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進步真的會讓未來更美好么?

科技進步真的會讓未來更美好么?

Life On Mars?

 The Singles Collection

David Bowie 

00:00/03:50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里,科技進步和互聯網興起一直被視為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我們因它們所提供的便捷、免費的技術和資訊而目眩神迷,從曾經的撥號上網,到如今可以在手機上(或者說微信上)解決一切事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屏障消除和瞬間信息傳遞。與此同時,我們一路見證著種種激動人心的科技神話,從車庫創業到科技巨無霸,那些曾經略顯木訥內斂的無名之輩一躍成為比起先輩和同儕,更快速、更大規模積累起億萬財富的科技新貴。

這一切的一切,無法不讓人對科技進步的力量所拜服,曾經的我們雖然知道科技和網路會給生活帶來變化,但是對於變化之巨完全想像不到。科技進步發展至今,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口號、一個目標,而變成了現代社會的新型信仰,無論你的種族、性別、國籍、政見等等是什麼,大家都熱切地盼望著科技和網路繼續帶領人類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BBC在大衛·鮑伊(David bowie)逝世一周年時特意放出一段來自1999年的視頻,在採訪中大衛·鮑伊談論了他對70年代西方社會慢慢發生的變化,互聯網的產生,以及碎片化的一些觀點和判斷。不少人慨嘆於他對於互聯網的精準預測,那時的我們大多數也像提問者Jeremy Paxman一樣,對於互聯網的認識極為局限。

然而在最近這幾年間,科技和網路的消極面開始不斷顯現,人們對於科技彷彿逐漸失去了熱愛,幾十年來讓科技和網路激動人心的特質,比如瞬間傳遞信息,智能儲存、識別和處理數據,把不同觀點的人聯繫起來,現在看起來更具有威脅而不是誘惑。就連28年來為科技進步進行佈道的TED大會,也表現出對未來不是那麼樂觀,曾經總能博得滿堂彩的有關技術突破的演講,在TED2018大會上卻大多引發了人們對於新技術是否會帶來負面影響的問題。

我們開始更多地對曾經篤定的信仰產生了懷疑,科技進步後的世界真的會越來越美好么?

在剛剛過去的4月,TED在溫哥華舉辦了一年一度的TED大會,今年的主題是——這個驚奇年代(The Age of Amazement)。

科技進步在近幾十年來最大的明星無疑是網路的誕生與普及,它打破了空間的屏障,給無數人帶來了新鮮感,讓所有人可以實時地進行溝通與交流,但是發展至今,互聯網早已不是一個讓人感覺到安心和信任的交流平台。曾經我們期冀一個扁平化的網路平台,可以讓真相和先進理念傳播地更為廣泛和深入,但我們實在是低估了人性。那些冗長又乏味的理性思辨從來不是網路上的寵兒,就像美國知名公共知識分子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在2017年芝加哥大學畢業典禮上說得那樣:

「人們其實是帶著扭曲的視角在看世界,有太多人只想看到他們想看到的,「只能看到由他們壓抑、恐懼、不安全或是自戀的濾鏡處理過的世界。

(But anybody who is around politics or many other arenas knows how many people see the world with a distorting mirror, how many see only what they want to see, or what they can see by the filtering light of their depression, fear, insecurity or narcissism.)」

如今的網路上充斥著廣告、虛假新聞和情緒,通過網路來增進了解、建立共識的努力越來越多地敗給了陰謀論、宣揚暴力和仇恨的論調、爭吵、甚至人生攻擊。更為可怕的是,網路已不再是它誕生之初那樣,是一個完全平民化的產物,它逐漸變成了資本和權力的必爭之地。我們以為網路上的新聞、動態是我們主動選擇後的結果,殊不知這也是某種演算法、某種篩選過濾後的產物。

《傲骨之戰》第二季的第八集的案件中,被告方律師就曾經根據12位陪審員的個人資料,利用社交網路提供給廣告商用於針對性推送廣告、提高廣告收入的微定向功能,將虛假新聞定向推送給12位陪審員,以影響他們對於案件的判斷。

一位叫做亞隆·蘭尼爾(Jaron Lanier)的計算機科學家在TED2018大會上提出我們需要重塑網路,他認為在數字文化剛開始興起的90年代,我們就犯了一個錯誤。當時的科技創業者有著過於左傾和社會主義的目標——「希望讓互聯網上的一切東西免費」。但俗話說的好,這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些免費的諮詢、聰明精準的演算法,要想一直存活並且精進下去,背後就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那麼在當時,就只有一個方法來解決,即廣告贊助模式。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當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這些「免費」網路時,網路建造者們就創造出了巨大的商機,他們可以根據用戶的偏好和網路行為模式,精準地推送內容,給予某些內容更多的曝光和熱度。在定製內容日積月累的「滋養」下,用戶的購物、交友、審美、信息來源、觀念立場等等都是可以被改造的。「我不稱他們為社交網路了,我現在稱它們為『行為改造帝國』」,蘭尼爾這樣說道。

蘭尼爾所提出的解決辦法是科技公司應當改變收入模式,停止用病毒傳播式的點擊量衡量收益,轉而努力提供可信度更高的信息和質量更優的產品。事實上,有不少媒體公司正是這麼做的,像紐約時報、HBO、Netflix等都是通過向用戶收取訂閱費用來維持內容生產。

