架看熱鬧,守陵人也是如此。」白慶榮說。小時候,聽村里長輩人說故事,三句話離不開巴爾虎山下的王陵……「先是中旗的王爺風光無限,那是康熙皇帝的奶奶、孝庄皇后一脈的人,人家是襲封的「達爾罕」王爺,「世襲罔替」。娶的是順治帝的養女固倫端敏公主,這位公主壽命長,活了77歲,可小時候卻是個苦命人,定親的第二年,生父去世,幾個月後,養父順治帝也去世了,18歲出嫁前,一母同胞的弟弟又去世了……」

使命沒完結,把看到的說出來

說故事的人,是白慶榮的叔叔,名叫白明儒,出生於1935年,讀過書,是白氏第9代守陵人。白明儒自3歲起,就住在僧格林沁陵的配房裡,是王陵興衰的見證人。白明儒說:「到後來,就是咱後旗的王爺風光了,這是僧格林沁打下來的,僧格林沁是草原上的雄鷹,25歲起就當領旗的將軍,率領著蒙古騎兵,跟八國聯軍打,跟起義的捻軍打……」

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夏天,巴爾虎山腳下,迎來了一位在中國近代史上極負盛名的人物——因軍功晉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的僧格林沁的靈柩。因率部清剿捻軍,馳匝千里,身不離馬背,輕敵縱進,最後在山東省的高樓寨受伏擊戰死,時年55歲,謚號為忠。慈禧太后嘗言:「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亡。」可見清庭對僧格林沁的倚重……

這也是在電影《火燒圓明園》中,那位摔倒外國公使的蒙古族漢子,因上一任王爺無子,草原上的放羊娃,一夜之間被選為繼子,成為科爾沁左翼後旗第11任旗主。王爺娶的是道光皇帝的姐姐,僧格林沁也因此成了道光皇帝的外甥,這是後話。

最後一位王爺的後裔,是1940年來到公主陵的。來人是溫都蘇的繼子,人稱三爺,靈柩是由其妾「阿陳玉珍」運來的。阿陳玉珍雖是女流,卻很有才幹,主持過公主陵的事務。1945年日本人投降後,蒙古王爺勢力消亡,她也消失了。再次出現時,是1951年前後,不過,這一次她來公主陵是爭遺產的,說是祖上留下來的,有18間房產,還有地,想要回去。可白慶榮的奶奶不幹:「給你了咱家人住哪?」糾纏間,有人喊:「農民會的來了。」怕被抓住批鬥,阿陳玉珍這才離去。再後來,有人在草原上見到了王爺的一個後人,是在放豬……

在白明儒的記憶中,1948年前後,王陵被損毀時,尤其讓人心痛:

「是農民會的人乾的,想阻止,沒人敢。先挖開的是公主陵,費了好大勁呀,裡面是青磚起拱,白石灰造面,一對大石門上有虎頭扣環一對,內放兩口棺材,郡王的已經化了,棺內有一串朝珠,一條玉帶,一隻花翎。公主的肉身未腐,身高約1.71米,肉皮一推還活動著,有彈性,似入睡一般,穿的是藍綢衣,面部蒙著一件銀飾品,鳳冠放在一邊的帽盒裡……」

老人說起一個傳說:公主起初不愛來,她啟奏雍正說:「塞外草衰,蚊、虻、蚱、蟲過多,水土也不好……」雍正就騙公主說:「我封塞外後旗王府,六十里地沒蚊、虻、蚱、蟲。」公主信以為真,就嫁過來了。說起這些時,白明儒呵呵笑。

(原王爺陵埋葬王爺屍骨的地方)

公主陵挖完了,又開始挖僧格林沁陵。老百姓有傳說,僧格林沁死時,頭被捻軍割去了,皇上下旨,給裝了個金頭,可打開一看,是身首俱全的,雖然過了100多年,可保存的非常好,皮膚有彈性,穿一身粗布衣裳,是兩層的,肩窩處有傷痕,呈黑紫色,長約10公分,是刀劍所傷。腳上穿的是靴子,邊上有一柄護身短劍。長的是蒙古族人臉型,身高約有1.72米。棺木很簡陋,還趕不上一個大地主的,上麵包有三層鉛皮,是用刀斧剁開的,屍身後來被埋入附近山土中……

