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活著,為了什麼?》:成全自己

《活著,為了什麼?》:成全自己

《活著,為了什麼》

作者:以馬內利修女

簡介:本書為法國弗拉馬里翁出版社分別於2002年與2004年出版的以馬內利修女的《貧窮的富裕》和《活著,為了什麼?》的合集。在《活著,為了什麼?》中,作者以法國天才數學家、物理學家、思想家帕斯卡的《沉思錄》為主軸,深入探討了人生存的意義。在以馬內利看來,帕斯卡的思想分為三個範疇——物質的範疇、精神的範疇和心靈的範疇,而帕斯卡思想以及人類歷程的高峰,是在心靈的範疇即愛的範疇里。正是愛,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和永恆的重量;只有愛,能夠讓我們帶著我們的偉大和可悲,繼續生活在喜樂之中。而在《貧窮的富裕》中,以馬內利修女則分享了她對真正富裕的發現——施予和接受大量的愛,以及獲得幸福的步驟——拋卻外在的富裕,接受匱乏的生活;走出空洞的自我,以便走向他人。以馬內利修女自己正是拋卻物質而讓生命獲得全面綻放的最具說服力的證人。

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不久前我用「生命的價值」為命題攻擊了別人的虛榮型,我用詭辯的方法試圖讓別人接受我的觀點,但我沒有真正弄明白這個命題。

很巧的是我逛書店的時候就看到了這本書《活著,為了什麼》,與我的這個命題不謀而合。幾乎是在迫不及待的心情中讀完了這本250來頁的書,對我而言,除了個別的文學著作,這幾乎是個奇蹟。

厭倦了教唆的我很抵觸別人的教唆,特別是宗教方面的教唆,而這次我非常樂意接受。作者是來自法國的一位90多歲高齡的修女以馬內利,據說在法國比蘇菲瑪索更受歡迎。作者出身於宗教環境,自然用她習慣的方式來表述。但在平易近人的言語中,我覺察到的更多的是普世的真實,而不是宗教的說教,更多是借用基督教的說法來詮釋一些觀點。

《活著,為了什麼》其實是兩本書的合集,一本是《活著,為了什麼》,另外一本是《貧窮的富裕》。後者是作者對長期為底層人群服務的體驗,更多的是陳述。讓人更受企發的是前者,談的是作者對法國天才數學家、物理學家和思想家帕斯卡(概率論、微積分的奠基人)《沉思錄》的體會。智慧的光芒在書中處處可見,既有來自於帕斯卡的精湛描述也有來自於作者畢生的體會。

個人感觸最深的是作者對人的三個層次的論述,即物質、思維和心靈。物質層面的人好理解,無非是身外職務,財富、名譽、享受,對物質的追逐帶來的歡愉在得到的那一剎那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作者認為。但作者不否認感官的知覺,認為這是人作為動物應有的特徵,無法迴避也沒有必要刻意迴避,但不要刻意追求。讓我更感興趣的是作者另外兩個層次的理解即思維層面和心靈層面,個人理解為理性和感性的認知。人試圖通過理性的渠道來認知這個世界,追逐終極的真理,但終極的真理也許是並不存在的,是所謂的智慧也就是思維無法觸及的。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也許就像宇宙的無窮大與物質的無窮小一樣不可觸摸。而真理與人真正的接觸層面在於心靈,在於感性的層面,心靈是高於智慧的更高層次的人的境界,作者認為心靈是人與上帝溝通的渠道,用智慧去證明上帝的存在無論是宗教上或者是科學上最終都是徒勞的。拋開基督教的說法,心靈的層面可能更多的接近佛教的悟。心靈的感知並不是某些智者的專利,平常如你我都具有這種精神的層面。將人劃為三個層次來理解自然將生命的價值放大到更廣闊的範圍,活著的意義也就變得更為精彩。

在結論中,作者將活著的終極意義在於友誼,在於這種亘古不化的終極目標,即時生命的消失也不會消滅這種生命的價值。友誼的意義又在於給予,給予別人。

我非聖人,我不能將作者的智慧在這短短的幾百個字中表述清楚,但如果您與我有一樣的困惑,困惑於生命的價值,我真誠的建議你讀讀這本書。

我不再擁有「資產」,確擁有了「存在」。借作者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短短的幾百個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計 的精彩文章:

TAG:讀書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