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你確定你練的是太極散手嗎……必須理解透徹了!(上)

你確定你練的是太極散手嗎……必須理解透徹了!(上)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圖文| 網路

編輯 | 立夏

憶金蘭

 空花梵行

巫娜 

00:00/04:31

太極

散手

長期以來,太極散手一直是武術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幾乎人人都知道太極拳有散手存在,都知道太極散手技擊要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可是所能看到的太極散手,又無一例外地是先搭好手的推手,或者在推手中夾帶些擒拿、摔跤動作,甚至在人家無防備的情況下施以「黑拳」之類的東西——這是太極散手嗎?

太極散手是傳統太極拳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與低架、快拳、排打功等同屬太極拳武練範疇,與現行較普及的中架、慢拳、推手等文練範疇的內容是相輔相成的。

拳譜上說,「文者,體也;武者,用也」、「文練之,則為內丹;有強身健體,祛病延年,修身養性之功;武練之,則為外丹;有矯健身手,防身禦敵,以柔克剛之能。」練太極而不經武練,則難以致用。

太極散手是用於防身技擊的實戰技術。它動作簡潔明快實用,講求以不變應萬變。原為看家護院,經商走鏢者所用。它在技法上不受限制,但凡人體要害部位,均在可擊打範圍。在實戰中以劍法為拳法,講究避實擊虛,強調「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往往出手見紅,一招制敵,不講究觀賞性。這是與現代文明和體育競賽精神相悖的,再加上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近百年來已不公開傳授。人們目前所能見到的一些太極功夫,實質多為太極拳文練體系中規範或不規範的推手練習,與太極散手是不相同的。

傳統太極散手是建立在文練和武練基礎上的,它要經過「形、勢、勁、意、氣、神」六個層次的訓練。這六個方面既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不能截然分開。它們層次分明,由淺入深,與長拳講「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有異曲同工之妙。「形、勢、勁」可視為外練,「意、氣、神」可看作內練。有內有外,有陰有陽;內外結合,陰陽既濟,相輔相成。

形,為太極拳入門的初級功夫。拳譜上說,「形者,手足官骸也」。猶如練書法講「先正其手腳」,練長拳講「手眼身法步」。

平時行功盤架子即是練形。當然,練形不是孤立的,它要與「意、氣、神」相結合,至少要「形神兼備」,同時練意練氣,否則是練不出真功夫的。拳譜上說:「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練形不外陰陽,陰陽不明,從何練起?」太極拳理是根據傳統哲學中的陰陽學說建立的。因此演練太極拳必須懂陰陽、虛實、開合、剛柔等互根互生、轉化消長,變化之理。

待形有了根基,便要講究勢和勁。太極拳原稱「十三勢」。以勢命拳,在中華武術中極為罕見。足見「勢」在此拳中的地位之重要。因此,正確認識並理解勢與勁之內涵,熟練掌握勢法與勁法,並運用它,是修鍊太極拳技擊真功的必由之路。

什麼是勢?在普及性教學中,不乏將太極十三勢說成是十三種方法的,這是不錯的。但在具體解釋是什麼方法時,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知所云,講不清。通常將「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稱為八種手法或勁法,而將「進退顧盼定」說成是「五種步法」,這就值得考慮了。

因為十三勢不僅都講「手足」,也都講「官骸」,即每一勢都包含「手眼身法步」,並沒有將之分割成手法和步法兩部分。拳譜上說:「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又說:「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從腰胯求之」。足見身法是十三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光將其理解成「手法與步法」。

從太極散手技擊的實踐來看,用勢法打人恰恰是太極散手的主要特徵之一;而每一式都離不開特有的身法。所以太極前輩們既有「用勢法打人」之說,又有「用身法打人」之說。身法到位是贏人的關鍵。在老拳譜中,將前八勢歸入八卦,將後五勢納入五行,這是採用古代傳統哲學的陰陽五行學說來闡釋十三勢。八卦,主要講事物的陰陽變化;五行,主要講萬物相生相剋。總的來說,都是講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等基本特徵和基本原理,揭示萬物之間的互根互生,消化生長的基本規律。可見,講十三勢是十三種方法是比較客觀合理的,一定要講成八種手法五種步法是值得探討的。

