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校長林建華新書出版:談及「坦誠面對才能解決問題」

北大校長林建華新書出版:談及「坦誠面對才能解決問題」

【編者按】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新書《校長觀點:大學的改革與未來》(2018年5月)中闡述了二十年大學管理經驗之所得,其中談到「坦誠面對問題,不要怕誤解」的管理心得。澎湃新聞經東方出版中心授權,摘發這部分內容。

學校出現問題甚至危機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以什麼態度應對,就是學校價值導向的問題了。一些人怕事,遇到問題躱著走,不能坦誠面對,結果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如果直面問題,勇擔責任,很多問題都是可以化解在萌芽狀態的。事實上,問題和危機也是改進工作的機遇,抓住機會,完善制度,再遇到類似問題就有了標準解決方案,學校也就進步了。

幾年前,發生過一件對社會影響很大的事情:一個學校的幾位學者的論文被發現造假。事情被揭露出來之後,由於涉及的人比較多,擔心影響聲譽,這所學校沒有在第一時間站出來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使得事件持續發酵,演變成對學校甚至對中國學術誠信體系的質疑,造成了很大的國際影響。當我們的工作出現失誤時,堅持價值底線,以坦誠的心態直面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困難越大,越艱難,越要勇敢地坦誠面對。遮遮掩掩、文過飾非,或想以某種方式拖延掩蓋是行不通的,只會使問題越來越複雜,把事情越搞越大。

重塑大學的公信力

實際上,過去幾十年中國大學發展和進步很快。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升,我們在一些領域的學術研究也進入了國際前沿,國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很多國際同行都對中國高等教育的進步感到驚訝和讚歎。在快速發展的表象之下,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反思自己的弱點和不足,不斷改進,才能真正成為世人敬仰的一流大學。從現在的情況看,中國大學當前最大的挑戰是人才培養和校風學風。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問題,但這兩者應當是最大的短板。

中國的發展非常特別,短短几十年里,人們經歷的變化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幾代人所經歷的。社會快速變化衝擊了傳統觀念和人們的道德基礎,而新的觀念和思想體系還來不及建立,這種狀況容易使人困惑,也使一些不良風氣找到了蔓延的土壤。實際上,這些都是社會變化和進步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也是新社會觀念形成中的陣痛。大學雖是一方精神凈土,但也難免受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近些年,社會上的貪污腐敗、以權謀私、急功近利、浮躁媚上等不良現象也在大學出現了。另外,有辱師德、有辱斯文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些不良風氣雖然只是個別現象,但出現在大學這塊人們心中的聖土上,傷害了社會公眾的情感,也影響了大學的社會公信力。

重塑大學的社會公信力是一個艱苦和長期的過程。首先,應當扎牢制度的籠子。我們的制度要體現學校的價值導向,要向社會和師生員工申明學校的底線,明確哪些事情應當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我們一直通過道德楷模傳播價值觀,而對制度的導向作用關注不夠。人們讚揚楷模,為楷模的精神所感動,這的確給予人們高尚的價值追求,但制度是價值導向的保障,當大家都能夠自覺用制度規範自己的言行,校風學風自然就會好轉。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非沒有制度,而是沒有嚴格執行,這會使一些人心懷僥倖,視制度為無物,而這種心理會像瘟疫一樣,快速在社會中傳播,形成不良風氣。過去,我們也常講反腐倡廉,制定了很多制度,也要求各級都建立責任制,但由於執行不夠堅決,特別是遇到重大問題時,不能坦誠直面問題,使腐敗風氣愈演愈烈。近年來,中央從規範身邊小事做起,從申明底線做起,真管真抓,持之以恆,使整個社會的風氣大為改觀。

以坦誠面對問題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難免在工作中犯錯,以坦誠的心態,勇敢地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最簡單、也是唯一正確的辦法。大學是知識階層聚集的地方,大家對是非曲直還是有明確的判斷的。但如果制度底線界定不清,人們就會在一些制度的灰色區域放鬆要求,就容易出問題。作為領導或同事,我們要以坦誠的心態,及時提醒,避免釀成更大的失誤。特別在選人、用人和幹部選拔方面,要樹立正氣,態度鮮明,要讓大家感受到,學校鼓勵和關注那些認真,自己本職工作的人,而不能發出模稜兩可的信息。

我們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曾有一位很出色的年輕學者,為人做事都很好,因為違反了師德有關規定,學校必須做出處理。這是一件很讓人痛心的事情。因事關學校聲譽,也關乎教師的個人前途,學校既要慎重,又必須堅決。學校一方面申明態度,另一方面進行詳細調查並制定處理方案。學校為此還組建了主要由教師組成的教師紀律委員會,制定了教師職業操守和行為規範的文件。通過這件事情,學校進一步明確了教師行為規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制度和處理程序,如果今後再遇到類似問題,就有標準的處理程序和辦法了。

