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港交所宣布成立生物科技諮詢小組,13名業內大咖加入

港交所宣布成立生物科技諮詢小組,13名業內大咖加入

港交所宣布成立生物科技諮詢小組,13名業內大咖加入

本文轉載自「醫藥雲端工作室」。

港交所成立生物諮詢小組

5月4日,港交所宣布,已召集多位來自生物科技業的資深人士成立生物科技諮詢小組,成員共13名,以配合上市機制重大改革,希望吸納更多不同類型的公司在香港上市。

改革的其中一環涉及在《主板上市規則》添加新章節,容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發行人上市。

由於生物科技行業屬專業界別,聯交所遂成立了諮詢小組,以協助審閱根據新規則提交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請。

諮詢小組成員的工作只屬諮詢性質,聯交所只在「有需要時」方會諮詢個別成員意見。聯交所首先會先確定有關諮詢不涉及實際或潛在的利益衝突。

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今年4月24日,港交所正式公布《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諮詢文件稱,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創新產業企業赴港上市。

港交所發布的新上市規則允許未有收益和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對於這類公司,IPO時必須擁有一名資深投資者和提供相當數額投資的要求,設立參考標準,

同時,上市新規要求但擬上市公司預期市值不少於15億港元,且要符合多項要求,包括從事核心產品研發至少12個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經通過概念階段進入第二期或第三期臨床試驗等。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明確表示,允許未盈利的企業上市只局限於生物科技領域,不會擴展到該領域以外的公司。

至於具體原因,李小加說道:「生物科技公司業務活動的監管機制令受規管產品的發展進度有外部目標可以依循,來自國際認可機構(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監管以及該等機構的不同批准階段都可助投資者在缺乏收入或盈利等通常的估值指標的情況下,了解生物科技公司的性質,並判斷這些公司將生產的受規管產品的發展階段。

其它行業的新興公司未必會受限於如此嚴格的外部檢驗。因此更難以更客觀的標準去判斷該等公司的特定產品是否已通過概念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聯交所這次刪去了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請人須擁有「長期專利」的規定中「長期」一詞,以免該詞引起不必要的不確定及混淆。

當時,李小加透露,正在招攬業界專家組成生物科技諮詢小組,以備在有需要時提供意見。他強調,小組成員都是生物科技行業專家,有科學家、分析員等,其職責是對生物科技中最核心的技術作出衡量評估,因此需要對專業情況等有深入認識。

但他們是專家顧問委員會成員,主要為港交所提供建議,因此並不參與批准及審查企業上市申請個案,而港交所同時也將對小組制定嚴格的利益衝突迴避制度。

對於將港交所作為第二上市地的企業,港交所明確,針對的目標主要是創新產業公司,相關公司需在包括在紐交所、納斯達克以及倫交所等地,最近至少兩個財年,有良好的合規記錄,在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時,預期市值最低100億港元。

生物諮詢小組成員提供的服務內容

·就招股章程披露內容的某些方面提供市場專業知識和建議,例如:對所述生物科技產品、涉及的風險、審批和測試流程及時間表、競爭環境、商業認可度、目標市場及潛在需求等方面的描述是否準確和完整;

·為政策建議提供意見;

·提供相關專業領域的培訓/指導。

諮詢小組的成員的初始任期為兩年,徵得雙方同意後可以延長。諮詢小組每人每年可收取80,000元作為服務酬金。

香港交易所集團監管事務總監兼上市主管戴林瀚表示:「生物科技諮詢小組的成員均為業內經驗豐富的人士,可為聯交所提供其所需的相關知識及經驗。」

戴林瀚認為:「這些知識及經驗有助聯交所判斷生物科技申請人是否適合在我們市場上市、以及是否符合相關的披露規定等,希望可助我們繼續保持對投資者的高度保障。」

諮詢小組初期成員名單如下(按英文姓氏排序)。聯交所將適時根據需要增加新成員。

生物科技諮詢小組成員

杜瑩

ELEGANT Victoria

何如意

何美堅

梁卓偉

梁瑞安

梁恆

林潔誠

施晨陽

蘇嶺

王健

楊重光

於常海

各小組成員的履歷載於附錄。生物科技諮詢小組的職能簡介及小組成員名單見香港交易所網站。

附錄 — 生物科技諮詢小組成員簡歷

杜瑩

杜瑩博士是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的領軍人物。她在製葯業的商業及監管領域均積累廣泛人脈及豐富經驗,是業內享譽盛名的專家。

