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偶臨天涯山「王老掏窯」崖洞

偶臨天涯山「王老掏窯」崖洞

偶臨「王老掏窯」崖洞

冀愛民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中國名歌

閻維文 

00:00/02:59

人間四月天,春色正好。邀約同學十餘人,在霏霏細雨中觀賞了素有「白雪海洋」之稱的原平市子干鄉的萬畝酥梨園,和山那邊蜿蜒水泥路盡端,建設中的「福手山莊」種植生態基地。午餐後,餘興未盡的同學不謀而合,驅車徑指天涯山風景區。負責安保的高中同學栗高林、常雲懷熱情地給予接待。

(「峽谷通幽」牌樓前合影)

新雨天涯,紫煙氤氳,萬籟俱寂,草木葳蕤。徐徐車輛靠停「忠孝台」後兩側小廣場。生性活躍的女生武改魚、韓艷霞和愛人趙潤元邀大夥合影,在「峽谷通幽」牌樓前,老班長、《北國風光》主編任宏壽老兄便按動了他那專業單反相機快門,眾同學好個歡悅!隨後拾級而上,邊觀邊聊。這時臨時導遊栗玉樓一一講解位於蓮花山後的馬鞍山、將軍墓等傳說。旁邊的武建勇、栗順義指著右側小山峰說:「這裡便是神話王老掏窯遺迹,上學時期,我們幾個人溜出校園,登覽過這處名勝。」並感嘆說「一晃就是四十年!」

(登山前留影)

相傳,崞地東南河東鄉人王老,家境優越,寢食無憂。妻子周氏,相夫教子,十分賢惠。人到中年的王老忽中邪般不務農事,精神恍惚。整日沉湎於坐道成仙、長生不老之中,幻想著美好人生到永恆。

(尋覓王老掏窯處)

一日午間,小憩中的王老朦朧中,驚見一鶴髮童顏老者飄然眼前,謂其曰:「汝若升騰,須脫凡俗。天涯山乃神聖之地,十五日內務掘鑿修鍊之所——崖洞石屋,汝將得正果。絕密謹記,蒙瞞妻室!」言畢,倏忽不見。王老醒來,思忖暗喜,定是仙人點化。日後,王老早出晚歸,行蹤隱約,執著於天涯山間。妻子周氏詢問,常得搪塞,甚是疑惑。時至第十四日,周氏尾隨,一直攀爬于山腰,聽得前方「叮噹、叮噹」作響,氣喘吁吁,登至近前,只見那王老鑿石於洞室,已成規模,驚叫道:「相公如此何為?」王老聞聲猛然回頭,原是內人,頓癱坐於碎石上,埋怨道:「真箇敗事婦人,枉費辛苦!枉費辛苦!」(傳說千百年,時至今日,「王老掏窯——枉費辛苦」成為當地歇後語趣談典故。)

(王老掏窯的窯洞口留影)

「王老掏窯」遺迹,位於天涯山主峰西側五百米,主峰海拔一千多米。山巒起伏,灌木叢生,奇石嶙峋,偶聞石雞、紅嘴鴉鳴叫。懷著好奇與憧憬,聊發少年狂的任智慧、趙先花、常會田等提議,攀臨「王老掏窯」仙境。霎時,眾人轉身右前方,向目的地進發,那個爭先恐後。久違了,家鄉名勝!原始山野道路崎嶇,武建勇、栗順義、栗玉樓嚮導攀登,借逶迤山勢,分頭尋找。經一番周折,約三十分鐘,疾步如飛的武建勇傳下話來,找到了!沿一羊腸小道,同學眾人小心翼翼,陸續趕來領略富有神秘色彩的古迹。坐西面東的王老掏窯,其實是石鑿山洞,面臨斷崖深谷,石門高約一米二。

(王老掏窯崖洞內)

彎腰進入,頓覺寬闊開來,拱形頂部,洞高約一米五六,寬、深各近兩米。環顧四周,如畫石壁,工整有序的鐵器銳鑿痕迹依然,清晰猶新。對面牆壁是今人書寫的墨體字「高朋滿座」,以及素描繪畫「牛」、「蠍」等。石洞正前方築設有半米寬的小炕,據說是古人王老掏窯至尾序階段,被妻室周氏壞了道行的見證。親覽如此別樣精緻的崖洞石屋,大家驚嘆不已,紛紛拍照留影。而極具記者和攝影師素養的宏壽仁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多角度拍了個夠!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王老掏窯」儘管被世人流傳為相互調侃奚落的典故,但天涯山的「崖洞石屋」說明,這個傳說確有根據。它蘊含了古人堅忍不拔、矢志不移、戰天鬥地的精神,彰顯了我國勞動人民對理想人生不懈的追求和嚮往。

(王老掏窯處雨中俯瞰風景區)

......

二零一八年四月二十七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國風光 的精彩文章:

萬株晴雪綻梨花
清明節:思時之敬

TAG:北國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