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4歲了,為什麼回憶起產後經歷,我還是哭成狗……
Hi,大家好呀。
最近多了不少新朋友的關注,在這裡謝謝大家的喜愛,未來桃娘會努力分享更多有關英國早期教育和基礎教育的話題。
最近忙於暑期倫敦親子遊學的招募與安排,所以公號的更新青黃不接...
但今天接受了一個有關「月子和養育孩子」話題的採訪,讓我的思緒漫天飛舞....
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我的關注重點就由餵養/養育,轉移到教育上面了。
今天參與的有關「月子」的訪談,把我一下子拉回了那個「初為人母」的世界裡,扒開近4年來的經歷與成長,我看見了曾經那個迷茫又堅韌的自己,就跟我們社群里成千上萬的新媽媽一樣,從少女到母親的轉變,真的不算容易。
「那是一種身體從來沒承受過的痛」
主持人問我,回想起「月子」,你想到的關鍵詞是什麼?
痛。
我是一個開到5指才進醫院的忍痛力極強的新媽媽。生孩子的時候,大約也只有開始10指的時刻覺得疼痛難忍。
卻敗在了月子上。
堅持母乳餵養的我,由於經驗不足,餵奶姿勢掌握不對,桃子同學新生10天的時候,就把我吮吸到乳頭斷裂。
—— 她餓得嚎啕大哭,不得要領又不堪重負的我還是抱過來一把喂起來,她找到了救星一般拚命吸,一下子乳汁交雜著血液流淌出來,血乳交融。我沒哭沒喊,眼淚卻刷刷往下流,那是生理反應,身體無法成熟的疼痛化成了淚水往外冒。
初為人母,秉著要堅持母乳的信念,傻傻地堅持。現在想來,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熬過去的。
產後身體的疼痛,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
「是女人就會生孩子啊。」
「大家都過來了,輪到你有什麼難的。」
從前以為生孩子就是吃吃吃補補補,生完就躺床上一個月,完事兒了。
——哪有那麼簡單啊!
我是醫生眼中狀態非常好的產婦了,孕期注意身體的鍛煉,產程短而順利,產後恢復快。即便如此,我還是難以忍受產後身體上的巨大變化與疼痛。
由於撕裂縫針,坐著哺乳的每一刻都如坐針氈。都說順產恢復快,可孩子一出生,小腹像癟了氣的氣球一樣松垮無支撐,剛開始站立都需要捧著小腹!——到現在都沒有辦法恢復到從前的狀態。
孩子每兩個小時就醒一次餓一次,我就跟著醒來餵奶,睡的不是覺,是碎渣。
已經不記得當時喂完奶睡不著,數過多少個魚肚白的早晨。那時候,萬籟俱寂,沒有人打擾,我卻扒著指頭,不知道這樣「疲憊不堪、始料未及」的日子還過多久。
「 我很能理解產後自殺。」
記得月子里,上海有一則新聞,一位初產婦拋下剛出生幾個月的孩子跳樓自殺了。
我把新聞一把推給孩子她爸看 —— 我能理解她。把他聽得一愣一愣的。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
「產後抑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點贊最多的一個留言是:
「沒什麼難理解的。
如果一個男人,做完一次開腹手術,拖著沒有痊癒的病體,下床不到一星期,馬上投入到一份24小時隨叫隨到,完全沒有經驗,終生制還不能辭職的工作當中,稍微一點沒做好要受到所有外人和親人的指責,而且這份工作還不能給你帶來任何收入和前途。
以上這些,相信男人們,沒有一條能承受。
被冠上「母親是偉大的」之名,就要女人笑著接受。」
比起生理上的疼痛,媽媽們其實需要得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呵護。
如果一個選項是生完後,老公給安排到華麗的月子會所超五星產後呵護套餐,但他自己忙於工作,到處出差到處飛,每周把月子會所當酒店過宿幾晚。
還有一個選項是護理條件也許沒有很豪華,但老公關心備至,為了自己和孩子學習育兒知識,在自己脆弱的時候就算手足無措也把自己抱在懷裡。
相信沒有一個新媽媽會選前者。
母親這個工作,一旦開始,就沒有回頭路了。生命里,從此多了一份牽掛,一份責任,那種一人吃飽全家滿足的自由是永遠離我們而去了。
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如果跟你搭檔的戰友,非但沒經驗,還不能理解你,不能共進退,這對於新媽媽來說,是滅頂之災,毫不誇張。
為什麼我們都在痛批「喪偶式育兒」?
