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宜吉六縣合作與中國行政區劃探秘

新宜吉六縣合作與中國行政區劃探秘

青春告別詩

 下一站,別離 電視劇原聲帶

于和偉 

00:00/04:01

新宜吉六縣合作與中國行政區劃探秘

文|從知

吉安市新干縣和峽江縣,宜春市樟樹市和上高縣,與新余山水相依、人緣相近、道路相通、產業相關,跨行政區轉型合作具有深厚的情感紐帶,廣泛的心理認同,以及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產業支撐。

——新余市委書記蔣斌

起「風」緣由

農曆2017年春節攪動新余老百姓的最大一件事情就是新余的房價在頃刻之間平均上漲了500元左右。地理位置好的地方,如龍泉灣漲了一千元左右,地理位置稍差的高新區部分樓盤也漲了三百多。大家在一塊討論原因,除了新余本身房價低(比周邊的一些縣城還低)等諸多原因外,就是大家在瘋傳吉安的新干縣、峽江縣和宜春的上高縣、樟樹市會併到新余來。於是,精明的開發商就以這個為噱頭炒作了一次新余的房價。

本文就大家關心的新宜吉六縣跨行政區轉型合作試驗區建設給大家說說。

2017年12月29日,省發改委下發了《新宜吉六縣跨行政區轉型合作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贛發改地區【2017】1483號),正式推動三市下轄的六縣推進區域合作。

從網上公開的文件資料中可以看到:

在經濟結構和體量上看,渝水區、分宜縣、樟樹市、上高縣、新干縣、峽江縣,區域總面積8354平方公里、總人口271萬人,2016年生產總值1696.3億元、財政收入241.1億元,以全省約5.0%的國土面積、5.9%的人口,貢獻了全省9.2%的經濟總量,是全省區域發展重要板塊。

從人文地緣上看,六地山水相依、人緣相近、道路相通、產業相關,跨行政區轉型合作具有深厚的情感紐帶和廣泛的心理認同,以及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產業支撐。還比如,新干縣與上高縣雖然不相鄰,但是都講一樣的方言。在新余街上,很多峽江人在新余工作、買房。也有很多樟樹、上高、新幹人,原因很簡單,新余房價便宜,但又是地級市醫療、教育條件相對較好。加之,新余是工業城市,企業多就業機會相對也較多。另外,這幾個地方到新余的交通都非常方便,時間基本上在一個小時內。

從產業發展布局上看,六縣(市)各有特點,都有可帶動發展本地優勢產業的龍頭企業。渝水區鋰電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以裝備製造為主的鋼鐵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分宜縣麻紡產業和全球電池級鋰鹽基地;樟樹市「中國葯都」、中國金屬傢具產業基地和鹽化工循環產業基地;上高縣中部最大鞋業和食品產業基地;新干縣全國箱包皮具產業基地和重要的鹽化產業基地;峽江縣醫藥化工產業基地。另外,新鋼所帶動的鋼鐵產業對周邊四縣市起著巨大的牽引作用!

新宜吉六縣跨行政區合作試驗區建設關鍵在於產業合作,在於項目合作,在於交通聯通。所以,在六縣座談會上,市委書記蔣斌指出,六縣要按照「關心民生沒錯,解決問題沒錯,立足項目沒錯」的戰略謀劃,通過「小實新項目快速推進,大中型項目強力推進,中長期項目統籌推進」的戰術安排,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

從國際視野上來講,跨行政區域合作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比如歐盟經濟區、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等。

從國內來看,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成渝經濟區、西咸經濟區,等等。

從省內來看,全省經濟布局是「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龍頭就是南昌,兩翼就是京九線和滬昆線,蘇區就是贛州、吉安、撫州,綠色就是全省,除此之外,全省一直在推進「昌九一體化」。所以,區域發展,特別是跨行政區合作始終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

關於新宜吉六縣合作我只能說這些,希望讀者體諒。

贛域「文」史

在大江網論壇上經常會有人發出有關行政區劃調整的帖子,基本上都是「好事者」的謠傳,但也反映出了網民對江西經濟發展的關心關注。

之所以大家屢屢提起這個問題,我想主要還是大家對江西區域文化和行政區劃產生的歷史緣由不太清楚。在這裡我簡單幫大家梳理梳理。

江西簡稱「贛」,主要是贛江橫貫江西南北,又稱「贛鄱大地」。其地域文化也加「贛文化」,贛文化包含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贛南客家文化,一種文化也是一方地域人民的精神支撐,是一方百姓的文化認同,是一方山水的地埋特徵。

