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孔子「天道」與「性命」思想探微

孔子「天道」與「性命」思想探微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摘要:孔子與弟子罕言「天道」與「性命」,但為易所作傳之「十翼」卻有多處談到「天道」與「性命」。《周易·繫辭上》中有「一陰一陽之謂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和「百姓日用不知」,體現的就是孔子的「天道」思想。何為性命?「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從功夫論角度來說,孔子性命學的關鍵在於「黃中通理」以及「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實踐功夫。

關鍵詞:孔子 天道 性命

《論語·公冶長》載: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南朝劉宋范曄編撰《後漢書·桓譚傳》中亦載:「蓋天道性命,聖人所難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

孔子談「禮」、談「樂」、談「仁」,談「人道」,怎麼會不談「天道」與「性命」呢。是因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而持「敬鬼神而遠之」和「不語怪力亂神」的嗎?是如顏師古解釋孔子不言之原因所說的「性命玄遠,天道幽深,故孔子不言之也」嗎?當然不是。筆者認為真正原因在於孔子一貫因材施教,所以像子貢這樣的弟子也只好感嘆「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我們知道曾子關於夫子之道也只有這樣一句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材料只有《論語》和《易傳》。《論語》中只是寥寥幾處提到天命、天道與性命,《里仁》篇有: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述而》篇有: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季氏》篇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為政》篇有:「五十有五,而志於學,五十而知天命」;》《堯曰》篇有:「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關於性,只有《陽貨》篇有:「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對天道與性命,《論語》中孔子有關論述就這麼寥寥數語,且並未進行進一步的闡發。要了解孔子「不可得而聞也」的「天道」與「性命」,只有到《易傳》中去尋找了。

史載孔子晚年好易,韋編三絕,著「十翼」(即《易傳》所包括的十篇文章)以解釋和闡發易之道,而《易傳》就是一部有關天道與性命的書。

《史記》與《漢書》都列出了一份由孔子傳《易》直至西漢田何的師承名單,《史記》云:「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庄何。」而《漢書·儒林傳》則云:「瞿傳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從上記載可以看出,子貢感嘆不得而聞的「性命」與「天道」這一聖人絕學是被傳承下來了的。

孔子學易而明天道性命,那他是如何闡發的呢?

《周易·繫辭上》中載:「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泰·彖》中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繫辭下》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睽·彖》中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咸·彖》中有:「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說卦》中載:「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乾·文言》中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復·彖》 中有:「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和「百姓日用不知」這幾句話可以說是孔子「天道」和「性命」思想的精義,當然不到一定的境界,是難以真正明白聖人之言的,所以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對於「性命」與「天道」,後人如孔子之孫子思在《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郭店出土的楚簡中《性自命出》載有:「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西漢戴聖編《禮記·哀公問》中有哀公問「君子何貴乎天道」,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從這些後人的論述和文獻中可以明確地看出,孔子所說的「天道」,即「天之道」,是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宋朱熹《集注》中也有這樣的論述:「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予物者,乃事物之所以當然之故也。」

要真正明白孔子的天道和性命思想,除卻義理外,非得要有一番實踐功夫不可。可是如何才能做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呢?這就必須要有「黃中通理」這一真實的修行功夫了。

《文言》中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有:「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初正則終修,干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唐呂洞濱《敲爻歌》:「玉爐之中文火爍,十二時中惟守一,此時黃道會陰陽,三性元宮無漏泄」;明張紫陽《悟真篇》:「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摶烏兔葯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丘祖《龍門派薪傳百字譜》:「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不知曉和「黃中通理」,那對孔子性命之學永遠是門外漢,所以的解釋都是牽強附會,隔靴搔癢,只能以盲引盲。

黃中通理的「理」是什麼,這是最為難解的。道學大家陳攖寧夫子在《參同契講義》中說:

理,即氣也。一,即先天一炁,隱藏而不見,蓋即坎中之一陽爻也。內以養自己之真性,則當安靜而虛無,其原初的本來面目,隱藏其外耀之明,回其光以內照自己之形軀,是故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於氣海,以溫養其子珠。然此子珠視之雖不可見,實則近在身心,只要陰陽一交,極易尋求。於是吾身黃中之道,漸通其理,施化潤澤而達於肌膚。蓋其初能正其身心而合乎至道,則其終必能享受修齡;其干本能卓然樹立。則其枝末亦必能自持而不倒也。此蓋勖修道之人,宜慎其始而固其本也。然正者何?干者何?一即是也。惟此一者,掩蔽而不能明。故世人莫能知之。

黃中通理的「黃中」是什麼,密宗上師陳健民在其《中黃督脊辨》中說:

黃中之名,本出儒家《易經》,《文言傳》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禮。孔子所以澤坤卦六五爻,黃裳,元吉之辭也,謂黃為坤,土色,裳為下體服。君子有中德,謙恭下人,猶黃裳有文在中,而服於下體外也。魏伯陽參以道家言著《參同契》,日: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已奪儒家心理學名詞,而為道家生理學名詞矣。其後道教各家著述,或就赤黑父會言,則曰「黃庭」;就龍虎交合言,則曰「黃房」;就陰陽調理言,則曰「黃婆」;就元神長養言,則曰「神室」;就玄妙難通言,則曰「玄竅」;後人解析其所在地,或取黃義,則日在臍,臍為戊己土故;或取中義,則日在心,心為中田故。如上曰庭、曰室、曰房、曰竅,應系指一點而言,非指一線如中脈者然。然又稱黃道,對應前任赤道、後督黑道而言,則系一線矣。……

後世極尊重黃道者為閔一得,有《古書隱樓藏書》,就各家書闡明之、參證之,一歸黃道焉。自著《天仙心傳》,亦曰:「頂光下照至眉間,至心間,然後引入黃中。」則黃中明明是一竅穴,即是一點,而非一線也。……尹真人《皇極闔辟仙經》日:「此竅初凝,即生兩腎,次而生心;其腎如藕,其心如蓮,其便中空外直,拄地撐天。」則又明明一線矣。……

如上所論,可知黃中在道家並無定說,或一點,或一線,尚屬問題。

黃中是點、是線歷來也沒有定論,黃中到底為何物?黃中通理究竟作何解?筆者認為清黃元吉先生在《樂育堂語錄》中透露了真正的消息,黃元吉乃江西豐城人(其名即出自《易?坤》卦:「六五,黃裳元吉),為仙學巨子陳攖寧所私淑,現引錄以供讀者參究。元吉先生指出:

「吾前言玄牝之門,其實玄即離門,牝即坎戶。惟將離中真陰下降,坎宮真陽上升,兩兩相會於中黃正位,久久凝成一氣,則離之中自噴玉蕊,坎之中自吐金英。玉蕊金英亦非實有其物,不過言坎離交媾,身心兩泰,眼中有智珠之光,心內有無窮之趣,如金玉之清潤縝密,無可測其罅漏者。然非以外之呼吸時時調停,周遍溫養,則內之神氣難以交合。古云:「玄黃若也無交媾,怎得陽從坎下飛?」是知天地無功,以日月為功;人身無用,以水火為用。天地無日月,天地一死物而已。人身無水火,人身一屍殼而已。日月者,天地之精神。水火者,人身之元氣。惟能交會於中,則內之元氣假外之呼吸以為收斂,始而覺其各別,久則會萃一團,而真陽自此生矣。倘陰陽不交,則氤氳元氣不合,而欲陽之生也,其可得乎?」

「一陰一陽之謂道」,「黃中通理」這一往聖絕學、夫子心燈可謂明矣。可見大道至簡至易,一般學人沒有實踐功夫,往往在義理的闡發上下功夫,只能坐而論道了。

作者簡介:陳富國(1973—),男,江西豐城人,哲學博士,主要從事傳統文化與德育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一生的修行,就是修好這顆心
群處守住嘴 獨處守住心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