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唐歷史 | 唐太宗成全李治和武則天的愛情

隋唐歷史 | 唐太宗成全李治和武則天的愛情

原標題:隋唐歷史 | 唐太宗成全李治和武則天的愛情


據《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寺。大帝於寺見之,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永徽六年(655年),廢王皇后而立武宸妃為皇后。」


但《新唐書?本紀第四?則天皇后中宗》稱:「後年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太宗崩,後削髮為比丘尼,居於感業寺。高宗幸感業寺,見而悅之,復召入宮……」


《舊唐書》只說了過程。到了《新唐書》,把「於寺見之』改成了「見而悅之」,僅僅一個「悅「字,就讓李、武二人的關係迥異:好像兩人之前從未謀面,偶爾邂逅,一見鍾情。這恐怕不是歷史的真相。


《唐會要卷三?皇后》條稱:

天后武氏,貞觀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聞武士彟女有才貌,召入宮以為才人。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太宗崩,隨嬪御之例出家為尼感業寺。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潛然。時蕭良娣有寵,王皇后惡之,乃召入宮,潛令長發,欲以間良娣之寵。


「武氏泣,上亦潛然」的描述,說明高宗與武則天不一般的關係。至少二人過去熟悉,或者說,高宗對武則天早就「悅之」。


武則天作為太宗後宮的嬪妃,再嫁太宗的兒子高宗,成為史書攻訐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一個靶子。


武則天到底是不是太宗的才人,做了多少長時間的才人,和太宗有沒有實質性的故事,為什麼十多年間既沒生育,也沒升職;太宗死後,武則天到底削髮出家為尼沒有,等一連串的問題,都很難回答。但如果按照唐高宗的《立武后詔》,則是另一種解讀。


參考多種版本,《立武后詔》內容如下:「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之錫,已經八載;必能訓范六宮,母儀萬姓。可立為皇后。」


這個詔書明確了以下5點:


1、武則天出身並不低;


2、武則天是以才行選入後宮的;


3、高宗當太子時,「特荷」太宗優渥,既使自己常隨在父親身邊,也使自己與武則天朝夕相處(一語雙關);


4、太宗看到武則天有許多優點,也發現高宗青睞武則天后,讚賞不已,把武則天賜給了兒子。

5、此事已經過去8年(經過了長久的考驗),高宗認為武則天可立為皇后。


陳寅恪先生曾稱高宗此詔以武則天比於西漢「配元(帝)生成(帝)」之皇后王政君,是「欲蓋彌彰,事極可笑」。但說實在的,高宗在這裡並未掩飾其與武則天之關係。「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解釋成太宗,可;解釋成武則天,亦可。高宗承認了與武則天相處得很默契。


武則天貞觀十一年(637年)入宮,其時唐太宗不過39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但到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去世,12年過去,武則天一直坐冷板凳,她勾引皇帝的心計、手段哪去了?不會就因為唐太宗是個「正人君子」,任何阿諛奉承、多端詭計都針插不進、水潑不入吧?如果真是「正人君子」,那又何必把一個14歲的小姑娘納入後宮?那隻能說武則天不夠漂亮,「不解風情」,不會來事,簡直平庸得一塌糊塗了!會是這樣的嗎?


也許,從高宗所言唐太宗「以武氏賜朕」入手,會解開這個癥結。


首先,太宗無意間為高宗與武則天走到一起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


唐太宗對子女其實是有點溺愛的。先是對魏王泰「寵冠諸王」,繼而又對李治「偏所鍾愛」。《舊唐書卷八十?褚遂良傳》稱:「(貞觀)二十年,太宗於寢殿側別置一院,令太子居,絕不令往東宮。」 這段話等於是《立武后詔》「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的實證。太子不住東宮,而住到父親的寢殿之側,就可能與後宮嬪妃發生故事。當時,李治與武則天都是妙齡男女,同處一地,難免眉來眼去,互相愛慕,做出一些曖昧之事。


