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成長中的心理缺失

我們成長中的心理缺失

先講一個小故事。

一個人小的時候,想嘗一個草莓是什麼味道的,由於一些原因,吃不到。

這時候,有關愛他的人,給他拿來了一大袋的蘋果、香蕉,還跟他說,蘋果更有營養、個頭大果肉多。或許這個問題就這麼平息了。

隨著歲月的漸長,那個人漸漸的也忘記了,自己最初一直惦念的是什麼,但內心裡一直有一股莫名的感受

往後,無論吃過多少草莓、蘋果、香蕉,那股莫名的感覺都一直存在著,看到紅色的,或者長得小巧的,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嚮往,不停地去追逐、索求,即使腰纏萬貫甚至不折手段,也無法完全滿足自己心裡的感覺。

1

可能我們最初想要的那個「草莓」,是爸爸媽媽的陪伴、是被冤枉後的理解、是別人都有而唯獨自己沒有的落差......

這個世界上,總有著默默地愛著我們的人,那一大袋「蘋果香蕉」,可能是奶奶外婆的照顧、陌生路人的鼓勵、與眾不同的特殊補償......

然而無論後來的「蘋果香蕉」多麼有「營養」、多麼的「大」,都不是我們內心真正的需要

倘若給予我們「蘋果香蕉」的人,後來又打著「溺愛」、「不懂恩情」的旗號,那真的會讓自己內傷很久,二次傷害

2

其實「蘋果香蕉」不需要太多,讓人感受到周圍的人也在幫助自己,就挺好的了。

過多了會使人麻木,似乎是接替別人應當承擔的責任,掩蓋了「草莓」的缺失,反而促成一個麻木的無底洞,再多的「蘋果香蕉」也填不滿。

或許這樣去理解「升米恩,斗米仇」,對受恩人的怨憤會少一些。

3

我給我的學生們常說的一句話:把屬於一個人的責任,在他可以獨立承擔的時候,交還給他自己,是對一個人的尊重

即使是面對長輩或者其他成年人也可以如此,沒有必要幫比你更強的人承擔額外的責任。尤其是在路上突然遇到陌生成年人的求助,要拒絕,讓他去尋求其他的成年人的幫助。

守護自己的邊界,就是對自己的保護

4

養育孩子的,去感受孩子的內心感受,不去怨憤怪罪孩子的恩報;去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需要,不用數量多、道理對的方式強行替代滿足。未來孩子真正成年獨立,自然會恩顧老幼。

模仿學習是最本能的學習,父母尊重孩子,孩子人格成熟之後就自然學會尊重他人;父母一味講道理自己又不能實際做到(心口不一),孩子人格成熟之後自然學會言行不一、空講白話(心口不一)。

尊重他人的邊界,就是對他人的尊重

5

心有缺失的,去覺察自己生命里的「重複」、「追逐」、「索求」,辨別內心欲求是填補過往,還是真實嚮往。

放下過去,願你最終成為真正想成為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同在 的精彩文章:

十幾歲,月收入可以近萬,你如何看

TAG:心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