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又被炮轟 新勢力造車還得邁過幾道坎?

又被炮轟 新勢力造車還得邁過幾道坎?

在4月26日北京車展期間同期舉辦的「2018中國汽車論壇」上,造車新勢力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再次炮轟新勢力造車「互聯網造車公司就是一天到晚瞎忽悠老百姓 」。

當互聯網造車勢力逐漸遠離口頭造車,紛紛承諾量產交付時間,卻依舊擺脫不了外界質疑……擺脫概念,走向量產,就意味著新勢力造車可以高枕無憂了嗎?成為一家真正的車企,新勢力造車還得邁過哪幾道坎?

擺脫概念走向量產,就可以高枕無憂?

這並不是李書福第一次在公開場合炮轟新勢力造車企業。在此前的2018智能汽車國際研討會上,李書福就把矛頭直指拿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有些企業,稱其根本沒有實力生產汽車,而是借著生產資質四處圈錢;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卻得不到生產資質。

面對李書福的炮轟,新勢力造車的大佬們紛紛回應。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總裁夏珩認為,新勢力造車帶來了很多創新的東西,新,難道就意味著不靠譜?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秦力洪說,之前說玩概念,現在造出量產車來還算玩概念嗎?

儘管新勢力造車大佬們的回應確實有一定的道理,造車的進度確實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對於一家新勢力造車企業來說,李書福提到的生產資質對於新勢力造車來說,確實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想成為一家真正的車企,有多難?

事實上,從2018年以來,隨著蔚來、小鵬、威馬汽車紛紛宣布量產和交付時間,人們對新勢力造車的態度漸漸有了改觀,尤其是2018北京車展上,新能源、新勢力造車的爭奇鬥豔更是讓人為之震撼。但是,一向為人低調的李書福多次把矛頭指向新勢力造車,作為一路走來的造車大佬,是新勢力的崛起給他帶來了危機感還是新勢力造車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對於一家新勢力造車來說,要成為一家真正的造車企業有多難?

當下的造車新生力量,以電動化、互聯智能化、共享化和無人化為主導趨勢,隨著新能源趨勢的推動前進,這些新生力量的造車觀念也已經以電動化為基準。這就意味著,這些新勢力造車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大潮中的一員,而要成為一家真正的新能源車企,發改委和工信部的兩道門檻一直是電動汽車生產企業頭痛的問題。

從2016年北汽新能源獲得國家發改委關於純電動乘用車建設項目核准批複以來,截至目前,已經有北汽新能源、長江汽車、前途汽車、奇瑞新能源、江蘇敏安、萬向集團、江鈴新能源、重慶金康、國能新能源、雲度新能源、知豆、速達、合眾、陸地方舟及江淮大眾共15家企業獲得了發改委純電動乘用車的生產資質。

正因為發改委對車企打開一條准入通道,因此也引來眾多新造車勢力加入。但令人感慨的是,從江淮大眾合資合作開始,出於對外資車企的深層次合作考慮,發改委對新能源生產資質的審批大門開始關上,收緊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審批。最近風頭正勁的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威馬汽車等也只是獲得了其中部分的生產資質。對於一家汽車廠商來說,車企只有登上工信部目錄,才算獲得在國內合法生產銷售車輛的身份。目前看起來,僅僅發改委的審批就卡住了很多造車新勢力的「咽喉」,就更別提工信部目錄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已獲得發改委批複的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15家企業中,北汽新能源、雲度新能源、江鈴新能源、知豆、長江汽車、另加上今年4月審批剛過的前途汽車一共6家進入了工信部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跨越了電動汽車的兩道生產資質門檻。

從去年年中發改委和工信部從放開到收緊電動汽車的生產資質派發以來,前途汽車能夠在眾多新勢力造車中獲得審批,工信部也並非是停止了資質發放。但從獲得雙認證的幾家車企情況來看,北汽新能源、知豆、前途等目前都有完整的生產、研發體系,自建工廠也是必須的。而目前,很多新勢力造車也在考慮自建工廠。

生產資質受限?企業借「殼」造車

根據不完全統計,從2011年新能源汽車的興起,到2015年互聯網造車運動興起,新造車勢力的數量已經達到300多家,而在排隊等候審批的企業數量就已經達到了200多家。對於新勢力造車企業來說,晚一天拿到生產資質,就意味著除了投入研發之外,還要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拖延,同時還要安撫投資人。如果不能獲得發改委的電動汽車生產資質,就不能進入工信部的推薦目錄,也就無法生產,上市銷售,更別提後期的發展規劃。

電動汽車生產資質的精貴,讓新勢力造車不得不選擇借「殼」造車。目前,一種比較快的方法是選擇收購有生產資質的企業來讓自身也獲得生產資質。然後就是工廠代工這種與其他企業合作生產銷售的方式,也被認為是目前讓這些企業能夠實現快速量產的方式。比如,蔚來汽車找江淮代工,小鵬汽車找海馬代工就是目前最好的例子。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工廠代工並不靠譜,選擇自建工廠才是唯一出路,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在新車下線時就說,選擇工廠代工他可能會睡不著覺,所以威馬的方式是收購遼寧中順汽車來來獲得資質。那麼,如果既不選擇代工也不選擇收購的企業,就只能排隊坐等資質的發放了。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生產資質的申領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關於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開放的數量,業內普遍認為10個左右最合適。工信部部長苗圩也曾公開表示,希望放幾條鯰魚進來把這池水攪和攪和。由此看來,工信部的目標是未來新建的新能源車企數量不超過10家。如果按照這樣,那確實應了業內普遍分析的未來新勢力造車的數量只會留下為數不多的幾家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帶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

那麼?誰會成為最後的領頭羊呢?是已經邁過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兩道坎的企業?還是之後將會有新的入局者進來?恐怕還要再等三到五年才能看的出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子產品世界 的精彩文章:

Arm為更多移動消費者帶來高品質體驗
恩智浦與AliOS簽署戰略合作

TAG:電子產品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