其次,太宗征高句麗時,帶了一批嬪妃,其中一部分留在了定州(今屬河北)。據《大唐新語卷六?舉賢第十三》:「太宗有事遼海,詔周輔皇太子,留定州監國。及凱旋,高宗遣所留貴嬪承恩寵者,迓於行在。」意思是:太宗東征遼東,下旨命馬周輔佐皇太子,留在定州監察國事。等到太宗勝利歸來,高宗派遣留在定州的頗得太宗恩寵的嬪妃,在太宗下榻的地方迎接。這裡就有一個疑問,即留在定州的這些太宗的嬪妃們當中,有沒有武則天呢?如果有,高宗會不會和武則天有故事呢?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可以想像得到,武則天留定州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在決定哪些嬪妃跟隨太宗東征遼海的時候,心照不宣的太宗、高宗父子會高度的默契。


第三,在李承乾被廢、李泰被貶後,太宗對李治更加柔情似水。貞觀五年,三歲的李治封晉王。貞觀九年,晉王母親長孫皇后去世。太宗親自把晉王帶在身邊撫養。褚遂良《諫魏王泰物料逾東宮疏》說:「……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 也就是說,唐太宗特別偏愛這個小兒子。


貞觀十三年,李治納王氏為晉王妃。他們的結合是親上加親。王氏的從祖母同安長公主是唐太宗的姑姑。同安長公主對唐太宗說,王氏非常美貌,於是太宗答應了這門婚姻。


貞觀十七年,皇太子李承乾廢,魏王李泰謀求太子的努力亦失敗,太宗立晉王為皇太子,王氏自然成了太子妃。此年,宮女劉氏為高宗生下第一個兒子李忠。自此,太宗更加愛護並悉心培養李治。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要親征高麗,父子不得不分開。據《舊唐書?高宗本紀》:「太宗將伐高麗(當時佔有朝鮮半島和我國今之吉林、遼寧一部),命太子留鎮定州。及駕發有期,(太子)悲啼累日,因請飛驛遞表起居,並遞敕垂報,並許之。」 但有一次,唐太宗都收到來自大內的奏表兩次了,還不見太子的來信,致使他萬分著急。後來在得到太子來信後,太宗立即回信,向太子表達了自己曾經的擔憂並告知遼東戰場的狀況,這封信就是《兩度帖》: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李治小名稚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兩度帖》充分顯示了唐太宗的愛子護犢之情,展現了他作為父親的細膩一面。譯成現代漢語是:


我已經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如果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太宗駕崩。六月,太子即皇帝位,王氏成為皇后。但自晉王妃到立為皇后的十年間,王氏沒有生育。為什麼?或是王氏生理上有問題,或是高宗根本上就不喜歡王氏?


王氏不育這個情況唐太宗不會沒察覺到。


自己給兒子找的對象,兒子不喜歡,擱誰恐怕心中都不是滋味。據


《舊唐書?褚遂良傳》:「先帝不豫,執陛下手以語臣曰:『我好兒好婦,今將付卿。』陛下親承德音,言猶在耳。」唐太宗臨終向大臣託付兒子時還要帶上兒媳,意味深長。太宗多精明的一個人,肯定知道了兒子、兒媳相處得不和諧。試想,太宗臨終除了把兒子、兒媳託付大臣外,之前一定還採取有其他相應措施,那就是在不傷害王氏的前提下以武氏賜予兒子。應該說,這是個「兩全其美之策」。因為皇帝在婚姻上享有特權,可以有很多的女人。所以,太宗將武則天賜予兒子只要不影響到王氏的地位,那就不是事。太宗為什麼會對兒子與武則天的愛情、婚姻給予特別恩准,網開一面?一是唐太宗在處理人事問題上向來開明,二是人之將老,其心也善。尤其是李治是三個嫡子中最小的,也是唯一沒有犯錯誤的一個,更被確定成了自己的接班人,加之自己已是多病之身,不免憐愛之情油然而生。所以,隨你去吧,只要你幸福,老爸還有啥說的?也許有人會說,武則天是太宗的才人,太宗怎麼可以把自己的妃子賞給兒子呢?其實這不是什麼問題。一是,隋唐之際,受少數民族習俗影響,子妻父妾,尤其沒有生育子嗣的妾,社會能夠接受;二是,好心人都「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遑論自己身邊的子女!再說,兒子喜歡的這個姓武的女子,也中規中矩,為什麼就不能成全他們呢?三是,唐太宗和武則天之間沒有故事。這一條很重要。能夠讓大家認可的就是武則天多年沒有生育。在高宗與武則天相愛這個事情上,唐太宗不像某些頑固的家長那樣,棒打鴛鴦,而是樂於成人之美。就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唐太宗真不愧為唐太宗,他在為人處世上有過人的一面!說到這裡,很多人會像陳寅恪一樣,認為此事子虛烏有,是高宗在說謊,在拉先帝這面大旗作虎皮嚇唬人。其實,從人性上看,不僅高宗會說謊,封建史家也會說謊。在封建史家的話矛盾百出,高宗《立武后詔》所敘事實大部能被史料證明、合理推理的情況下,為什麼就不能信高宗一回呢?


