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論解剖正確與美感塑造

淺論解剖正確與美感塑造

原標題:淺論解剖正確與美感塑造

徐悲鴻的《愚公移山》(上)《巴人汲水》(下)寥寥幾筆就把人體的骨點、骨線和骨面的關係強調出來,既畫出了內容又畫出了形式意味。

現在很多美術作者對解剖不重視,筆者曾和不少搞當代藝術較有影響的畫家探討過這個問題,但他們對掌握解剖規律對作品形式美感起著非常關鍵作用的觀點嗤之以鼻,認為解剖早就過時了,現當代藝術重要的在於觀念而非技巧,而且認為越是重視解剖規律某種程度上越是會妨礙表現作品的形式美感。筆者認為他們的觀點在時下不少空頭美術家裡面非常有代表性,因此很有必要把解剖規律和形式規律的關係說清楚,以免更多不明真相的美術工作者上了這種流行觀念的當。

掌握解剖規律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由表及裡地觀察、認識、表現對象,畫出對象的本質特點,而且解剖規律掌握得越熟練,作品的形式美感相應地也會越強。

何為形式美感和形式規律

所謂形式美感(形式規律)就是利用多種對立和矛盾的因素,運用多樣統一(對立統一、變化統一)的法則來體現作者的藝術構思。多樣統一是形式規律的總原則。所謂多樣,就是指要有變化,比如一幅畫不能全是直線,要有曲直對比;所謂統一,指對立面的雙方既矛盾又統一,這裡的統一是相反相成的意思。這個多樣統一規律和對立統一規律含義基本接近。多樣統一規律除了有對立面雙方相反相成但又能統一在一起這一含義,還有另一層含義:在對稱、相似、和諧統一的基礎上又有多樣的區別。比如人的兩個眼睛看起來完全一樣,實際上沒有人的兩個眼睛是完全一樣的,它們總有一點微妙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統一中的變化。再比如色調,一般來說一幅畫有一個統一的色調,比如在統一的冷色調中並不是沒有暖色,但這個暖色不如對立統一規律中那個暖色強烈,它是偏冷一點的暖色。

因為多樣(對立)統一規律是形式規律的總原則,所以本文重點談解剖規律和多樣(對立)統一規律之關係。

遵循解剖規律的美術作品並不排斥多樣(對立)統一規律

先來看解剖上非常重要的人體各部位的高低點。學過畫人體的,都知道人體各部位(肌肉、骨點)的高低點在開始打形時就要非常注意,因為看不到並且畫不出這些高低點,形就畫不準。以腿部為例,股內肌接總腱處低於股外肌接總腱處;腓腸肌內側肌腹下緣低於外側肌腹下緣,內踝高於外踝。這三個高低點對於腿部的造型很重要,它們是不是和形式規律相抵觸呢?顯然不是,高和低就是一對矛盾,正因為有了這些高低點,有了這一對對矛盾,腿部的外輪廓線才有了變化,有了美感。

再來看骨點、骨線和骨面的關係。在塑造人物形態時,據以測定比例、部位的骨點、骨線以及骨面,不但是造型的要點,而且在形式上也構成了點線面的對立統一(構成)關係。人體解剖上骨點、骨線和骨面之間存在著抽象的點線面關係,不是每個畫家都知道的。

再以解剖規律中的動態平衡規律為例。人體在運動時身體兩側的鬆緊關係形成了戲劇性對比。當軀幹彎向一側時,為了維持平衡,兩肩連線和髖部大轉子連線各向相反方向傾斜。作伸屈或側傾動作時,人體一邊肌肉伸展,輪廓線舒緩;屈曲的一邊,肌肉產生皺襞,輪廓線顯著曲折,形成對比強烈的節奏。人體在運動時,為了使重心平衡,動態平衡規律就要起作用,身體兩側輪廓線就會呈現出對立統一的美感,尤以一隻腳著力時人體動態最為優美。這種身體一邊動一邊靜,一邊輪廓線緊張一邊輪廓線舒緩的形式美感,不但古典畫家樂意為之,而且現代派大師也多有表現。

