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生的意義在於自我的表達

人生的意義在於自我的表達

如果從本質上來說,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換言之,什麼才是人生最核心的「目的」?「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如果我們敢用這種字眼的話,其實就是自我的表達。」①關於這個問題,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里如是說。因此,「無法表達自己的人——不論是由於貧窮,或是由於不自由,或者單單因為自己心靈的封閉,而無法表達自己的人,我最同情。」②我們可以說,人的成長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不斷地學習如何以某種形式(包括但不限於語言表達)自如地表達自我的過程。

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其實就是自我的表達

可是,人——這根「能思想的葦草」——又為何執著於實現自我的表達呢?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③如此想來,人除了具有自然的本能以外,還具有為人所特有的人類思想的力量。而這二者的共同作用,就是人想要實現自我的表達的原因所在。而實際上,不只是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世間的一切生命皆有某種向外界「表達」的本能。科普作家比爾·布萊森對此感嘆道:「要是我被告知,我不得不當幾十年林中岩石上的地衣,我認為我會失去繼續活下去的願望。地衣不會。實際上像所有生物一樣,它們蒙受苦難,忍受侮辱,只是為了多活一會兒。總之,生命想要存在。」④透過布萊森的觀察之眼,我們看到了一個因為萬物競相「表達」其生命形態,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也依然生機勃勃的世界。——哪怕他的描述可能更多的只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擬人化和「復魅」。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即使卑微如地衣也以竭盡全力地在荒涼之處活著來「表達」生命的存在。所以話說回來,人又是如何實現自我的表達呢?或者說,人用以實現自我的表達的具體途徑有哪些?古往今來,人用以實現自我表達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不論是嬰孩的啼哭,或是哲學家的思辨;不論是製作一個樸拙的器物,或是修建美輪美奐的宮殿;不論是隱居於寂寥的山林之間而自得其樂,或是投身於浩蕩的時代洪流而兼濟天下。我們甚至可以說,人的所有行動都可以視作是對「自我的表達」。人們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賦予人生意義。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足以使得人對自我的表達永存。人生的意義也還是有被湮滅於歷史之中而煙消雲散的風險。試看歷代王朝都免不了有「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的凄涼景況。因此,中國古人認為,在這無數條路徑中,能使人的「自我表達」得以亘古傳承者大致可以歸納為「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⑤顧名思義,這三者分別代表:樹立為萬世垂範的道德,成就千秋偉業和寫就流傳千古的文章。舉例來說,如孟嘗高潔,是為立德;如大禹治水,是為立功;如司馬遷追求的「成一家之言」,是為立言。

司馬遷: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然而千年已逝,世殊事異。胡適先生在《不朽——我的宗教》一文指出:古人的「三不朽」的說法有太多局限。比如說,它只限於極少數的人;沒有消極的裁製;所說「功,德,言」的範圍太含糊了。所以,他從交互影響的社會觀和世界觀上將「三不朽」推而廣之,提出了更加合理的「社會的不朽論」。對此,他如是解釋說:「這種不朽論,總而言之,只是說個人的一切功德罪惡,一切言語行事,無論大小好壞,一一都留下一些影響在那個『大我』之中,一一都與這永遠不朽的『大我』一同永遠不朽。」⑥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藉助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科技的力量,信息的流布前所未有的迅速而廣遠。身處其中的每一個參與者,也近乎都擁有表達的權利。個人與社會,過去、現在和未來從未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在這個時代,胡適先生所說的每一個「小我」的所作所為都有可能被無限放大於「大我」之中,為他人和自己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因此,即使近一百年過去了,也還是如他所說的:「我須要時時想著,我應該如何努力利用現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負了那『大我』的無窮過去,方才可以不遺害那大我的無窮未來?」⑦這是一百年前他對人生意義的一種探求。而他的一生的實踐則是對此最好的回答。

拍攝於1914年的胡適像,時年23歲

於我而言,只要有了這想要表達的念頭,就自然會有與之相關的思考。又正所謂「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想來即使最終碌碌無為,也斷不至於全然一無所獲。正如劉小楓在《沉重的肉身》中所說的:「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生命若有若無時,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破碎不堪時,當我們的生活想像遭到挫傷時,敘事讓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覺,重返自己的生活想像的空間,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無常抹去的自我。」⑧如果能在敘事中實現自我的表達,重新找回那種久違的有希望的感覺,我此際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胡適:《不朽——我的宗教》,見《胡適文集》(第二卷),歐陽哲生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注釋:

①②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頁。

③ 布萊士·帕斯卡爾:《思想錄》,何兆武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頁。

④ 比爾·布萊森:《萬物簡史》,嚴維明、陳邕譯,接力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頁。

⑤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⑥ 胡適:《不朽——我的宗教》,見《胡適文集》,歐陽哲生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31頁。

⑦ 同上,第532頁。

⑧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6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言時代 的精彩文章:

TAG:語言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