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見疾病針灸治療

常見疾病針灸治療

一、偏頭痛

偏頭痛與肝膽關係密切,多見持續性鈍痛或者搏動性疼痛,可能放射到頸肩部。

治療以疏泄肝膽,通經止痛。取手足少陽、足厥陰經穴以及局部穴為主。

主穴:率谷、阿是穴、風池、外關、足臨泣、太沖。

配穴:肝陽上亢配百會、行間;痰濕偏盛配中脘、豐隆;瘀血阻絡配血海、膈俞。

操作:毫針刺,瀉法。當偏頭痛發作時一般以遠端穴為主,用較強刺激。

二、落枕

與睡覺姿勢,枕頭高低,寒邪侵襲有關。與督脈,手足太陽和足少陽經密切。頭部歪向患側。

1.基本治療

治法:疏經活絡,調和氣血。取局部阿是穴和手太陽、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外勞官、天柱、阿是穴、後溪、懸鐘。

配穴:病在督脈、太陽經配大椎、束骨;病在少陽經配風池、肩井;風寒襲絡配風池、合谷;氣滯血瘀配內關、合谷;肩痛配肩髃穴;背痛配天宗。

操作:毫針瀉法。先刺遠端外勞官、後溪、懸鐘,持續捻轉,囑患者慢慢活動頸部,一般頸項疼痛立即緩解,再針刺局部腧穴。風寒襲絡者可局部配合艾灸,氣滯血瘀者可配合三棱針點刺放血。

2.其他治療

(1)拔罐法

取局部壓痛點,先施閃罐法,再施留罐法、也可以配合刺絡拔罐法。

(2)耳針法

取頸、頸椎、枕、神門。毫針中等刺激,持續運針,令患者同時慢慢活動頸項部。

三、中風

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密切。多本虛標實,因情志、煩勞、飲食、外邪等誘發。肝腎陰虛,氣血虛弱為本,風火痰瘀為標。

中經絡,意識清楚,但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中臟腑則昏仆,不省人事,精神恍惚,兼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

治療

(1)中經絡

以疏通經絡醒腦為主

主穴:水溝、內關、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

配穴:肝陽上亢配太沖、太溪。風痰上擾配豐隆、合谷。痰熱腑實配曲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配氣海、足三里、血海。陰虛風動配太溪、風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環跳、足三里、陽陵泉、風市、懸鐘、太沖。局部關節問題,肘曲池,腕大陵,膝曲泉,踝太溪。足內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太溪,中封。口眼歪斜地倉、頰車、合谷、太沖。語言不利廉泉、通里、啞門。吞咽困難廉泉、金津玉液。

操作:水溝向上方斜刺,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度

(2)中臟腑

治法:平肝熄風,醒腦開竅

取穴:閉證,水溝、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太沖、豐隆、勞宮穴。脫證,關元、神闕(隔鹽灸)。

四、哮喘

與肺脾腎關係密切。

1、實證以肅肺驅邪,化痰平喘。取列缺、尺澤、肺俞、中府、定喘穴為主。風寒配風門、合谷;痰熱+豐隆、曲池;咳喘厲害+天突。

2、虛症以補益肺腎,止哮平喘。肺俞、膏肓、腎俞、太淵、太溪、足三里、定喘。肺氣虛配氣海,腎氣虛配關元

可以配伍穴位貼敷(三伏灸)

五、嘔吐

治療以和胃理氣,降逆止嘔為主

主穴:中脘、足三里、內關

飲食停滯+梁門穴、天樞穴;肝氣犯胃+期門、太沖;痰飲+豐隆,公孫。

六、泄瀉

1、急性泄瀉:天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寒濕+神闕(隔姜灸),濕熱+內庭、曲池;飲食積滯+中脘。

2、慢性泄瀉:神闕、天樞、足三里、公孫。脾胃虛弱+脾俞,太白;腎陽虛+腎俞,關元。肝氣乘脾+肝俞,太沖。久泄+百會

七、痛經

1、實證:中極、次髎穴、地機穴、三陰交。氣滯血瘀+太沖、血海;寒凝血瘀+關元、歸來。

2、虛證: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氣血虛弱+氣海、脾俞;腎氣不足+太溪穴、腎俞。

八、扭傷

祛瘀消腫,疏通筋絡

主穴:阿是穴+局部腧穴(腰部,水溝、大腸俞、委中穴。頸項部,風池、絕骨、後溪穴。肩部,肩髃、肩貞穴。肘部,曲池、小海、天井穴。腕部,陽溪穴、陽池穴、陽谷穴。髖部環跳穴、秩邊、居髎穴。膝部,膝眼、膝陽關、梁丘。踝關節,申脈、解溪穴、丘墟)

督脈病+水溝,後溪

足太陽:崑崙、太溪穴

手陽明:手三里、三間

可考慮刺絡拔罐

九、牙痛

祛風瀉火,通絡止痛

合谷、頰車穴、下關。風火牙痛+外關、風池。胃火牙痛+內庭、二間。虛火牙痛+太溪、行間。

可大蒜搗爛貼雙側陽溪穴發泡(齲齒牙痛)

十、昏厥

治療:蘇厥醒神。以督脈穴位為主。

主穴:水溝、百會、內關、足三里。虛證+氣海、關元。實+合谷、太沖

另:三棱針十二井或十宣放血

十一、虛脫

治以回陽固脫、蘇厥救逆。

主穴:素髎穴、水溝、內關、百會、神闕。亡陽+氣海、關元、足三里。亡陰+太溪、湧泉。昏迷+中沖、湧泉。肢冷脈微+氣海、關元、命門(艾灸)

十二、高熱(39度以上)

主穴:大椎、曲池、合谷、外關、十二井or十宣。風熱+魚際、尺澤。肺熱+少商、尺澤。氣分熱+內庭、支溝。熱入營血+曲澤、委中、內關。神昏譫語+水溝、內關。抽搐+陽陵泉,太沖。

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澤、委中可點刺出血。

另:可刮痧(背部腧穴)

十三、抽搐

息風止痙,清熱開竅

主穴:水溝、內關、合谷、太沖、陽陵泉。熱極生風+曲池、大椎、中沖。痰熱+大椎、豐隆。血虛+血海、足三里。神昏+十宣、湧泉。

大椎可刺絡拔罐。十宣、中沖可點刺出血。

十四、內臟絞痛

1、心絞痛(通陽行氣)

主穴:內關、郄門、陰郄、膻中。氣滯血瘀+太沖、血海。寒凝+神闕、至陽。痰濁+中脘、豐隆。陽虛+心俞、至陽。

2、膽絞痛(疏肝利膽)

主穴:膽囊穴(陽陵泉下2寸)、陽陵泉、膽俞、日月。肝膽氣滯+太沖、丘墟穴。肝膽濕熱+內庭、陰陵泉。蛔蟲+迎香透四白。

3、腎絞痛(清熱利濕通淋)

主穴:腎俞、膀胱俞、中極、三陰交、陽陵泉。下焦濕熱+委陽、合谷。腎氣不足+氣海、關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成健康館 的精彩文章:

TAG:青成健康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