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中山與宋慶齡之間,究竟有多少真愛?

孫中山與宋慶齡之間,究竟有多少真愛?

圖:1924年,孫中山與宋慶齡視察廣州北郊石井兵工廠

文 | 似雲

孫宋的結合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此後也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重重歷史迷霧中,真實的孫宋感情歷程是怎樣的呢?


孫主動追求宋

成年後的宋慶齡與孫中山第一次見面,是在1913年8月,當時她剛剛大學畢業,在父親宋耀如和大姐宋藹齡的帶領下見到了這位傳說中的革命領袖。之後她常常跟著大姐一起去孫那裡協助他工作。而孫對她產生感情,最開始能尋找到痕迹是1914年3月在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家。據梅屋庄吉的女兒回憶,那晚在宋慶齡彈琴唱歌的時間裡,孫一直望著宋的側面。

1914年11月,宋慶齡與新婚的姐姐宋藹齡一起回到上海,姐妹倆的離去讓孫倍感失落,他不止一次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沒人幫自己處理英文信件了。1915年1月,孫中山派朱卓文到上海去暗中聯繫宋慶齡,據朱卓文當時給孫中山的兩封信:

「三十一日始與宋小姐相晤。據云他極願效力黨事,且急盼黨事之成。」

兩天後:

「刻下弟在隔壁布置一房,以為宋小姐辦事處……此後有函件與他,照前日之住址便能直接收到……此房頗為清靜,諒當合他之意。」

由此可見,孫當時對宋已情誼滿滿,不但特意派朱卓文去上海找她,還通過租一間辦事處的方式保持跟她的聯繫。而宋對孫,似乎更多是想為孫的事業工作,「極願效力黨事,且極盼黨事之成」,那是孫用「革命」去吸引宋的歲月。

1915年3月至5月,宋慶齡又在日本待了兩個月,這期間她和父親、姐姐住在陳其美處。據孫中山在日本的活動密錄,那段時間孫幾乎天天都往那裡跑,有時一天還不止去一次。五月初宋慶齡回國,宋離開日本時應該並未給孫承諾,以致於孫一直拿不准她的心意,因此多次寫信給宋父,詢問宋慶齡接下來的打算,以及試探這位未來岳父有沒有可能同意女兒嫁給她。

孫曾在一封信中暗示宋慶齡將嫁給一個大叛逆者,並擁有類似皇后的地位。宋父在回信中說宋慶齡沒有打算成為皇后,並說自己的女兒絕不會給任何人做妾,即使對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王、君主抑或總統」。

也許是宋父的回信讓孫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他很快把原配盧慕貞接來日本辦理了離婚手續,並讓朱卓文帶著他們的離婚書再去上海找宋慶齡。看到孫的離婚書,宋應該感受到了他的誠意和認真,於是決定「不經過父母同意」而結婚。

圖:1915年,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東京結婚

因為年齡差距過大、孫又早已娶妻生子等原因,當時幾乎沒有人贊成他們結婚的決定。孫中山周圍的同志幾乎都反對他離婚再娶。據傅秉常回憶:

「中山先生與慶齡在日本結婚之先,部屬反對甚烈。推陳其美、許崇智兩人往勸中山先生,為中山先生所拒斥,謂:『吾須正式結婚,不能如汝等之嫖娼宿妓,不檢細行。』許等退而復請潔身自好之胡展堂、廖仲愷兩人往謁,復為中山先生所拒,謂:"吾無二位之好福氣,得賢惠夫人到處相隨。"兩人又詞窮而退。此為展堂等於事後語余者。」

宋慶齡的壓力則更多來自她的父母,據她晚年回憶:

「當時我的父母都反對,父親認為年齡相差太多,母親因為孫先生自己生活很困難,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怕我吃苦。我的母親最愛我,她為此流淚了。」

後來父母發現她私自離開家後,還追到東京勸她離開孫:

「我母親哭著,正在生病的父親勸著……儘管我非常可憐我的父母,我也傷心地哭了,我拒絕離開我的丈夫。」

可以說孫宋是衝破重重阻力走到一起的,這也折射出兩人對感情的堅定。


結婚後,與其他女人斷絕往來

儘管幾乎遭到了所有人反對,孫宋在一起後的婚姻生活卻是幸福的。1918年,孫中山在給康德黎夫人的信中說:

「我的妻子在一所美國大學受過教育,是我最早的一位同事和朋友的女兒。我現在過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活:一種真正的家庭生活,一位伴侶兼助手」。

孫隨信還附上了他與宋的合影。從這封信的字裡行間可見孫對宋以及與宋的婚姻生活相當滿意,年過半百才感嘆自己終於享受到「真正的家庭生活」,也可以讀出妻子宋慶齡對他非同尋常的意義。

孫在各種場合都會帶上宋,這在當時的中國並不多見。1921年去桂林北伐時,廖承志勸說孫不要帶宋一起,以免影響軍心。但宋隨後還是去了桂林,以紅十字會會長的身份。可見孫根本無法忍受與宋的長期分離。宋在婚後一如既往協助孫進行各項工作,那些年宋的種種作為,超越了一個普通妻子為丈夫營造的「真正的家庭生活」,而是真正能幫到孫,能對他的事業有所助益。

宋對孫最感人至深的付出是在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千鈞一髮之際,宋選擇讓孫先走,自己留下指揮侍衛掩護,最後雖然僥倖活了下來,卻因為過度驚嚇和勞累而小產,此後她一生都不曾擁有過自己的孩子。有人猜測「精誠無間同憂樂,篤愛有緣共死生」這副對聯就是孫在這次事件後題寫給她的。

圖:北京宋慶齡故居中,孫中山所寫「精誠無間同憂樂,篤愛有緣共死生」對聯的照片

另外,宋美齡的大學同學埃瑪聽宋美齡轉述了孫宋重逢的場景,並寫在了日記里:

「當孫博士再次見到她(宋慶齡)時,他流淚了,並在美國領事和許多官員的面前親吻了她,這讓她感到不知所措。」

這樣忘情的行為對這對在公眾場合相當克制的夫妻來說極為少見,由此可見孫對宋的心疼與感激。

儘管孫一直因為在男女關係上過於隨意遭人詬病,但他對宋的感情,跟對之前的女人絕對不一樣,是視她為自己生命中的唯一,認真要與她共度餘生。與宋在一起後,他與過去的女人再無任何瓜葛。比如他在1917年想回鄉小住時,曾寫信給盧慕貞:

「待我事妥當後,當親自回鄉一轉,夫人可在澳門靜候,不必來省也」。

意思是讓盧繼續待在澳門,別回翠亨見他。

比如號稱在他當了臨時大總統後主動離開的陳粹芬,其實曾在1917年來廣州找過他,據鄧家彥回憶:

「總理寓橫濱時,妾四姑隨之同居,善烹飪,個性溫柔。後亦遣離。民國六年,總理返粵護法,住士敏土廠。一日,四姑復來,門警森嚴,不得入,佇立遙望。總理聞訊,登陽台,頻揮手令離去。嗣後馬湘語人如此。馬任總理之侍衛,因得親睹此幕也。」(11)

1925年當孫病重需要動手術時,別人來問他意見,孫回答:

「我之身命,都為我之妻宋氏所有。你們不必問他人,只問我妻宋氏,我妻以為可,則我無所不可也。」(12)

可見孫內心對宋依戀、信賴之深。


由崇拜轉向愛情

孫中山去世若干年後,宋慶齡曾對美國記者斯諾說起過當年她決定嫁給孫時的心情:

「我當時並不是愛上他,而是出於對英雄的景仰。我偷跑出去協助他工作,是出於少女的羅曼蒂克的念頭,但這是一個好念頭。我想為拯救中國出力,而孫博士是一位能夠拯救中國的人,所以我想幫助他。」(13)

