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秘這個地方為什麼村村有祠堂?平均每一萬人竟然擁有359座祠堂

揭秘這個地方為什麼村村有祠堂?平均每一萬人竟然擁有359座祠堂

(編者注)據一份調查顯示,截止2015年8月,福建擁有宗祠總數約在13272座,平均每萬人擁有宗祠359座,宗祠總數全國名列第一,每萬人擁有的宗祠數也是全國第一,在福建村村有祠堂,村中不光有總祠,各房各脈也有支祠,祠堂內供著著一脈相傳的列祖列宗牌位,紅白喜事也都在祠堂舉辦,逢年過節燒香祭祖也都在祠堂里,可見福建宗族文化多麼盛行。

(掃描關注,了解全球姓氏文化發展歷史)

中華蒲氏宗親現存最大最完整的蒲氏祠堂在四川省渠縣。在渠縣三匯鎮眾多古遺址中,唯蒲氏宗祠獨領風騷。蒲氏宗祠位於渠縣三匯鎮重石村小學內,佔地面積3000餘平方米,由正殿、帝師堂、雙石桅杆等組成。在全國姓氏宗祠中,唯三匯蒲氏宗祠配有帝師堂之殿,該殿佔地約200平方米,供奉著蒲氏先祖牌位。而福建省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分支,歷史上從中原地區遷往福建、廣東、台灣等地,成為本地原住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的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一、圍屋與祠堂

(渠縣蒲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

客家人歷史上不斷的從中原地區遷往福建,和本地的土著爭奪資源就不可避免,歷史上明確記載於史冊上的土客鬥爭就有數十起,為了一口井為了一畝地,可能引發數千人之間持械打鬥,生死自負。圍屋作為客家人移居他鄉的建築,建築是便要首要考慮安全的因素,實時防禦敵人的偷襲,圍屋就是客家人在異鄉安身立命的屏障,作為圍屋的最中心的建築必然是祠堂。

二、中原漢族南遷

(蒲氏宗祠全景圖——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

在古代,宗廟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廟。漢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但那時叫宗廟或者祖廟。唐朝始創私廟,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為家廟。現存四川渠縣蒲氏宗祠是清 · 道光年間(1821—1825),由蒲氏族人籌資在重石坪修建,宗祠前豎石桅一對,據查渠縣蒲氏宗祠這對石桅杆出類拔萃,規格最高,四川第一,全國少有,高20米,中是雙斗,底是八角。

(掃描關注,了解全球姓氏文化發展歷史)

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藩鎮割據,相互攻伐,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詐盤剝,民不聊生,後爆發黃巢起義,戰爭波及長江南北十數省,包括永嘉之亂中原漢民南遷之後的生活居住地,不得已客家人祖先再次南遷,這次南遷,延續到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每一次的遷徙就是離開生養之地先人歸葬之所,一旦離開基本再無可能回鄉祭祀,能帶走的就是先人牌位,而集中安放牌位之所就是祠堂,面對遷徙路上的艱辛苦難,團體協作才能降低危險,相互提攜幫助,造就了福建宗族文化的繁盛,祠堂作為宗親文化的附屬品也應運而生。

三、士族南遷,帶來的儒家的思想

(全國各地蒲氏宗親來渠縣蒲氏宗祠祭拜)

家廟即為祖先立的廟,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古代,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士族南遷,帶來的儒家忠君愛家敬祖先的思想,延續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的家國觀念,在鄉村形成了清一色的同姓聚落分布,保留非常完整的中原祭祀文化和習俗。

(掃描關注,了解全球姓氏文化發展歷史)

在兩宋時期的福建就出過,朱熹這樣的大儒。也正是從宋時開始,福建大大小小的家族走上了道德自治的道路,以宗族祠堂為紐帶緬懷先祖美德傳承優良家風,保持宗族團結共同抵抗外力。以血緣為紐帶集中力量辦大事,造就福建祠堂文化的昌盛至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探秘世界最具皇室貴族風範的盛會
4-27/春夏元氣搭配,營造活力滿滿的少女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