那個戀愛時山盟海誓的對象,那個說好無論經歷什麼都要在一起的人,在生完娃之後成為了甩手掌柜,把育兒的事情交給了所謂「偉大的母親」和母親的母親、自己的母親。
所謂「在一起」,不僅僅指同在屋檐下這麼狹隘啊,真正的「在一起」是攜手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面對人生的變化,共同成長。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的,生娃養娃的重擔憑什麼都落到母親這個角色頭上呢?父位的缺失受害者不僅僅是孩子,更是全家人。因為一個角色逃避掉了他應有的責任,那麼勢必就要其他角色來分擔—— 從而造成了家庭角色的紊亂,於是製造出了更多的矛盾和不平衡。育兒的蝴蝶效應。
最終消耗掉的是過去建立起來的信任與情感。
新媽媽自殺,不顧一切拋下自己的幼子選擇與這個世界決裂,是多麼大的絕望。
「我更理解了我的母親」
沒有生寶寶之前,我就是寶寶。
生了寶寶以後,才知道我的媽媽有多辛苦。
家庭里的很多事情,生完孩子才露出了真相。
自己生了娃之後,才發現母親有著天然的韌勁。從前也是嬌滴滴的少女,自從自己的身體里拉出另一個個體,自己的靈魂彷彿也得到了升華 —— 為母則剛。
仔細想一想,原來我們的母親並不是生來就那麼精明能幹,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她們一定也經歷過少女變媽媽的彷徨,她們一定也像我們一樣內心有過不確定有過無助。
即便是到了現在,我們的母親也許都一樣,仍然在點燃著自己,照亮著她的女兒。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寶寶,外婆永遠是最溫柔的港灣,擔心女兒沒經驗/過於疲憊,隨時處於「女兒需要就立刻伸出援手」的狀態。
我們才當了幾個月幾年新媽媽,就要與全世界為敵了。而她們過去20多年,都是怎麼過來的。
原來,把孩子拉扯大,真的就是——
一把屎。
一把尿。
毫不誇張,非常寫實的措辭。
「 當媽媽以後,有關事業的追求呢?」
我仍然記得,當全職媽媽那段時間,很多很多輾轉難眠的夜晚。身邊是孩子均勻有奶香的呼吸,而我卻一遍一遍刷著朋友圈,看到朋友們精彩的人生彷彿與我這個「跟社會脫節」的人,沒什麼關係。
全職在家的時候,曾經還嘗試過親子服飾類的創業,作為一個門外漢,當然是失敗了。這個事例可以從側面看出一個全職媽媽試圖找回自己小世界的努力,但大多數全職媽媽的努力卻也如同我的嘗試一樣,灰飛煙滅。
曾經也是校園裡積極肯干努力求上進的有志女青年,有了孩子以後眼看著世界把我拋之腦後,這樣的人生落差,也不知道要找誰投訴。
也是那個時候,我開始了公眾號的寫作。
把生養孩子的經驗和感受,寫出來,讓未婚未育的少女看,讓同為新媽媽的戰友看。把自己重新尋找人生定位的歷程寫出來,跟大家交流,甩掉負能量創造新生活。
傳統的生育觀都太落後了,磨滅媽媽個性與強求媽媽有犧牲精神的家庭觀也都太陳舊了。
我們這一代媽媽,不一樣。
後來的我,經歷了重新回歸職場,壯大公眾號,創立親子遊學俱樂部,辭去職場工作開始新一輪的自我探索。
這個過程當中,結實了很多很多超群精幹的職場媽媽/創業媽媽,她們每個人都閃著溫柔的光芒,褪去了少女的稚嫩,多了一份媽媽之間才能懂的篤定。
其實,家庭和事業本來就不是天平的兩端。
經歷過生娃洗禮的我們,帶著內心暴風雨過後的平靜,仍然懷抱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迎著生活而上,就是最好的狀態了。
「 有什麼要對長大的寶寶說的嗎?」
「雖然媽媽生你養你,並不容易。
但仍然非常感謝你來我家,做我的小孩。
因為你,我才有了如此豐富的人生體驗。
希望你也一樣,對世界充滿好奇。
做一個有趣而快樂的人。
就足夠了。」
作為一個情感細膩的母親,
在以上訪談時,沒秉住,熱淚翻滾。
未育女導演在一旁也是直吹氣,
嚷嚷著也要哭了。
一旁的幾個年輕小夥子同事,
則是幾臉蒙圈。
訪談結束後,
我們幾個女士異口同聲說:
「男人,永遠不會懂的!」
- END -


TAG:PeachMama桃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