值得注意的是,宋晚年曾在給鄧廣殷的信中一一反駁了斯諾這篇報道中的不實之處,但沒有對這段話表達過反對,這證明她自己應該是認可「崇拜」一說的。

宋對孫感情的最初,確實有崇拜的成分在其中。她在新婚之時給朋友的信,談起孫的口吻,幾乎不應該是一個妻子談起丈夫時的口吻:

「我丈夫具有各方面淵博的知識,每當他閑暇之時,我都能像他學到很多東西。我們倒更像是一對師生,我在他面前就如同一個忠實的學生。」(14)

結婚一年半後,她說到孫依然流露出深切的崇拜之情:

「雖然我們已結婚一年半多,我仍保持著對他的崇敬之情,一如既往是他人品的崇拜者。」(15)

圖:孫中山和宋慶齡在一起

宋對斯諾說的那段話也折射出她嫁給孫的另一原因。除了愛與崇拜,宋還希望通過幫助孫實現少女時代拯救中國的夢想。新婚不久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就說過:

「我正忙於協助我丈夫開展工作、回復來信並負責所有電報的處理,將電文譯成中文。但願有朝一日,我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能夠獲得報償,那就是親眼看到中國從君主專制的奴役下獲得自由,建立起真正的共和國。」(16)

但崇拜究竟是不是愛情,一起為國事奔忙能不能徹底代替夫妻間的感情生活,我想宋在後來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據美國作家伊羅生1944給家人的信,談到他當時在重慶與宋慶齡的聊天:

「她回憶了許多往事,從她的婚姻中看到"愛情"不免是一種感傷的浪漫主義,這是相當辛澀的苦笑。她更像一個女兒、一位助手、一個順從的秘書」。(17)

那些年裡,宋的生活一直圍繞著孫,孫則一直為國事奔波,屬於二人世界的時間其實並不多,也許,當宋自己人到中年,反思那段感情,多少會有一些遺憾吧。

1922年之後,宋對孫忙於國事的態度也有了極其微妙的變化。也許是逃難加小產對她的刺激,回到上海後,在跟妹妹宋美齡聊起孫的未來時,宋美齡希望孫能再次被選為總統,宋慶齡則急切地希望孫能退下來,好好享受生活。(18)

宋對孫的愛,不再完全與國家命運相關,而多了一個普通女人對丈夫的期待與心疼。只是宋應該很清楚,讓孫退休享受生活是不可能的。1924年12月,宋在北上途中給朋友的信,仍然流露出了些許想逃離當前國家大事的心情:

「在解決一些有關國家的重大問題之後,我丈夫將赴海外旅行,也許在春天。我肯定我們會去美國,希望能多次見到你。」(19)

但宋仍然深愛丈夫且關心丈夫的事業與國家命運,1923年、1924年廣州經歷了陳炯明軍隊攻擊及商團叛亂,在最危急的那些時刻中,宋一直是陪在孫身邊的。而宋在孫身邊十年,無論是為孫處理各種文件書信,還是陪同孫會見各式各樣的人,以及組織紅十字會、軍人慰勞等,都讓走出大學校門不久的宋得到快速成長,某種程度也可以說是她將來獨立走上政治舞台發揮更大影響力的「預演」。


你為世上最賢之妻

在給朋友的信中期待與丈夫一起出國旅行的宋慶齡,怎麼也想不到丈夫生命只剩下不到三個月了。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孫應該是很放心不下32歲的妻子,家事遺囑中,孫寫道:

「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

再次明確自己的妻子是宋,且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都交付給她而不是自己兒女,向全世界展示了她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孫還對守在身邊的兒子和女婿說,要「順事夫人宋慶齡」。也對國民黨元老說「弗以其為基督教中人士而歧視之」。

臨死前,孫當著所有家人的面對宋說:「你為世上最賢之妻」。(20)

