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屈原為什麼會被放逐,是因為頃襄王嗎?

屈原為什麼會被放逐,是因為頃襄王嗎?

原標題:屈原為什麼會被放逐,是因為頃襄王嗎?



公元前299年,懷王被扣留咸陽的消息傳到郢都,在屈原和昭雎的堅持下,楚國派人到齊國,假報國喪,想迎回在齊國當人質的太子熊橫。在這一過程中,齊國與楚國之間又發生了一系列小插曲。

齊國當時在位的已經是齊湣王,孟嘗君田文為相。懷王的事情,當時已經天下皆知,齊國君臣自然也心知肚明。有人就向孟嘗君建議:「楚王被扣留咸陽,楚太子在齊國為質,正可謂奇貨可居。君不如扣留楚太子,來換取楚國東邊靠近齊國的五百里土地。」《戰國策?齊策三》載,進言之人為蘇秦。


孟嘗君覺得此事有些不妥,便說:「這不大好。如果我們扣留了太子,那麼郢都那方面肯定會另立新王,那楚國太子就什麼都不是了。我們空守著一個什麼都不是的人質,不但得不到半點利益,反而會讓楚國和天下人都覺得我們不仁不義。」


孟嘗君是仁義之人,雖然他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但齊湣王可就不是那麼好說話的人了。


楚國使者日夜兼程地趕到齊國都城臨淄,楚太子熊橫便去向齊湣王請辭。齊湣王故意阻撓說:「你如果許諾給寡人楚國東邊靠近齊國邊界的五百里土地,寡人就送你回國;如果不給,那太子也就別想回國了。」太子一時不得主意,便回答齊王:「臣有一個師傅,請讓我回去問問他的意見。」

熊橫的師傅慎子告訴太子:「太子如果獻給齊國土地,那是為了我們能夠安然歸國。如果因為吝惜土地而不回去為先王送終,那是不義的行為。請太子答應獻給齊王土地。」於是太子回報齊湣王說:「臣願意獻出五百里土地,表示對齊國的感謝。」


就這樣,太子熊橫得以順利返回楚國,在屈原、昭雎等人的擁立之下,繼位為王,這就是楚國歷史上的頃襄王。頃襄王元年為公元前298年,這一年,屈原四十五歲。


頃襄王剛剛即位,齊國就派來使者,索取許諾的齊、楚邊境的五百里土地。頃襄王當然不想真的割地,可是君無戲言,齊國又得罪不起,該如何應對,頃襄王一時沒了主意。師傅慎子便讓他召集群臣問計。


群臣七嘴八舌地提了很多種方案,頃襄王又犯了糊塗,不知該聽誰的好,於是又去向慎子討主意。慎子綜合群臣的不同意見,為頃襄王提供了一條分三步走的計策:第一步,派使者去齊國獻地五百里,兌現當初的承諾;第二步,獻地使者出發的第二日,即派將軍率兵前往駐守東邊邊境的土地;第三步,防守將軍出發的第二日,再派人西入秦國請求支援。


這樣一來,楚國既沒有出爾反爾,擺出了兌現承諾的姿態;而齊王派人去接收土地時,駐守的楚軍卻堅守不退;齊王盛怒之下必發兵攻楚,又聽說秦國援兵已發,齊王暫時還不想與秦國正面對抗,只好收兵。如此這般,楚國不費一兵一卒,而楚國東部邊界的土地也得以保全事見《戰國策·楚策二》,與《史記·楚世家》所載略有出入。。

這是頃襄王回國即位的一個小插曲,但是從中可以看出頃襄王並非有勇有謀的君王。那麼,太子順利即位,楚國國內的朝政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事實是,頃襄王即位之後,面臨的是內外交困的嚴峻局面。



首先,我們來看看外部的局勢。秦國雖然曾經發援兵幫助頃襄王震懾齊國,但秦國發兵絕不是為了楚國的利益,而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楚國此時岌岌可危,早已不是秦國的對手,秦國根本沒把楚國放在眼裡;反而是遠在東方的齊國勢力頗為強大,如果齊國再得到楚國東部邊界五百里的土地,那將無異於猛虎添翼,秦國當然不會眼睜睜看著齊國強上加強,這才發兵阻止齊國。


而另一方面,秦國扣留楚懷王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土地,如今不但土地沒有要到,反而促使楚國另立新王來對付秦國,昭襄王不由得惱羞成怒,於是立即派大軍南下,出武關,攻打楚國。

頃襄王剛剛即位,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哪裡應付得了氣勢洶洶的秦軍?這一仗,秦軍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奪去了楚國十五座城池,給了頃襄王一個狠狠的下馬威。


再來看內部朝政。


屈原遵照懷王的囑託,成功地迎回太子,他自然希望頃襄王能夠牽掛還在咸陽被囚禁的父親,設法將父親迎回楚國。他屢屢語重心長地勸諫頃襄王,可是頃襄王只是嗯嗯啊啊地應付著,並沒有當回事兒,更沒有召集群臣、請大家來出謀劃策的意思。


我猜想啊,頃襄王此時的心裡也挺複雜的,因為他對父親懷王的感情也很複雜。雖然懷王一貫寵愛小兒子,但與頃襄王畢竟也是父子,且自始至終都沒有提過要廢太子而改立子蘭的事情,頃襄王對他還是有父子之情的;但是,現在自己已經是楚王了,如果迎回父親,那父子兩個楚王並立,又該如何相處呢?按道理,自己應該把王位還給父親。可是自己千辛萬苦才從齊國想辦法回來,如今又拱手讓出王位,他怎麼可能甘心呢?再說了,秦國是何等強悍,自己又何必去摸老虎的鬍鬚呢?