(樹所在地即是公主墓)

(公主陵殘存的院牆)

「好端端的一片陵區,就這麼給毀掉了,不然在今天,可是最好的旅遊資源。」

白明儒是一位有心人,古稀之年,憑記憶寫出一部公主陵村村史。把自己從小聽到的、看到的,都記錄了下來。2011年春天時,年已76歲的他,又應族人請求,補寫出白氏自始祖木洛混以下,各世系間的衍生情況,人數達1800多人,成為一部完整的白氏族譜。

百年信義,一柱香一杯酒

王陵被毀了,按理說,白家的使命也到頭了,可白明儒不這樣看:「心裡頭總是覺得這份差還沒有當完,僧格林沁的碑還在,逢年過節的,白家人還是要去上柱香的。」其實,在王爺的勢力退出歷史後,守陵人就領不到薪俸了。原來過年時,對子上寫的是「永受王恩」。白家生小孩,王府也會派人給送2兩禮銀,後來就全都沒了。現在寫對子,寫的是共產黨萬歲。

記者曾在2011年時採訪過白明儒,當面聆聽過老人說起往事。說到興頭上,老人還親自領記者上山,指正過公主陵墓、僧格林沁墓原穴址所在:「就是那個坑,挖開後,人擱在一邊,後來山下要修學校,怕小孩子見了害怕,才在一側就地掩埋的,現在這片地都種上苞米了!」

白明儒是村裡的文化人,這幾年,隨著對僧格林沁評價的正面化,來公主陵尋蹤的人也多了起來,老人也義務當起了講解員,可一直沒見到僧格林沁的後人露面,這成了白明儒、白慶榮叔侄倆的一塊心病。其實,僧格林沁的兒子、孫子的陵墓,都在巴爾虎山方圓10幾公里的範圍內。兒子在蓮花崗,長孫在添壽庄,今屬康平縣,與僧格林沁陵相望不遠。

「這個長孫,名叫那爾蘇,長得很英俊,傳說是慈禧喜歡的人……」白明儒道:「後來,兩人的關係被其父發現,為避禍,其父博彥那謨祜命其自盡,並答應在自己死後,把王位傳給那爾蘇的兒子。結果,那爾蘇在塞外草原瘋玩了3個月,後吞金自盡,死時32歲,落地處名為「孝節陵」。慈禧聽說後,大罵博彥那謨祜一頓,卻也無可奈何。當然這些完全是傳說,但親王一爵,由那爾蘇的兒子阿穆爾靈圭承襲,卻是真的……」

白明儒一直未婚,直到晚年才娶個後老伴,2013年冬天時,老人因車禍去世。死之前,叮囑侄子白慶榮說:「去碑前上柱香,替我報個到。」擔子傳到白慶榮肩上,還有2張照片,是1940年時拍攝的,一張是公主陵的,一張是僧格林沁陵的,是被毀前的原貌。指著照片上的人物,白明儒告訴他:「穿旗袍的女子,是你奶奶,身邊玩耍的小孩子,就是我……」

2009年11月9日一大早,白慶榮及白氏族人見證了驚奇的一幕: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原來遺棄在僧格林沁陵半山腰上的一對石獅,經修復,被重新移放在碑前,紅布拉開時,一隊雄鷹從巴爾虎山上空出現,一共有18隻。村中老人說,單飛的鷹,在山上很常見,可排成隊的鷹一起飛,百年未見。此時,距僧格林沁死去已144年。白慶榮對這件事記憶猶新,一連說了3遍:「很奇怪……」

讓人欣慰的是,在僧格林沁的老家內蒙古通遼市,不時有一些蒙古族民眾,來拜祭這位蒙古族人心目中的英雄。對於白慶榮,人們很尊重。可讓白慶榮擔憂的是,自己只有一個女兒,按照守陵人的規矩,只有男孩才能擔此大任。「這個活,不是誰都能幹的,不只是磕個頭,上柱香那麼簡單。」他想說,自己文化低,了解的太少,不像叔叔白明儒……