這個過程還原出來大致是這樣的:太宗發現、留心李治和武則天的曖昧關係很久了。看到他們彼此真心喜歡,就考慮該如何辦。拆散他們?也許太宗動過這樣的念頭。但在經過長期的猶豫、搖擺後下了決心,決定成全兒子,但一直沒有對他明說。直到臨終前不久,即貞觀二十二年,征遼東歸來以後,唐太宗才把事情擺在了桌面上。為什麼說是貞觀二十二年?因為按照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時所說「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之錫,已經八載」推算。由於太宗對高宗和武則天的事早有預判,所以太宗才能和武則天之間沒有故事,武則天也才能「一才」到底,沒有加封。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武則天被太宗加封成什麼妃了,高宗就更不可能和武則天接近了。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太宗死後武則天去了感業寺。因為高宗在服喪期內是不能迎娶新人的,所以武則天和高宗只能暫時分開。


唐太宗放棄武則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合輩分。

輩分就那麼重要嗎?這個看怎麼說。唐初皇室的婚姻,我找了好多對分析,基本都合乎輩分。例如高宗和王皇后。上面說了,高宗的姑奶是王皇后的從祖母。李、王同輩分。如果從統計學上分析,極少例外,那就說明當時朝廷很重視輩分的問題。


唐朝李家和武則天的外公楊家是好幾輩的姻親。在結親的時候他們不會不考慮輩分。


按輩分論,唐太宗是武則天的表叔。


唐太宗的父親李淵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而武則天的佬爺揚達是隋煬帝的從兄。


唐太宗的楊妃又是隋煬帝的女兒,也是武則天母親的從姊,武則天應叫她姨。


唐太宗的姐姐(妹妹)桂陽公主的駙馬楊師道是武則天母親的堂兄,武則天應管他叫舅。


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是同輩分的人。


如果唐太宗真的與武則天有秧,就是唐太宗在亂輩分了。


難道不是嗎?舊、新《唐書》都說了,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這就是說,如果說有錯,首先錯的便是唐太宗,是他老不正經,在親戚中亂輩分。可是,在封建史家眼裡,太宗又是千古聖君,即使太宗犯了錯誤,也會很快改正,對吧?按照這個思路,也許太宗一開始確實喜歡武則天,給了她名分,但後來發現不對,自己怎能把表侄女納入後宮呢,一時頭大了。正在無計可施時,突然發現,兒子李治和武則天很投緣,便豁然開朗,喜上心頭,權衡了一段時間後,將武則天賜給了兒子。自己也如釋重負。


太宗將武則天賜予高宗李治,既是親上加親,也合乎輩分。

關於輩分,說實在,只能束縛規矩的人。在這裡就是個參考吧。


其實,才人意味著什麼,還真讓人糊塗。按照上官婉兒墓出土的墓誌,上官婉兒曾是唐高宗的才人,但史書沒有記載,只說她是唐中宗的昭容。如果說,高宗納太宗的才人不對,那中宗納高宗的才人,封建史家竟然連記載都沒有,但墓誌卻毫不掩飾。是不是某些情況下,才人只是後宮女子地位的一種象徵?


這時,天空飄來五個字:那就不是事。對呀,武則天當過一段有名無實的才人能咋著?不就是「生活秘書」嘛。李治愛武則天,唐太宗都不說啥,其他人還有啥說的?


說到這裡,我們完全可以伸出大拇指點贊:李治和武則天確實是天生的一雙,地造的一對。堪稱歷史上的模範夫妻!



作者 | 宋宗祧


來源 | 洛陽市隋唐史學會


編輯 | 洛陽市隋唐史學會 (ID:suitangshixuehu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隋唐史學會 的精彩文章:

隋唐歷史 | 武氏姑侄、裴炎有「立武氏七廟」之爭嗎?
隋唐歷史 | 上官儀沒有起草廢后詔書

TAG:隋唐史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