頃襄王的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和南宋初年宋高宗趙構的心態很有些相似:宋高宗的父親宋徽宗、哥哥宋欽宗都被金國俘虜,宋朝臣民曾寄厚望於高宗,希望他能收復中原,救回父兄,一雪國恥。然而宋高宗奉行的求和政策卻一再讓人失望。高宗心裡,又哪裡真的會希望父、兄兩代皇帝安然回國呢?若他們回國,自己的皇位還能不能保得住呢?


頃襄王的心態也是如此。因此,他對屈原的反覆進言只是敷衍了事,私下裡還對屈原的不識趣頗感不快。只是礙於屈原是元老重臣,並且堅持擁立自己繼位為王,所以暫時還不想太為難他。


可是,即便頃襄王能夠容忍屈原,有人卻容不下他,還想方設法要除掉他。這人是誰呢?


子蘭!


頃襄王沒有回國時,子蘭等人上下活動欲取而代之,只因屈原、昭雎等人的阻攔才沒有得逞。子蘭是何等狡猾的人,眼看著頃襄王位子已經坐穩,又有慎子、昭雎、屈原等重臣的支持,軍隊也掌握在頃襄王這一邊,眼下看來,謀立王位的企圖只能是泡影了。圓滑的子蘭立即改弦更張,拚命拍頃襄王的馬屁:他一會兒在頃襄王面前傾訴自己是如何力排眾議,堅決要求迎回太子哥哥的,為太子哥哥順利回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一會兒又拍著胸脯表態,誰親都比不上親兄弟親啊,如今父親有家歸不得,楚國的復興就靠王兄了,子蘭願為王兄肝腦塗地、誓死效忠……等等。



頃襄王被弟弟的迷魂湯灌得暈暈乎乎,還真以為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呢,一高興,就提拔子蘭當上了令尹。令尹可是楚國的最高官,相當於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握了楚國的朝政大權。子蘭本是紈絝子弟,滿腦子想的都是一己私利,一朝得意,哪裡還會考慮他鄉為囚的父親?哪裡會考慮水深火熱中的楚國?


頃襄王呢,更不是什麼理智清明的君主,還在秦國當人質的時候,就因為脾氣暴躁殺死了秦國大臣。常年在外當人質的經歷,讓他心裡有說不出的憋屈,如今好不容易出了頭,心裡想的只有吃喝玩樂、得過且過、好好享受人生,恨不得將那些繁瑣的朝政之事一股腦兒都交給子蘭去操心,自己樂得逍遙自在。


眼見得頃襄王渾渾噩噩、子蘭一手遮天,屈原看在眼裡,痛在心上。他顧不得子蘭對自己的忌恨,也顧不得頃襄王對自己的不耐煩,屢屢直言進諫,勸頃襄王進賢臣、遠小人、挑選良將、操練兵馬,以加強邊境防守,進而謀劃報仇雪恨。頃襄王和子蘭惱恨屈原屢屢讓他們掃興,一直想找個茬兒給屈原一點兒顏色瞧瞧,讓他不敢再「說三道四」。


沒過多久,「機會」還真的來了。


懷王客死秦國,楚國百姓將一腔怒火發泄到了子蘭身上。因為當初屈原和昭雎等大臣力阻懷王赴會,是子蘭一個勁兒慫恿懷王,這才導致懷王下定決心去武關的。「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一時間,楚國民間怨聲載道。頃襄王即位,子蘭不但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還高升為令尹,成為楚國朝廷中炙手可熱、一手遮天的人物,這更讓楚國百姓切齒痛恨。


而對子蘭最為痛恨的人,當屬屈原。屈原本已對子蘭屢次慫恿懷王受騙上當恨之入骨,如今在國家危難之際,頃襄王和子蘭不但不思進取,反而縱情享樂,更是怒不可遏。以屈原疾惡如仇的性格,當初連懷王他都敢直言批評,更何況是如今的頃襄王和子蘭了。他不僅多次當面指責子蘭不思國事、迷惑君王,在朝臣中,他也多次毫不避諱地批評子蘭,說到激動的時候,甚至還會高聲痛罵,「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湯炳正先生認為:「所謂『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就是怒的屈原對他的指責,怒的楚國上下對他的責難。」(見《楚辭講座》)


子蘭怒什麼呢?他怒的是屈原對他的責罵,怒的是屈原的口誅筆伐讓他丟盡了臉面。怒的同時,他還有不可告人的恐懼:萬一屈原口無遮攔,將自己圖謀篡位的事情也一併抖出來,那自己的地位可就朝不保夕了!


於是,子蘭決計除掉屈原。他聯合以前讒害過屈原的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那裡不停地說屈原的壞話。說屈原自恃元老重臣,居功自傲,根本不把君王放在眼裡;還到處造謠,說懷王客死秦國,就是因為頃襄王貪圖王位,不肯去就救父親的結果。


頃襄王早已討厭屈原「倚老賣老」的臭脾氣,如今聽了子蘭和上官大夫等人如此這般的一番謠言,索性順水推舟,下旨將屈原趕出郢都。


這一次放逐,等於宣告了屈原政治生命的終結。


摘自楊雨《魂兮歸來:聽楊雨講屈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番茄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清搞洋務運動,其實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TAG:番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