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圖文|匠心之城

編輯|易向

最近,

90後「溫州抹灰哥小石」的視頻,

刷爆朋友圈,

還登上人民日報,

引髮網友瘋狂點贊!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視頻中的他,

戴著滿是泥土的安全帽,

在雜亂工地簡陋的長案上,

自如地運筆揮毫;

眉眼間的專註和自信,

讓人看了不禁鼻頭一酸,

有些人哪怕身處塵埃,

心中也有山川湖海,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沒有窗明几淨的雅緻書房,

沒有製作精良的筆墨紙硯,

甚至只能在每天10小時的辛苦勞作後,

才能擠出一點點空閑,

可這一點也不耽誤一個愛寫字的人,

在筆尖的收放中,

獲得生活的快感。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禪、定,

寫字遠不是文人墨客的矯飾,

更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一支筆,能生花,

也能見天地,知歡喜。

離溫州四百多公里外的浙江湖州,

善璉鎮街頭行人寥寥。

然而在1000多年前,

這裡卻是熙熙攘攘的「筆都」,

以盛產「天下第一筆」——

湖筆聞名於世。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湖州府志》稱,「湖州出筆,工遍海內,制筆者皆湖州人。」

「一部書畫史,

半部在湖州。」

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

米芾、蘇軾、趙孟頫···

這些叫得上名的書畫大家,

都在湖州為官或寓居過;

永和九年暮春,

王羲之正是用湖州帶去的鼠須筆,

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別看只是還沒手指粗的杆子,

外加一小撮毛,

裡面的門門道道,

卻不是一朝一夕能摸透的。

今年85歲的制筆世家沈錦華老人說:

「制筆可不是體力活,

是個腦力活。」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從剝離獸毛開始,

經過浸、梳、落、撥、抖、

連、揀、裝、刻……

一支普通的毛筆也許只用十幾步,

而一支湖筆的完成,

則要經過12道大工序、

128道小工序。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拿最有名的羊毫筆來說,

只選太湖流域的山羊毛,

而且只留山羊頸部和腋下那一撮

最不易受損的毛。

這樣做出的筆尖,

才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

寫出的字既蘊墨、又有蒼勁的筆鋒。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趙孟頫 作品

一隻山羊,

平均只能出產150g毛筆料,

而帶有鋒穎的羊毛只有30g左右,

這就意味著僅一支羊毫筆,

就要用盡一兩隻羊的鋒穎;

怪不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詩讚道:

「千萬毛中選一毫」。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選好的毛料,

要經過制筆的第一道——水盆。

按照「女做水盆、男做擇筆」的傳統,

這項工作多由女工們完成。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別看只是在水裡揉揉捏捏,

細分下來卻有20多道工序,

沒個三年出不了師。

先拔羊毛,

把粘連在一起的羊毛擇開,

挑出鋒穎較長的羊毛;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做根,

用特質的牛骨梳反覆梳理,

以去除絨毛和雜質。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再收鋒,

把一縷羊毛的尖端,

逐一對齊,

以形成清晰齊整的鋒穎。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對著陽光一照,

每根毛的毛尖處,

都有一段半透明有韌性的毛尖,

「這就是毛筆的鋒,

有鋒的毛筆才能寫出鋒韻。」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最後挑披毫和圓筆頭,

即把沒有鋒穎的毛,

一根根找出來、細細挑去,

雖沒什麼技術含量

卻極其考驗眼力、耐心和責任心。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圓頭

一個熟練的筆工,

一天也就只能完成2—3個上好筆頭,

其工藝之精細可想而知。

由於水盆工作雙手都要泡在水裡,

十幾個小時下來,

筆工的手大都被水泡得生疼,

尤其到了寒冬臘月,更是苦不堪言,

常常生凍瘡流膿,

嚴重的還得了風濕。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做好的半成品筆頭,

經過晒乾、捆紮、黏結、裝套後,

就要進行制筆最難做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擇筆,

這是沈錦華的重頭戲。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擇筆又叫修筆,

是用一把專門的細彎月小刀,

不時翻開筆頭內里,

慢慢修剪,去除雜毛,

按毛質的軟硬性能進行筆頭「造型」。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一支湖筆要反反覆復擇三次毛,

經過眼力與毛毫之間

一次次近乎苛刻的選擇,

手指與筆尖的無數次碰撞,

筆頭尖端終留下一段透亮的鋒穎。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每一根鋒穎下端,

界線都要平齊、分明,

鋒穎缺損及過長、過短的毛,

都必須除去,

「修好的筆頭要像筍尖」,

以達到一支合格湖筆

「齊、銳、圓、健」四德。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齊」指筆頭飽滿濃厚,吐墨均勻;

「銳」是筆鋒銳尖不開叉,利於鉤捺;

「圓」指圓轉如意揮掃自如;

「健」指健勁耐用,不脫散敗,

有彈力而顯書者筆力。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毫雖輕,功甚重。」

幾十年來,

不論酷暑還是寒冬,

沈錦華就這樣戴著老花鏡,

端坐在桌旁,

屏氣凝神地擇著每一根湖筆,

雖枯燥,卻樂在其中。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他說的話,跟他的手藝一樣,沒有花哨的技法,卻字字金玉:

「做活可馬虎不得啊,你現在能做出最好的筆,等你老了做不動了,就能做低檔一點的;要是現在就湊活著做差的,等老了就沒人找你做筆了。

我現在還能做最高檔的筆!」人工究極為天工。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的湖筆,

就這樣帶著匠人的體溫,

和心傳的技法,

光耀了千百年,

制筆匠和書法家們也因此互相成就。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啟功書法

然而信息洪流奔涌而來,

我們一個個成了鍵盤手,

能坐下來寫寫字的日子,

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沈老的孫子輩大都轉了行,

也鮮少有徒弟,

願意學這個又苦錢又少的黃昏行業。

「我不渴望下一代繼續做筆了,

但想到技藝失傳,

心裡總還是覺得愧對祖先。」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破,妙筆生花


「滿地都是六便士,

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

不論是90後寫字的抹灰小哥,

還是85歲的制筆匠人沈錦華,

他們都在這蒼茫的人世間,

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月亮。

只要有希望,

世界就有了光。

易向,一種類文藝的生活方式(微信公眾號:e_xang);

易象讀書,閱讀就是一種修行(微信公眾號:iexang);

意典,城市旅行家(微信公眾號:taoolichin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向 的精彩文章:

朋友便是你大雨中的扇

TAG:易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