骨骼和肌肉結構形成的凹凸關係也是一組矛盾對比。人體各部位的長短寬窄變化也是高明的藝術家拿來做形式文章的好材料。再比如肌肉和骨骼的軟硬對比,肌肉的緊張和鬆弛對比,關節屈曲造成的衣紋的虛實、疏密對比等(這也是解剖規律)。這都是人體客觀存在的變化(矛盾),把這種客觀變化適當地加以集中、提煉和誇張,就是美。畢加索、克里姆特、席勒等現代藝術大師無一不是深諳人體解剖天然具有對立統一美感。至於梵高,也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完全不重視對解剖的研究,相反,他非常重視解剖。他在和其弟弟通信中多次談到在解剖方面還需要再花些功夫研究,他買來人體骨骼仔細研究,並將這些骨骼畫在他的靜物作品中。實際上仔細觀察梵高畫的人物、動物,解剖並不是不正確,只是比較誇張而已。

前面側重講的是人體各部位之變化或者叫做矛盾,現在再來講講人體各部位之對稱和相似之處。人體的前面和背面都有一條人體中線。從前面看,從前額正中,通過鼻樑,人中,頸窩,中胸溝,臍孔,直至恥骨聯合;從背面看,是從後腦正中,通過項部,整個脊柱溝,直至臀裂。人體中線兩側是對稱的,但是這種對稱並不是絕對對稱,它們有微妙的變化和區別。在美術造型中,藝術家必須善於發現並能準確再現這種微妙的不為人覺察的差別。如果說人體中線兩邊的對稱關係是一望便知的,那麼人體解剖結構上還有一些相似關係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才可以確切知道的,比如上肢和下肢的相似:臀部肌群和三角肌,股四頭肌和肱三頭肌,膝關節和肘關節等等,它們的功能和形態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果人體各部位沒有這麼多的相似和對稱,那麼人體就會由於變化過多而醜陋不堪。為什麼絕大多數當代藝術變形人體作品是失敗的?一是因為其形式是無根無據主觀編造出來的,二是因為其作者不理解多樣統一規律之另一層含義,即這種多樣不是強烈的對比,而是在統一的基礎上存有微妙的對比。

解剖規律和形式規律水乳相融

所謂形式規律其實並不複雜,它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人們頭腦里主觀的產物,而是客觀矛盾(客觀存在的高低、長短、凹凸等)在人們頭腦里的正確反映(主觀矛盾)。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形式規律是比解剖規律更抽象的規律,它雖然排除了物質的形態,但它是從客觀對象(物質形態)身上抽離出來的規律。解剖是客觀對象的一部分,所以形式規律不可能和解剖規律相抵觸,它們不但不抵觸,還有源和流的關係:解剖規律是形式規律源頭之一。解剖規律相當於矛盾的特殊性(個性),形式規律相當於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沒有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沒有矛盾的普遍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

二、如果說形式規律是一般,解剖規律可以看成是具體。一般來自具體,具體裡面有一般。畫畫最重要的是從具體裡面見一般,而不是省略掉具體,直接進入一般。丟開客觀對象(人物、動物等)的具體解剖,把一個不倫不類並非對象自身具有的,純粹屬於主觀編造的形式生硬地按在對象頭上,是當前形式主義繪畫的通病。

三、高明的畫家不是機械反映論者,而是能動的反映論者。人體(動物)解剖雖然客觀存在變化(矛盾)和統一,但並不是說畫家在客觀解剖規律面前沒有一絲一毫的主動權,只能做被動的機械反映。在形體解剖上不允許有一厘米錯誤和認為美術造型可以完全丟開解剖,是當前人物畫觀念上的兩個極端,前者是機械唯物論觀點,後者是主觀主義的觀點。為了使美術作品更有藝術效果,可以在客觀對象解剖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集中取捨誇張提煉等藝術加工,使對象本來矛盾(變化)的各部位更矛盾(變化),使對象本來比較對稱和相似的各部位拉開一些差別,這是筆者所主張的對人體解剖進行藝術加工的方法。

知道了解剖規律和形式規律水乳交融的關係,如果還有人堅持說造型正確、解剖正確的美術作品就一定沒有美感,是不是要貽笑大方了呢?

(作者:王鍾濤 為浙江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龍山文化黑陶雙系壺
養了一隻傳說中的小精靈,每天血槽都不夠…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