潯陽文化指的是今天整個九江地區,甚至包含了上饒、宜春部分地區。潯陽文化絕不是今天九江市潯陽區的文化,它是歷史上移民文化逐漸與老潯陽地區的風土人情相融合的文化。它包含北方文化的豪邁,有楚文化的浪漫,有吳文化的細膩,有碼頭文化的包容,有江南水鄉的靈氣,等等。

豫章文化指江西南昌地區文化(也包括歷史上的南昌府縣如豐城、高安、靖安、奉新等地)。豫章文化形成與漢高祖劉邦和他的丞相蕭何有很大關係。漢高祖時設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十八縣(就包含今天的新余、樟樹、上高、新干、峽江)。豫章郡設置是贛方言開始形成的具體表現和證明。贛方言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理條件以及民族雜居等原因,一方面繼承並發展了許多古漢語中本質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漢語的因素,從而構成它的方言特徵。

廬陵文化是吉安江右人創造出來的區域性文化。它是指以廬陵古治屬為核心,輻射而涵蓋現今吉安市十餘縣(區)及周邊市區的區域性文化。

臨川文化是贛東江右民系創造出來的區域性文化。臨川文化以臨川古治屬為核心,涵蓋現今撫州市十餘縣區,生成於秦漢,興盛於兩宋,延綿於明清,影響於當今。

贛南客家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她具有質樸無華的風格,務實避虛的精神。與閩西、粵東相比,贛南客家民俗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厚而為世人所矚目。它包括歷史、姓氏宗族、民居、飲食、服飾、民間文藝等諸多民風民俗。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創造的絢麗多姿的文化、獨特的風情風貌源遠流長。她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還吸收了畲、瑤等族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從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萬種、獨具特色.成為漢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

所以,從以上江西贛文化的組成來看,就能明白為什麼江西會有南昌、贛州、九江、宜春、撫州、上饒、吉安七個所轄地域面積比較大的地區。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四小市(新余、景德鎮、萍鄉、鷹潭)產生的原因。

小市「淵」源

四小市中景德鎮是歷史最悠久的。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和浮梁縣解放,景德鎮與縣劃開建市。5月4日成立中國共產黨景德鎮市委員會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先後隸屬贛東北行署、上饒專區、樂平專區、浮梁專區。1953年6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轄市。景德鎮工業基礎好,小三線建設時期有很多三線廠,90年代以前一直是江西工業老二。

鷹潭因銅和交通要道設市,1983年升格為地級市,是新中國成立後由鄉級鎮升格為縣級鎮再到縣級市和地級市。鷹潭市位於浙、皖、贛、閩4省交匯處,浙贛、皖贛、鷹廈、滬昆客專杭南長段(在建)四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206、320國道和G60滬昆高速公路和G35濟廣高速公路橫貫全境,交通四通八達。1985年2月14日,鄧小平為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在鷹潭聽完工作彙報後,看著周圍一片繁忙的景象,鄧小平高興地說:你們鷹潭不錯嘛!五顏六色呀!交通樞紐嘛!是個「好口子」!

萍鄉萍鄉因煤設市,因煤興市,因煤累市。1970年升格為省轄市。新余因鋼設市,因鋼撤市,因鋼復市,1983年正式升格為省轄市。

小不可怕,小甚至是優勢,小也可有大作為。新余市委書記蔣斌在新余提出了「工小美」的城市定位,並作出了精彩論述:小是本色,要發揮小的優勢。新余是全省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設區市,小是不爭的事實。但小中有大,小中見大,小中能大。渝水區不小,人口70多萬,2015年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省縣(市、區)之首;仙女湖不小,水域面積50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三大湖泊;新鋼不小,在全國鋼鐵板塊列44位,是全省唯一躋身「中國企業500強」行列的鋼鐵企業;我市城區面積也不小,76平方公里,列全省第四。小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小城無大志。深圳由一個封閉落後的小漁村蝶變為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新加坡的國土面積相當於新余的1/5,卻創造了5倍於我們的國民財富。大量的事實證明,小不是缺點而是特點,「小」字的兩個點就像一雙翅膀,若奮力一躍,亦能振翅高飛。只要我們發揮船小好調頭的靈活性,小市好統籌的協調性,朝著既定的目標走下去,按照認準的方向幹下去,就一定能從小中做出大事業。

