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透過課堂評價重解「作業負擔」

透過課堂評價重解「作業負擔」

中小學生作業負擔過重這一問題由來已久,減輕作業負擔也一直是民眾的共同期待。遺憾的是,與關於「減負」研究不斷湧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業負擔呈現出越減越「負」的弔詭局面。進一步分析可知,已有研究大多基於成人立場,偏好理論分析。儘管作業負擔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這一問題畢竟直接發生於具體的教育情境之中,是一個實踐問題。因此,從實踐層面分析作業負擔形成的原因進而探索「減負」之道,就顯得尤為必要且切中肯綮。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小學作業負擔之輕與重:課堂評價的解讀》一書,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展開研究,以「課堂評價」這一教學實踐活動作為撬動作業負擔的槓桿,明顯遵循了這一實踐邏輯。作者首先站在學生的立場重新認識作業負擔,並對課堂評價進行學理分析;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課堂評價撬動作業負擔的分析框架;以此為據,通過大量的實證工作,最終回答了課堂評價撬動作業負擔這一中心話題。

作業負擔需要基於學生立場重新解讀

直擊「減負」之道,首先需要對作業負擔有精準的認識。與本研究所遵循的實踐立場一脈相承,作者明確提出從學生的立場重新認識作業負擔:「基於學生身心感知的立場,我們將作業負擔理解為學生在一定時間和範圍內所承擔的作業責任以及由此產生的身心感受。……這裡的作業責任是指學生應完成的作業任務以及所花的時間,身心感受是指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及其完成後所感受到的身體疲勞狀況與生理體驗。」也就是說,從學生立場理解作業負擔,作業負擔包含了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所付出的時間等客觀屬性,另一方面學業負擔也包含著學生在學習中的情緒體驗和興趣程度等主觀體驗。在此基礎上,為了後續構建分析框架,作者用作業量、作業時間和作業勞累程度作為生理負擔的內部構成要素,用學生對作業過程和結果的情緒反應或所產生的壓力表徵心理負擔。基於學生立場的關於作業負擔的「二分法」,跳脫了以往「壓縮」時間、「減輕」任務的簡單化「減負」取向,認識到「減負」的複雜性質,為將整個學習過程理解為「減負」過程提供了基礎,也為從課堂評價這一角度直擊「減負」埋下了伏筆。

讓課堂評價成為撬動作業負擔的槓桿

課堂評價與作業負擔能否建立關係,存在著怎樣的關係,還在於如何認識課堂評價。通過對大量文獻進行爬梳,作者對課堂評價進行了界定:「課堂評價是指師生運用評價工具採集、分析和利用學生學習信息,並據此對學習狀況做出判斷或改善教學的活動過程。」如此一來,課堂評價就具有促進學習的功能,是師生共享學習信息進行教學決策的過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而且也有助於發展學生積極的學業情緒。可見,在促進學習的評價理念的關照下,學生的作業負擔作為學生學習的一部分,其發生過程和產生的結果均受課堂評價特別是作業評價的影響;課堂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改善作業負擔,讓學生通過作業愛上學習。這一發現讓我們對課堂評價功能有了新的認識,並認識到課堂評價對於「減負」的價值,為從課堂評價入手撬動作業負擔提供了契機。

接下來,作者重點分析了課堂評價影響作業負擔的機制,指出課堂評價對作業負擔的影響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課堂評價理念支配評價行為,評價行為通過不同媒介對作業負擔產生影響。考慮到教師是最為緊要的課堂評價主體,而且教師的課堂評價能夠對其他評價主體產生影響,作者著重分析了教師的課堂評價與作業負擔之間的關係——由「評價理念—評價知識—評價行為」構成一個相互影響、層層遞進的評價系統,當這三者保持一致性,課堂評價就能順利撬動作業負擔;此系統不僅作用於作業負擔,而且對學生及其同伴的評價行為都會產生影響。這就揭示了課堂評價撬動作業負擔的影響機制。為了進一步分析這一影響機制的內部關係,基於實證數據,作者發現:評價知識是理念轉變成行為的媒介,也是這個評價系統的中樞,通過知識前掛理念,後靠行為,形成一個整體。這一發現尤為可貴,一方面,讓我們知曉,企望更好地理解教師的課堂評價影響作業負擔的具體過程,應基於對評價知識具體內涵的清晰把握;另一方面,也給當前的教師專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基於整體的視野改善作業負擔

基於上述分析,作者構建了「作業負擔」和「課堂評價」相關聯的分析框架,以此為參照,通過大樣本調查和個案研究,揭開了課堂評價撬動作業負擔的秘密,並對如何減輕作業負擔提供了頗具說服力的方案。實證數據告訴我們,課堂評價的確可以撬動學生的作業負擔,使其變輕或者加重。學生所承擔和感受到的作業負擔之輕重,受教師和同伴課堂評價行為的影響,而評價行為又受制於評價主體的評價知識和觀念。順理成章,作者旗幟鮮明地將「減負」的期待植根於「變革課堂評價系統」之上:「減輕作業負擔就可以從變革課堂評價系統入手,而不拘泥於課堂評價某一方面的單邊行動。」

根據作者的研究,課堂評價系統是由四個相互關聯的方面整合而成的整體,分別是觀念、制度、技術和行為。這四個方面相互關聯,依次作用於學生的作業負擔,構成了課堂評價改善作業負擔的循環系統。當四個方面形成一個「連續環」作用於作業負擔,其產生的影響就會變得直接而有力量。在減輕作業負擔的同時,還會使作業成為學生自我驅動學習的一個引擎,而不再是外在於學生的被動的負重物,最終實現「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而且也有助於發展學生積極的學業情緒」的目標。

(作者:汪明帥,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7日第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媽媽的小菜園
推動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再上新台階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