你是世界上最賢惠的妻子,這句話里滿滿是對宋的愛、感激、不舍與憐惜。最後一刻,當孫心臟停止跳動時,「惟眼注視孫夫人」,而孫最後口中喃喃低語的,除了「和平奮鬥救中國」,還有那一聲「darling」。(21)

孫在短時間裡的突然去世給了宋巨大的打擊:

「在孫博士去世後的幾天里,我感到自己是那樣的無助,我把自己藏在一間黑屋子裡,拒絕見任何人。」(22)

在後來的日子裡,宋一直懷念著孫,1975年她給廖夢醒的信,流露出的思念之情並未因時間流逝而減少分毫:

「我想,你是這樣一個朋友,明白愛得越深,一旦所愛的人與我們訣別而去,所承受的傷痛就越大。只要我活著,我內心空蕩蕩的感覺和悲傷將永遠不會消失。人生在世,總不免一死。這殘酷的現實誰都不得不面對。但正像你所說,我們終有甜蜜和愛戀的記憶留在心間」。(23)

因為局勢的變化,宋後來經歷了更為坎坷的人生,在紛亂的政局中,她一直努力捍衛著自己所理解的孫的理想。1926年,她就在給朋友的信中說:

「我試圖忘掉我自己,投身我丈夫畢生的事業,就是實現一個真正的中華民國……沒有無私的愛國者領導國家走出混亂是多麼大的悲劇。我一定要自己儘力並鼓勵他人繼續我丈夫的事業。」(24)

——這些給摯友的信中並非刻意寫下的句子,成為她接下來大半生的寫照。

圖:宋慶齡和養女隋永清

注釋

車田讓治:《國父孫文與梅屋庄吉》,P285,轉引自盛永華:《宋慶齡年譜》,廣東人民出版社,P100;《朱卓文(朱超)書簡》,《萱野長知·孫文關係史料集》,P551,P552;《宋耀如致孫中山函》,《宋耀如生平檔案文獻彙編》,P55;《宋慶齡生平略述》,《傅秉常口述自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P93;《宋慶齡談孫中山先生》,《往事與情緣——李雲回憶錄》,中國福利會出版社,P76;《致愛波斯坦》,《宋慶齡書信集(下)》,人民出版社,P903,P904;《致康德黎夫人函》,《孫中山全集續編》,第二卷,中華書局,P344;馬宣偉:《孫中山與廖仲愷之間的一段往事》,轉引自盛永華:《宋慶齡年譜》,廣東人民出版社,P185;Emma Mills,journal;《復盧慕貞函》,《孫中山全集續編》,第二卷,中華書局,P236;(11)《第八次訪問記錄》,《鄧家彥口述自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P72;(12)《中山夫人悲哀成疾 力疾赴公園靈堂招待》《盛京時報》,民國十四年三月三十日,8版;(13)埃德加·斯諾,《中國的喬治·華盛頓夫人》,《回憶宋慶齡》,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3,P256;(14)《鞋盒裡的中國來信》,《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第一輯,P285;(15)《鞋盒裡的中國來信》,《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第一輯,P286;(16)《鞋盒裡的中國來信》,《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第一輯,P285;(17)彼得·蘭德:《走進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P267;(18)Emma Mills,journal;(19)《鞋盒裡的中國來信》,《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第一輯,P291;(20)《中山夫人悲哀成疾 力疾赴公園靈堂招待》《盛京時報》,民國十四年三月三十日,8版;(21)李榮:《總理病逝前後》,《孫中山生平事業追憶錄》,人民出版社,1986,P650;(22)《致廖夢醒》,《宋慶齡書信集續編》,人民出版社,P525;(23)《致廖夢醒》,《宋慶齡書信集續編》,人民出版社,P498;(24)《鞋盒裡的中國來信》,《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第一輯,P292

(作者系宋氏家族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愛學生的蔡元培先生,若還活著該有150歲了 | 短史記
發掘即摧毀:秦兵馬俑上原本塗有彩繪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