現在,隨著知名度的提高,白慶榮成了大忙人,接待來訪者,回復微信朋友圈裡的提問。採訪時,白慶榮告訴記者,他有兩個心愿:一是如有機會,見一見僧格林沁的後人。過去是王爺,現在平等了,可白家還在堅守著百年傳承,這是信義。二是回祖宗的原放牧地看看。來的時候,白氏族人趕著牛羊,喝著草原上的烈酒,持著王爺賜予的蟒鞭。如今254年過去了,老家的族人還記得走出去的這一支子孫嗎……

字數(4160)

2015年11月8日

照片說明

白明儒和白慶榮叔侄身後為同治帝賜給僧格林沁的聖旨碑

白明儒手書白氏族譜

僧格林沁陵原來的形貌——照片中最小的孩子既為幼年白明儒,他身邊女子為白慶榮的奶奶

公主陵老照片

白氏第10代守陵人白慶榮

後記一

關注白慶榮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的,在視線中,由白氏而及科爾沁草原歷史文化,那些在這片草原上馳騁過,有過傳說,有過傳奇,被鴻雁傳聲過的歷史人物,一個個走過來,在沙丘下,在史料記載中,在民間傳說中和民歌傳唱中,一個個復活過來,讓我們能大致看清這些人物的口眼眉毛、行為特點等。此後,一發而不可收,喀喇沁(赤峰、朝陽地區)、土默特(阜新、北票地區)、前郭爾羅斯(松源地區)等,一個個曾經的草原部落,開始走進筆者的視野中。

可以說,白氏是一個起點,讓我從感性角度,一點點認知到蒙古族民俗和文化,這是一個過程。此後,關於草原人文,從美麗和浪漫中,回歸到真實。因為,不僅有浪漫,也有烈日和風沙。

了解科爾沁,你必須走近這裡,在沙坨中,在草原上,在雙合爾山上,或是在一處人家裡,和這裡的人們交談,一起喝酒吃肉,一起在寒風中盡情地撒尿……在這一時刻,記憶中的,傳說中的,那些史詩般的傳奇人物,就會在風中復活過來,一一走過你的眼前。對面走著的一位普通的蒙古族姑娘,一張笑臉的背後,你或許能看到一首科爾沁民歌中傳唱中的人物:《烏雲珊丹》、《烏尤黛》、《諾麗格爾瑪》……柔美的背後,她們或悲戚,或喜悅,或忠貞不渝,或寧死抗拒。一位漢子的酒杯中,你或許也能看到反屯墾英雄《嘎達梅林》、反八國聯軍的英雄僧格林沁的身影。他們或圍著篝火狂飲,或對著姑娘眉目傳情。或許,他們就是你身邊中的一員,在他們心中,涌動著智慧和勇氣,也有殺戮,和一種視死如歸的氣概。

在地理中看歷史,從民俗中了解歷史人物,還復一個真實的他們。

僧格林沁是出身於科爾沁草原上的放羊娃,住在科左後旗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雙勝。這個地方,現在成了一個小鎮,可它還是不起眼,即使是現在,生活在那裡的蒙古族少年,也從小習慣了草原、沙坨、牛羊和烈酒。不同的是,僧格林沁時期,少年們說蒙語,現在是說一半蒙語一半漢語。清初,嫁給王爺的愛新覺羅氏公主,一般是從位於撫順的赫圖阿拉城,跋涉100至300公里左右的距離,嫁到科爾沁草原的。其實,後金的貝勒們和科爾沁的台吉們,相距的並不遠,一個喝酒吃肉,另一個也喝酒吃肉。

隨著後金政權的堀起,愛新覺羅氏的貝勒們,一路進了北京城,與他們縱馬相隨的科爾沁台吉們,也一起隨龍入京。「和親之路」也沿續了近300年,通婚互嫁的公主們,也往來奔波了近300年。或是從草原嫁入京城,或是從京城嫁到草原。死後埋在公主陵的和碩端柔公主,就是後一種意義上的和親公主。她是雍正皇帝的親侄女,出生在北京,雖「塞外草衰」,卻也不敢違祖命,嫁了過來。

