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年古剎——靈岩寺

千年古剎——靈岩寺

月半灣

 印象

純音樂 

00:00/05:32

靈岩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位於山東濟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長清縣萬德鎮靈岩峪方山之陽。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滅法,佛事遂廢,至孝明帝正光年間再興。正光元年法定禪師來此遊方山,愛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漸興旺。。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併名列其首。

《重登靈岩》

重來絕巘一攀緣,壞閣崔嵬起暮煙。

山靜鼪猱棲佛地,堂空龍象散諸天。

芟林果熟紅椒後,入定僧歸白鶴前。

莫問江南身世事,殘金兵火一凄然。

遠處觀望,寺周群山環抱,寺內古木蒼翠,怪石林立。這裡有甘甜可口的山泉水……美麗的景色盡收眼底。

最為引人入勝的還是那座名為千佛殿的雄偉建。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建築,是靈岩寺的主殿。殿內有40尊羅漢,雕塑有的勇一猛剛烈,有的據理力爭,有的閉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縱目遠眺,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刻畫出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前來參觀者都讚歎不絕。

山頂最高處,在這裡,向東邊遠處山上眺望,一排排石頭在山頭矗一立,點綴其中的是滿山的松樹——看到這,不禁讓人遐想,它們不知過了多少年,好像是一個老方丈,拄著拐杖在前面走,後面有無數個弟子跟著,在山頂上排成一條長長得隊伍,不僅讓人看了又看,捨不得離開。

靈岩寺塔——那古老的塔,傳說是古代留傳下來的,顯得格外雄偉,美觀,好像綠色世界裡的一方守護神;要是登上塔去遠望,一定可以看到連綿起伏的群山和鬱鬱蔥蔥的樹林,迷人的風景盡入眼帘。

青山,綠水,大殿,古塔,漸漸在我心裡形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袈裟泉

袈裟泉亦名「印泉」、「獨孤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靈岩寺「轉輪藏」仙人岩東,廟堂遺址處崖下,泉水激流,長年不竭。清康熙《靈岩志》載:「昔有隱者姓獨孤,結茅泉側,後人以姓命泉也。明萬曆中,劉公岩退休林下,於此構面壁齋,惡獨孤之名,改名曰印泉。」劉公岩為明萬曆年間進士、歷城人劉亮采,他在此隱居時,居住的房屋自題為面壁齋,齋旁冷冷一泉,悄愴幽寒,名「獨孤泉」,劉亮采厭「獨孤」二字,便改名為「印泉」,寓佛教來自印度之意,「印」為佛家語,印證功果之意。但這個名字並未廣為流傳。後來,人們以泉邊立有一塊被稱為「鐵袈裟」的鑄鐵,便習稱其為袈裟泉。

點泉建寺

僧人法定到靈岩山創建寺院。傳說,有兩頭猛虎為他馱著經籍,有青蛇為他引路。因山勢險峻,他們難以通過。於是,法定和尚便面山而坐,誦佛經七七四十九天後,突然一股陽光把山巒穿透了,形成了一個透明的洞。他循著山洞穿山而過,發現了建寺的理想之地。可惜的是,當地缺水。為尋水源,他又訪問了當地樵夫。樵夫見他態度謙恭誠懇,便告訴他:「你向前走,看到有白鶴起舞的地方,就會找到泉水了。」法定走了很遠,也未見到有白鶴起舞,於是便又坐下來靜誦佛經。忽然一隻白兔從他身邊躍出,附近草叢中一對白鶴被它驚起,在空中盤旋飛舞起來。法定起身向前,見白鶴棲處,果然有兩處泉眼。他用禪杖輕輕一敲,泉水頓時汩汩湧出。於是,他便決定在這兒興建寺廟。這就是後來聞名海內外的長清靈岩寺。

赤山的來

歷靈岩山最早的名字叫方山,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稱玉符山。相傳古時候,方山一帶並沒有山,方圓幾百里一片沼澤。一次,玉皇大帝的金印失手掉落凡塵,不偏不倚正掉在這塊沼澤上,化為一座大山。玉皇大帝本想收回金印,但又怕惹人笑話,於是將錯就錯,傳下聖旨說:「而今天下太平,金印閑置,朕賜金印下凡,為水鄉增添一處山景。」又派殿前侍衛青龍、黃龍下凡看守。後來,秦始皇南巡見方山金光閃閃、紫氣騰騰,急忙詢問。隨行大臣徐市稟告說:「此山獨矗天地,金光紫霧環繞,天子氣直衝鬥牛,久後必出貴人,代大秦而定天下。只有鑿石壟斷山根,鞭方山,碎天印,才能泄掉王氣。」秦始皇隨即帶著二根神鞭,對方山攔腰一擊,把方山上半截打出去30多里,後稱「赤山」。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霖雨岱宗文化創意 的精彩文章:

TAG:霖雨岱宗文化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