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四節氣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二十四節氣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這就是講,一年裡,春夏秋冬四時(四季)陰陽的變化,是天地自然界萬物生命演變過程中生、長、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懂養生之道的人,也就是能夠掌握自然界變化規律並能順應這個變化規律的人,會適時地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順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這樣順從了天地自然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就能與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正常地運動發展。如果違逆了這個規律,就會戕害生命力,破壞人身真元之氣,損害身體健康。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春夏季節天氣逐漸熱了,為什麼還要養陽?那不更熱了?秋冬季節天氣逐漸轉冷,為什麼還要養陰?不就更冷了嗎?

春夏的時節氣候轉暖而漸熱,自然界溫熱了,會影響人體,人感到暑熱難耐

時,一則人體的自身調節機制會利用自身機能大量消耗陽氣,來調低自身溫度抗暑熱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則天熱汗出也會大量消耗陽氣,汗雖為津液所化,其性質為陰,但中醫學認為,汗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陽氣的參與。

秋冬的時節氣候轉冷而漸寒,自然界寒冷了,也會影響人體,人感到寒冷時,一則人體的自身調節機制會利用自身機能大量調動陽氣,來調高自身溫度抵禦嚴寒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則秋冬季節陽氣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煩熱,陰液易損。

所以說,春夏之時陽虛於內,秋冬之時陰虛於內。在養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正如清代著名醫家張志聰所謂「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養陽;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養陰」。總之,主要還是陽氣易於虧耗。

但是,這並不代表,秋冬養陰就不用養陽了。因為對於人體來說,陽代表能動的力量,即機體生命功能的原動力。陽化氣,人們把陽和氣連起來叫陽氣;陰代表精、血、津液等營養物質,即機體生命功能的基本物質。陽氣是人體生存的重要因素,由陽氣生成的生命之火,是生命的動力,是生命的所在;陰成形,通常又把它叫作陰液。陰液是有形物質,濡養了人體形態的正常發育及功用。陰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質的化生皆有賴於陽氣的攝納、運化、輸布和固守,只有陽氣旺盛,精血津液等物質的化生及攝納、運化、輸布和固守才有依賴。只有陽氣的能動作用,才能維持人體生命的正常功能。這就是陽氣在人體的能動作用,它不僅主宰了人的生命時限,而且還確定了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狀態。所以,不論哪個季節,「養陽」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時有變化,臟腑養生也有偏重

在古人看來,春夏秋冬是各有其對應的臟器。具體來說就是春天屬木,與肝相應;夏天屬火與心相應;秋天與肺相應;冬季與腎相應。養生,就要懂得在不同的季節保護相對應的臟器。

動動手指掃描關注

轉發讓更多人一起收穫健康幸福和諧人生,為下一代健康一起努力,小舉動,大作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陰 的精彩文章:

草叢「珠寶」下的「小蘿蔔頭」,養陰潤肺的上品,被稱為「不死葯」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什麼鬼?

TAG:養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