我們有一些校辦企業,由於疏於監管,內部管理比較混亂。雖然學校很早就發現了一些跡象,但因情況複雜,又關乎學校的社會聲譽,沒有坦誠面對和及時處理,使公司的狀況持續惡化,公司受損嚴重,一些人還走上犯罪道路。這個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最近,國家建立了責任追究機制,對責任人採取更嚴厲的責任追究,目的就是防止不負責任、濫用權力和謀取私利的行為,這更要求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坦誠地直面問題。當然,只要做工作,失誤總是難免的,我們發現問題、糾正錯誤,目的是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對於工作中的失誤,要分清性質、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地調查和處理。既要糾正錯誤,也要愛護和保護幹部群眾的積極性。

北大比較敏感,社會公眾也十分關注學校發生的事情,其他學校很小的事情,在北大就可能是一場危機。最近在研究生考試中,試題出現了錯誤,引起媒體的關注。研究生院及時發布信息,承認工作失誤,並承諾給出合理解決方案,化解了可能引發的危機。遇到棘手問題不能躲著走,迴避矛盾,不願誠懇面對,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大,最後就可能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境地了。

不要怕誤解

擔任領導工作,就難免被人誤解,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子虛烏有的傳聞,受到無端的批評和指責。化解的最好方式,就是以坦誠心態,直面問題。人們常講的"心底無私天地寬"是有道理的,只要不謀私利,大可不必患得患失。

在重慶大學工作期間,我們對學校的人事制度、學科和治理結構、校園規劃都做了比較大的調整和改革。除了建立吸引優秀青年人才的"百人計劃",還在十多個院系展開對外招聘院長、系主任的工作,聚集了一些優秀人才。當時重慶大學的精神面貌和發展勢頭都非常好,全校師生員工都信心滿滿,埋頭苦幹,希望用幾年時間,打好基礎,實現成為中國最好大學之一的目標。但改革也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他們沒有直接提出意見和建議,而是採用匿名的方式,在網上散布一些不實的指責。網上帖子的主要觀點有兩方面:一是指責不顧重大的歷史傳統,試圖用北大的方式來改造重大;二是指責在校園設施和環境改造上花費太多、太豪華。

當時很多同事對這種做法很氣憤,要求從網上刪除帖子。但我認為,只要我們心中無愧,不應當太在意別人說什麼,清者自清,身正不怕影子斜。而且,帖子放在那裡,可以使更多的人去實地了解情況。一次下班,碰到一位老先生,他告訴我,他看了學校的辦公樓,認為很好,古樸大方,保留和展示了很多學校的歷史遺迹,是重慶大學傳統的物質化的展現。還有一些老師為此專門去看改造後的第八教學樓和食堂,參觀安裝好空調的學生宿舍,大家都很高興學校的變化,讚賞學校對學生的關心和關注。當然,那些反對和質疑的聲音,也反映出我們與師生溝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應當更多地向師生員工介紹學校發展的思路和想法,讓大家有更多的正常渠道直接向學校提出意見和建議。實際上,打破偏安一隅的封閉僵化和自娛自樂的滿足,聚集各方人才,是學校發展的基礎。學校如果邁不出這一步,只能走向精神的萎縮和頹廢。校園是師生的家,如果學生們天天看到的是破窗爛椅,垃圾成堆,怎麼能夠成為有理想、有品位的人呢?大學有責任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成長體驗。

我到浙大上任也遇到了一起風波。一些校友在網上發文,反對任命,他們認為浙大校長過去一直都是由院士擔任,我不具備任職資格。這些質疑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各種評論不斷。也有一些人對網上的評論實在看不過去了,寫了一些反駁的帖子。我當時的心境還是比較平和的,既然已經同意赴任,就要以坦誠的心態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與其花時間解釋,不如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解釋和辯解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或消除誤解,伹要真正得到信任,還是要靠行動,靠今後的工作和合作的誠意。雖然有一個很不平靜的開頭,浙大的一年多卻是我最愜意和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時光。浙大人敬業,也很職業化,大家都專心於學校的發展和建設,很少有勾心鬥角、相互拆台的事情,能夠在浙大工作還是很幸福的。

人們常講兼聽則明,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應當敞開心扉,傾聽大家的意見和建議。由於在北大工作時間比較長,人也比較熟悉,過去經常有一些教師和工作人員,半路攔住我,述說他們對學校發展的一些觀點和看法。這種非正式的交流,能夠更好地了解大家的意見和基層的情況,也會讓人感覺是大家庭中的一員,感覺到家庭的關愛和溫暖。

轉載自:澎湃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大嘴說新聞 的精彩文章:

客機在萬米高空引擎爆炸 女高管被吸出窗外
簡單創意帶來驚艷效果 藝術家的紙編作品真是太美啦

TAG:李大嘴說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