亞隆·蘭尼爾(JaronLanier)在TED2018大會上發表了演講。

這似乎可以解決一部分目前互聯網所產生的問題,但是對於另一大由網路擴張所帶來的擔憂——個人信息泄漏,蘭尼爾沒能提出很好的解決辦法。在蘭尼爾開始演講的同時,Facebook 的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正在華盛頓就用戶信息泄漏事件接受參議院質詢。扎克伯格在聽證會上承認Facebook犯了錯誤,並闡述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包括更為嚴格的應用程序准入審核機制、更為積極主動的內容審核行動。但是他始終沒能正面回答Facebook收集用戶數據的種類和方式,以及基於數據的廣告投放系統。

其實除了社交網路之外,越來越多的科技設備都在試圖獲取用戶數據,比如近些年越發受歡迎的運動手環等可穿戴式感測器。他們在設計和誕生之初,都是為了更好地記錄和預警人身體的狀態,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膳食和運動方案,但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個人信息數據泄漏的擔憂。這些設備所儲存的就不再僅僅是你的個人信息、交友狀況或搜索內容,而是扎紮實實的生物特徵和生理指數。最令人沮喪不安的是,我們目前除了擔憂之外,沒有更好的管控和止損辦法,制度和法律的制定永遠也無法趕上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新問題。

在今年大受好評的日劇《非自然死亡》(Unnatural)的第六集中講述了一個通過可穿戴式感測器殺人的案件,兇手將被害人原本用於記錄健康數據的感測器里,安裝了大功率的電容器,使其死於感電死。

如果說對於網路的擴張與泛濫,個人信息的泄漏和濫用,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風險,並開始採取行動的話,對於人工智慧和生物技術的興起可能帶來怎樣的後果,我們則無從估量。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馬克思·泰格馬克(Max Tegmark)不是第一個警告我們人工智慧風險的學者,但他可能是解說最為形象的。他以下圖為例,其中的島嶼和山川是一項項跟人工智慧有關的技術應用,海拔高低則代表技術實現的難易程度。翻譯、自動駕駛、社交互動、語音識別所在的島嶼基本剛高出海平面,這也是目前人工智慧最主要的應用領域。而藝術、寫書、攝影、理論認證等暫時都還是高山,代表人工智慧尚難駕馭的領域。

人工智慧的實現程度是海平面,一個個島嶼和山川則代表著一項項跟人工智慧有關的技術應用。

雖然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還遠遠達不到像《西部世界》里那樣的逼真和智能,但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速度相當之快,藝術也無法成為人類最後的聖殿。早在1997年,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音樂教授戴維·柯普(David Cope)就發明了一款名為EMI(Experiment in Musical Intelligence,音樂智能實驗)的計算機程序,它能夠譜出協奏曲、合唱曲、交響樂和歌劇,專門模仿巴赫的風格,柯普親昵地稱它為Emmy。雖然寫程序花費了7、8年時間,但是一經推出,Emmy在短短一天內便譜寫出了5000首巴赫風格的讚美詩,當其中幾首在聖克魯茲的一個音樂節上被演奏時,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巴赫的真作。

因而包括泰格馬克在內的不少人都認為,代表人工智慧實現程度的海平面最終將淹沒一切,「當人工智慧達到這個高度時,其實已經是通用人工智慧(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慧可以和人類一樣思考和學習,能夠舉一反三,甚至產生獨立意識、再進化出更高級的人工智慧——超級人工智慧。等到那時,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威脅可能並不是失業或是被消滅,而是變得懶于思考,沉溺於虛幻與娛樂之中,徹底淪為無用階級。

最終通用人工智慧(AGI)的海平面會像全球變暖最終結果那樣,淹沒現有的一切。

在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Harari)所著的《未來簡史》里,除了剛才提到的在未來個人將完全由外部演算法——人工智慧來管理之外,人類社會未來還可能面臨另一大威脅,人類整體雖仍有價值,演算法系統則因難以了解而需要由一個人數極少的特權精英階層來管理,這些特權精英階層由升級後的人類組成。

何為升級後的人類?這就要提到目前正在研發中的各項生物科技,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就長期致力於研究生命科學技術,包括葡萄糖感應的隱形眼鏡、延長壽命等等。醫學和生物技術一開始是為了治癒疾病,例如研發假肢讓截肢患者能夠重新走路,通過人工受孕和基因檢測來孕育健康的後代。但是治癒與進化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一開始應用於患者身上的科學技術,也可以用於提升健康人的身體機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長得更漂亮、更聰明。

人類最終可以通過生物科技升級成為身體、情感和智力上都遠超常人的超人類,在當下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還只是種族、性別或是階層間的,但是在未來人與人之間將會出現真正重大的生物差距,並且富人因購買力優勢更可能升級成為超人類。而升級後的人類還能否將普通人類當作同胞?這些超人類又將帶領人類社會走向何方?這些問題我們都不得而知。

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與他所著的《未來簡史》。

誰也無法真正預測未來,因為科技並不會帶來確定的、完全符合我們預期的結果。就像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一書中最後提到的那樣,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的興起肯定將改變世界,但並不代表著只會有一種可能性,目前所設想到的一切都只是可能性,而非預言。科技進步的車輪註定要滾滾向前,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在它前進的道路上,多一些警覺、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行動,在觀念和制度層面做好充足準備以迎接未來。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ohas建築生活 的精彩文章:

一切為了部落!這對廈門夫妻跑進山裡開荒種地
詩經里的一款小零食

TAG:lohas建築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