還有埋骨四家子鄉王爺陵村的固倫端敏公主,這些身影其實離我們都不遠,可真的走近她們,了解她們,聆聽她們的歌聲時,卻也是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我不是學者,只是一個感性的寫字人,走在具有傳奇色彩的先人們走過的地方,腦海中,於是才有了對他們感性意義上的認知。

2016年6月25日於瀋陽

後記二

再訪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公主陵村

聽老支書馬景材講端柔公主和僧格林沁出土時的見聞

2015年10月29日中午,瀋陽法庫縣公主陵村。氣溫,零下4度,小北風那個吹呀……

在守陵人白慶榮老哥的陪同下,時隔4年,筆者再次見到了已78歲的馬景材。他是當年的見證人之一。

資料:清.乾隆19年,遠嫁塞外草原的和親公主——雍正帝養女、40歲的和碩端柔公主去世。公主嫁的王爺名叫齊默特多爾濟,是襲封的科爾沁左翼後旗第七任扎薩克,「多羅郡王」,世襲罔替。

馬景材:公主陵是1948年的4月,被時屬遼西土改政權領導的工作隊,組織當地農民挖掘破土的。先挖的公主陵,後挖的僧格林沁陵。公主出土時,屍身未腐,面部蓋一銀質鳳飾,陪葬的珠子挺多的,其中有大珠子,有紅的,有綠的,晚上像燈泡似的,發光。穿淺藍色綢裝,陪葬的多是藍、綠色綢緞服裝。頭枕約1米長的四方包。有困難人家,不嫌棄的,還準備拿回家做被子呢。公主個子挺高的,肉皮有彈性。由一位姓曹?的人,給夾出來的,放在坑口(指寶頂)西,有一個松樹杆子下放置,是立著,一見風就幹了,像木乃伊了。公主陵規模是當地最大的。南北長約6米,東西寬約5米,是起拱的。分里外屋,南屋啥也沒有,東屋是公主棺木所在。額附的已經「稀拉嘩啦的了」(指棺木)。公主棺內塞滿好白棉花,開棺後,颳得滿山坡子,刮兩年才刮凈了。大棺木像是用香柏木做的,沒有縫隙,人站在上面,用斧子硬辟開的,砍了多半宿,棺材是「滿州材」,是船形的,是水膠、魚膘滲沙子(灌封)。棺木拿出來後,擱置好幾個月。

後來,工作隊給扒墳人一人分了幾斤小米,作為報酬。

資料:僧格林沁,道光至同治朝時,任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博多勒革台親王,世襲罔替。

馬景材:傳說呀,僧格林沁死時是沒腦袋的,後來給裝個銀腦袋,扒開一看,不是那麼回事,是完整的屍身,肩窩處有劍傷,穿的是單衣,兩層的,粗布的,穿的是靴子,屍身邊有一柄護身短劍,柄爛了,棺木一般,趕不上大地主的,挺簡陋的,棺材沒腐爛,上面三層鉛皮包裹著,用刀剁開的,有去撿鉛的。埋葬品還不如公主的奶媽子呢,奶媽子埋在公主的東側,裡面有銀元寶,挺大的,僧格林沁的沒有。出土時,中等個,樣子看到了,屍身在外面擱挺長時間呢,後來農民會派人在邊上給埋了。(註:此可證明僧格林沁屍骨遺存尚在此處)。

接著扒的是喇嘛觀。

註:喇嘛觀,既埋葬的僧格林沁的伯父——舉薦其入嗣後旗王爺的雍和宮喇嘛。

喇嘛是坐身,是一座六角琉璃塔,石制的。喇嘛挺胖的,肚皮上有皺者,身上披個黃綢子,挖出腦袋了,後來被白慶榮給重新埋了。

編者註:作者汪學松多年考察僧格林沁陵,共寫四篇文章,第一篇在幾年前,曾在中國貿易報上發表。此為後三篇,因故寫後未發表,現在授權本平台在網路上發表。

作者汪學松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我的家鄉——思山嶺滿族鄉
王朔:我是韃子,我怕誰?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