太極拳是智者的拳術。以勢命拳本身可見其智之一斑。拳譜上說:「凡人自有生以來,三周未過,即能側正、俯仰、高低、伸屈、平踏亂顫、進退蹬踢,此俱勢出。」勢,是指某種物體的動態過程。太極十三勢,就是表現手眼身法步等「手足官骸」以某種方法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方法就是「勢法」。因此,十三勢又可視為十三種勢法。任何拳術之勢,均為制人手段。凡勢勢相連,便不可阻擋。成語有「勢不可當」之說,老拳譜上說:「勢者,因制而制權也」。

太極拳的勢和勁是不同的。用陰陽變化,相生相剋的理論都可以解釋十三勢,可以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個字後面加一個勢字,說明他們都是勢法。但不能在他們後面都加「勁」字,說明勢中未必都含有「勁」。也可以說,在用勢的過程中未必或並不都表現「勁」。

太極拳的「勁」是專指由神意控制的,與呼吸、動作完全協調一致的一種內在勁力。這種勁力是隨著勢最後發出的,故而常常以勢命勁。例如,攬雀尾一式中有掤捋擠按等勢,在演練時並非每一勢都發勁,故只稱勢,不稱勁;只有當其中某一勢最終產生或發出了勁,才稱某勁。如果在掤勢結束時發勁,便稱掤勁,捋勢結束時發勁,便稱捋勁。「進退顧盼定」主要指身法、步法、眼法等在防守進攻中的運動方式,一般不產生或發出內勁,便只稱其為勢,不稱勁。

當一個動作結束,尚未變化時,則稱定式。定式也有稱定勢的,其實兩者也不相同。定式是專指某一動作完成後的成型姿勢,通常是某一勢完成後。它與定勢的主要區別在於一前一後。定勢在前,可以發勁,一般發沉勁,也叫中定勁。例如白鶴亮翅隨勢發挒勁,同時產生中定勁。定式是發勁之後的成型,不會再發勁。在太極快拳或太極散手中對定勢和定式是嚴格區別的。因為快拳散手強調「每一定勢發寸勁」。寸勁是內勁的一種,它勢動作結束時一瞬間的用力。勁力發完後,只有式,不再有勁力。總之,要明白定式是定勢完成後的形式,己無勁力可發;定勢是勢的結束動作,往往隨勢的結束要發勁。在散手技擊中,發完勁,定式時間不可過長,要及時變勢。如果不及時變勢,那伸出的拳頭就是空放在那裡,成了沒有一點勁力的姿勢,很容易被對方擺布而挨打。變勢在太極拳中叫轉關,也叫摺疊。拳譜上說:「奪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轉關,就是變換或變勢的意思。「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

太極拳強調勢法,不是不要用勁,正如強調用勁時不是不要勢法一樣。內勁,是順勢而出的最大力量的表現,特指在意念控制下,與呼吸動作一致的一瞬間,最給力的那一下。它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難以言傳。勢是內勁的載體,沒有勢,勁就表現不出來。你把拳頭握得再緊,放在腰間不靠勢衝出去,或衝出去到「終點」不講速度和質量,同樣沒有勁力可言。太極拳講的勁力特指內勁。它與勢法本身的勁不是一回事。勢本身是一種動態的運動過程,動態的人或物由於運動的慣性,也會有「勁」。這種勁是自然力,或稱本力。你無意中撞倒一個人或帶翻一把椅子,那是肢體的質量與一定的速度結合產生的力作用的結果,它沒有意念調動下的內聚力,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內勁,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勁」,同時你會很快調整身體的形態,如收住停下等。「有意」與「無意」發出的勁是不同的。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意到、氣到、力到,原來這才是練拳的關鍵
做人哪三忌是絕對不能犯的,做個聰明人吧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