杜博士曾參與中國政府轄下有關監管委員會的工作,曾擔任其中若干委員會的主席。

杜博士是再鼎醫藥的聯合創始人,也是和記中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及首席科技官。

杜博士亦曾任職紅杉資本中國,主管其醫療健康投資基金。

杜博士的專業工作始於1994年加入美國輝瑞,參與兩個全球藥物的開發及銷售。任職輝瑞期間,杜博士亦負責該公司全球代謝類藥品科研方面的授權事宜。

杜博士持有辛辛那提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ELEGANT Victoria

Elegant教授是安進醫療部門副總裁兼地區主管,在製葯、生物學及醫療器械方面極富經驗。

Elegant教授本身是一名醫生,在英國完成婦產科研究院培訓後投身製葯業,先後在日本、澳洲、歐洲及亞太地區工作,範圍廣及全球藥品開發、醫療事務、監管事務及藥品安全等方面。

她加入安進前是百特醫療亞太地區(上海)監管及醫療事務部門的副總裁,以及Baxalta/Shire 亞洲醫療事務部門的副總裁。

Elegant教授為英國製葯醫學院(FPM)國際委員會董事會成員,亦是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製葯醫學碩士研究董事會成員及醫學院副教授。她是中國醫學事務網路(China Medical Affairs Network)的創辦成員,並為醫療事務專業協會(Medical Affairs Professional Society)亞太區總裁。

她在監管事務、醫療事務及臨床發展(尤其亞太地區)方面發表大量文章,常應邀出席論壇作演講及主持。

Elegant教授於香港出生,持有倫敦大學醫學學位,並為製葯醫學院(FPM)院士。

何如意

何如意博士在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及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工作達20年。任職FDA逾17年間,何博士歷任不同戰略領導職位,曾任多個草擬及落實業界工作指引的工作小組的主席,亦曾參與FDA多個治療領域指引的改革發展。其間,大量新葯試驗申請(IND)及新葯申請(NDA)均由其負責審批,包括中草藥類藥物的申請。

何博士在中國醫科大學獲授醫學學士學位,後於美國華盛頓特區霍華德大學醫學院內科完成見習醫生及駐院醫生培訓,並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位於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國家糖尿病與消化和腎臟疾病研究所(NIDDK)接受臨床及研究培訓。

何博士在內科及藥物監管科學方面發表逾20份研究報告及摘要。他持有合格內科執業醫師證書。

何美堅

何女士為生物科技公司Agios Pharmaceuticals、跨國生物製葯服務公司百瑞精鼎、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以及蛋白質創新協會(Institute for Protein Innovation)的董事會成員。她亦是啟明創投的投資合伙人。

何女士原是高盛的合伙人,在該行工作了23年,榮休前是其全球醫療投資銀行業務的顧問總監,之前曾任生物科技主分析師以及全球投資研究部美國醫療組的聯席主管。

加入高盛前,何女士在杜邦默克製葯及杜邦公司的科研、營銷及業務發展等部門歷任不同的高管職位。

何女士在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取得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在哈佛醫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她亦在杜克大學福誇商學院修畢高級管理課程。

梁卓偉

梁卓偉教授為香港大學醫學院第四十任院長以及施玉榮伉儷基金教授。他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首任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及第五任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

梁教授不時為世界衛生組織、中國疾病及預防中心、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內外衛生組織提供意見。他曾任香港社會醫學學院公共衛生醫學副主席及學監。

他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客座教授,以及中國國家衛生部衛生髮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研究員。

他曾於2007至2014年擔任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編輯,亦曾任Epidemics and Health Policy的聯席編輯/副編輯。他現時為六份期刊的編委,其中包括British Medical Journal。

梁教授是多家本地及海外公共及私營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衛生、高等教育及文科領域許多非盈利組織的理事會成員。

梁瑞安

梁博士在生物科技界累積30年經驗,在治療抗體開發領域有豐富經驗。

梁博士擁有20多項專利,出版刊物超過70份。他在治療抗體方面的工作及貢獻獲中國高度重視,是首批擔任「863計劃」專項負責人的非中國居民之一,專責開發肝癌治療的新型抗體。

梁博士持有牛津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及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理學士及哲學碩士學位。

梁恆

梁恆博士是華爾街專研生物技術及製葯的分析師,工作範疇廣及生物製藥行業的融資、策略及研發等,在相關方面累積逾25年多元經驗。

梁博士現為百濟神州的首席財務官兼首席戰略官,去年帶領百濟神州成為中國首家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的初創生物科技公司。他加入百濟神州前是Leerink Partners的常務董事及生物技術產業分析部門的負責人。作為分析師,他的分析文章常見於Institutional Investor雜誌及華爾街日報。

梁博士在華爾街工作至今15年,之前曾在美國雅培任職8年,擔任高級科學家,所在團隊是行業領先的結構藥物學新葯開發團隊之一。

梁博士持有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哲學博士學位,以及北京大學化學理學士學位。

林潔誠

林潔誠先生現為華領醫藥的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林先生2017年12月加入華領醫藥前,於洛杉磯、三藩市及香港三地的美銀美林集團及瑞士信貸從事投資銀行工作逾17年,主要涉獵醫療健康、消費及零售公司,尤專於生物科技公司。他加入華領醫藥前是香港美銀美林亞太區消費品、零售及醫療保健領域的投資銀行業務負責人。

