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波爾坦斯基的記憶宮殿里,叩問生命的意義

在波爾坦斯基的記憶宮殿里,叩問生命的意義

4月24日,法國著名藝術家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個展「憶所(Storage Memory)」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作為波爾坦斯基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展,「憶所」展出了藝術家自1980年代以來創作的30件/組作品,其中包括他近年創作的兩件巨型作品《無人》和《機遇》,以及為PSA高達165米的煙囪特別創作的新委任作品。

留住記憶

在博物館二樓,上百幅「紗幕」從天花板垂下,每幅紗面上均印著不同人物的肖像,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面孔都曾分別在波爾坦斯基之前的創作中出現。波爾坦斯基熱衷於記錄這些曾經存在的事物。他始終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保存人類的記憶。其作品中所使用的衣服、圖片與肖像,皆體現了每個個體獨一無二的記憶。這些日常物件是波爾坦斯基最喜歡的創作載體。展廳中的近十噸衣服、上百個嬰兒和老人的面部照片都是波爾坦斯基認為承載了個人生活經驗和群體歷史的一方「憶所」。

波爾坦斯基曾坦言:「我認為藝術是一種阻止死亡或者時光流逝的嘗試。藝術永遠是一種失敗的形式,你永遠無法成功,因為我們留不住任何東西。」即便如此,波爾坦斯基仍在自己的創作中,耗費時間與精力,保留每一個個體脆弱卻彌足珍貴的記憶。他曾企圖給地球上每一個居民命名,他還曾嘗試收集全世界所有人的名字。2005年以來,出於對自己即將走向死亡的恐懼,他開始將跳動的心跳聲作為創作媒介。

波爾坦斯基在全球各地開展《心之檔案》項目,以此期待可以收集到全世界所有的心跳聲。在日本豐島,他甚至創辦了一個檔案館,專門保存超過12萬件的記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本次設置了一間心跳採集工作室,在這裡錄下的心跳也將被送往日本的檔案館收藏。波爾坦斯基為「憶所」特別創作的委任作品也與心跳有關。藝術家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標誌性大煙囪里安裝了燈光裝置,一枚燈泡與波爾坦斯基的心跳聲同頻閃爍,他的心跳在這個巨大的空間中被無限放大。

叩問命運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認為,波爾坦斯基是喜歡躲在背後講故事的人。在「憶所」中,藝術家卻用一件作品將自己真實的人生片段呈現給觀眾。大約十年前,三台閉路監控攝像頭日夜不間斷地記錄下波爾坦斯基工作室中發生的一切,這些影像通過即時傳送,在澳大利亞位於塔斯馬尼亞霍巴特的古今藝術博物館進行直播展示。這件名為《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的人生》的作品本次也來到「憶所」,與名為《最後一秒》的作品在同一空間相呼應。《最後一秒》創作於2014年,以計數器的形式存在。計數器精確記錄了波爾坦斯基出生至今所度過的秒數,它將在波爾坦斯基死亡之時停止。

出生於1944年,波爾坦斯基今年已經74歲,然而從《影·天使》中的「骷髏舞「和「死亡天使之影」,到《祭台》系列、《紀念碑》系列等對死亡儀式的刻畫,他從不忌諱談論死亡。甚至「死亡」與「人類境況」共同成為他的創作核心。

波爾坦斯基的出生與童年恰逢二戰末期和巴黎解放,對這一動蕩時期的耳濡目染也在其作品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在摸索生命終點的過程中,他的思考超脫了死亡的物理意義,試圖通過群體性,探討更廣泛的「人類命運」的話題。

展覽的第一件作品《無人》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樓1200平方米的空間里堆了近十噸衣服,高達15米的起重機鉤爪懸掛在衣物堆砌而成的山峰上,重複抓起、拋下衣服的動作。這些廢舊衣服象徵了「人類」的肉身,而這台起重機則是對「命運」的隱喻。在另一件大型裝置《機遇》中,印滿波蘭新生兒圖像的絲帶在一座金屬腳手架上快速滾動,直到這個名叫「機遇」的機器驟然停止並照亮其中一張照片,在不斷的隨機暫停和恢復運轉中,波爾坦斯基對「機遇」與「命運」進行了拷問。

策展人讓·于貝爾·馬爾丹認為:「波爾坦斯基的創作總是圍繞著普世性的問題,思考人類的命運。他的作品體現了每個個體獨一無二的特性,所以每個來到此次展覽的觀眾,可以邂逅個體與共同體的對話,並將自己投射至作品之中。」(編輯 董明潔 許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中國新組建移民局 許甘露任首位局長
網速可提高60倍 上海虹橋商務區將建首個5G示範商務區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