古代行政區劃:帝王管理之術

國家行政區域劃分的兩個原則:一是地理文化原則,二是「相互制肘」即「犬牙交錯」原則。

地理文化原則也叫山川形便依據。就是使行政區劃與自然地理區劃相一致,所謂「州郡有時而更,山川千古不易」,就是說明山川對於行政區劃的重要性。尤其在高山大川兩邊的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貌、氣候和土壤,形成不同的農業區,也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秦始皇統一海內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也以山川作為政區劃界的基本依據。如黃河、長江、淮河等大江大河,太行山、秦嶺等山脈往往成為大行政區的天然界線。山川形便劃分最為明顯的是山西省。例如山西和陝西以黃河為界,山西和河北以太行山為界。漢代設立豫章郡,幾乎與今江西省完全一致,三面以山一面以江為界。

但是統治者出於長治久安的需要,有時就不能只考慮自然地理因素,還得顧及人文、社會、經濟、軍事因素。如為了防止地方割據或敵對勢力的威脅,在一些戰略要地或軍事據點,往往要造成「犬牙交錯」的格局,使地方或敵對勢力無法依託「山川形便」構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衛體系。與此同時,還會將中央或上一級政區的轄境的一部分打破地理障礙,深入對方,一旦有事,可以作為進攻的突擊點。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陝西省的南界。本來,秦嶺(古稱終南山、南山、太白山等)一直是關中與南方的界線,也是以咸陽、長安(今西安市一帶)為中心的一級政區的南界。每當中國處於南北分裂時,秦嶺與淮河一樣,經常是雙方比較穩定的界線。特別是在西部,宋金間的爭奪無不依託秦嶺山脈,一方竭力突破,一方奮力守衛,「鐵馬秋風大散關」成為愛國詩人陸遊晚年夢魂縈繞的地方。

正因為如此,到元朝建立,秦嶺南北都成了朝廷的轄境時,統治者對秦嶺在維持南方割據中的巨大作用記憶猶新,決心打破這道屏障,於是重劃政區界線,將秦嶺以南的漢中盆地(今陝西漢中、安康)劃歸北方的陝西。這樣一來,一旦南方有事,漢中盆地既可作為北方政權南下的集結地,直接威脅四川盆地,也可順漢水而下進入湖北,還可作為秦嶺防線的前沿和緩衝,不至於會在短期內被突破。由於此後的明朝和清朝都在北京建都,都需要由北而南的控制,這一改變就一直延續至今。例如號稱「河南」的河南省並不完全在黃河之南,還有一塊在黃河以北。淮河兩岸同屬一個政區,在東西方向卻分屬安徽和江蘇兩省。同樣,長江下游的政區也不是以長江為界,而是橫跨大江南北,東西間也分屬安徽和江蘇兩省。省以下界線類似的現象更多。

從地形上講,漢中被秦嶺隔絕在渭河谷地南邊,而更加接近四川盆地。如果將漢中和四川盆地劃入同一省份,一旦四川當權者與北方的中央政權分離而割據或對抗,就可以輕易堵塞蜀道,阻擊來自北方的軍隊。自從秦國將巴蜀納為郡縣以來,除蜀漢政權與中原政權分庭抗禮逐鹿天下之外,四川盆地曾多次發生企圖裂土分疆的叛亂,先後建立過成漢、前蜀、後蜀等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的割據政權,動輒延續數十年。所以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

最能體現犬牙相錯原則極端化的實例則是元朝行省的劃界。元代無視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個行省都不能成為完整的行省之區,所有山川之險完全消解。

凡事有度,過度依賴山川地貌,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尾大不掉。但過於重視相互制肘,必然導致矛盾四起。元朝把「犬牙交錯」思維用到了極致,但是也是死的最快的朝代之一。究其原因就是它的行省制,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其無山川險阻可依。

今天所謂的山川地貌和犬牙交錯在互聯網時代已經煙消雲散,太平洋雖大,也擋不住飛機的航程,巴黎雖遠也阻擋不了高鐵的風馳電掣,互聯網讓世界比鄰而居。行政區劃是一個地方文化風俗的守望和傳承,不是經濟發展的掣肘因素。相反,我們更應該開闊心胸,支撐發展,囊中不羞澀,腳才能量天下!

願新宜吉六縣合作步伐邁大,產業相依,合作深入,前景遠闊!

轉發是您對文章和作者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從知新語 的精彩文章:

TAG:從知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