除投行經驗外,林先生畢業後曾在洛杉磯任法律顧問約五年,主要負責併購、合作及證券工作。

林先生持有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物科學學士學位,以及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法律博士學位。

施晨陽

施晨陽博士是百華協會(全球生命科學產業領域的華人精英組織)的主席。2017年起擔任Serica Partners的管理合伙人,專註中國體外診斷及醫療器械方面的投資項目。

施博士為格微基因(液體活檢科技公司)的聯合創辦人,以及基準醫療(早期癌症檢測方面一領先業者)的副主席及董事。施博士擔任全球體外診斷及生命科學研究工具方面領先機構QIAGEN(凱傑)亞太區總裁達11年。

施博士在生命科學研發、銷售及營銷、業務發展及投資方面累積25年經驗,曾任Aura Partners管理合伙人、Bridge Pharmaceuticals 企業發展高級副總裁、Genospectra (後稱 Panomics) 企業及業務發展副總裁以及A. M. Pappas & Associates亞洲業務的董事,亦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及於默克藥廠出任癌症研究科學家。

施博士現任美國先進醫療技術協會(AdvaMed)中國區副主席以及該會體外診斷工作小組的主席,亦為中國體外診斷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施博士持有紐約羅切斯特大學哲學博士及理學碩士學位,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學位。

蘇嶺

蘇嶺博士為瀋陽藥科大學教授,亦為禮來亞洲基金的風險合伙人。他在藥物開發及監管事宜領域有超過25年的藥物研發、監管、諮詢及教學經驗。

蘇博士早年任職中國監管機構、藥品評價和研究中心、美國FDA,後於製藥行業從事研發及管理工作16年,包括默沙東藥廠的流行病學專家、中國醫學總監及高級監管策略總監;

羅氏藥廠藥物開發及醫學總監;惠氏亞太區臨床研究副總裁;諾華高級副總裁及中國藥品開發主管等。

現職前是盛德生命科學的戰略顧問,向客戶提供醫學產品開發及監管戰略方面的意見。

蘇博士是中國葯促會醫藥政策專業委員會的成員,也是中國醫科大學國家藥物政策與產業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曾就許多項目向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提供建議及協助,並曾獲選為2012年至2013年度藥物信息協會 (Drug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DIA)主席,該會為關注醫療健康產品開發的環球專業組織。

蘇博士持有上海醫科大學藥理學學士學位,以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藥物臨床碩士學位和流行病學博士學位。

王健

王健博士在醫療保健及生命科學領域積累近30年經驗,涉獵範圍廣及投資、創業、融資及研發等方面,曾獲投中網評為中國十大醫療健康產業投資人之一,曾投資許多成功公司,如再鼎醫藥。他擔任約20家公司的董事或主席。

他是奧博資本亞洲的創始合伙人及資深董事總經理。奧博資本是專攻醫療保健產業的領先投資公司,初創私人公司乃至大型跨國公司均是其投資對象。他是醫療健康業務領域的華人精英組織百華協會的聯合創始人兼前主席。

在諾貝爾獎得主Eric Kandel的指導下,王博士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並獲得哥倫比亞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科學研究獎學金。王博士也持有史丹福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楊重光

楊教授是香港無創外科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主席兼首席科技官。他畢業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楊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外科系名譽臨床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的創立主任。

楊教授曾任亞太小兒泌尿醫學會、香港外科醫學院、International Pediatric Endosurgery Group(IPEG)及國際兒童尿控協會的會長/主席。他在小兒泌尿、兒童理遺護理及兒科微創手術方面擁有逾30年經驗。

於常海

於常海教授是享譽世界的生物科學企業家以及科學家,在有關方面積累逾20年經驗,多年來發表逾170篇同業評審科學論文,曾在《科學》及《自然—生物科技》雜誌撰文介紹香港生物科技及SARS的快速檢測,並曾著書8本。

於教授是多項技術的發明人,持有世界各地共65項專利。他是香港生物科技公司海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現任主席,該公司在香港及北京從事分子診斷的研發及業務商業化。

於教授是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研究所副所長、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及感染病中心教授。於教授亦為香港生物科技協會的創始人兼主席、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的創始人兼主席、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董事及戈登會議董事會成員。他是太平紳士,曾出任香港科技園董事會成員。

於教授在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先後在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史丹福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北京大學工作。於教授有豐富的跨文化經歷,同時活躍於學術界和商界。

此外,於教授的關係網路廣及全球,在中國更有雄厚且不斷增長的人脈,在亞洲生物科技發展方面一直扮演溝通橋樑的重要角色。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有機底物與蛋白相互作用的方式終於看清楚了——廖軍/高召兵聯合團隊揭示乙酸單向轉運機理
Nature:青少年為何叛逆?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