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遍布世界的浮游生物,失去它可能會讓海洋生態系統崩潰

遍布世界的浮游生物,失去它可能會讓海洋生態系統崩潰

浮游生物體型細小,大多數用肉眼看不見,懸浮在水層中且遊動能力很差,主要受水流支配而移動的生物,稱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多種多樣,特別是動物,幾乎可以見到全部動物類群:體型微小的原生動物、藻類,也包括某些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某些動物的幼體。它們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為浮游植物和浮遊動物。

在海洋或深湖裡,浮游生物棲息在不同深度的水層中。浮游植物要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分布在有光照的上層(約0~200米)。由於需要的光照強度不同,藍藻一般分布較淺,而硅藻則分布在光照層的不同水層。例如角毛藻常在表層,而海毛藻常在較深水層(20米以下)。

浮游植物作為生產者是第一環節(也稱第 1營養級),植食性浮遊動物攝食浮游植物,是第2環節。浮游生物是水域生產力 的基礎;浮游植物的產量(初級生產力)決定著植食性浮遊動物的產量(次級生產力),而後者又決定著小型魚類的產量(3級生產力)和大型魚類的產量(終級生產力)。因此,漁獲量的大小基本上取決於浮游生物產量。

比如浮遊動物中的橈足類和磷蝦是永久性浮游生物,腔腸動物的浮浪幼蟲、蛇尾的長腕幼蟲和藤壺的無節幼蟲是暫時性浮游生物。磷蝦是魚類的主要餌料之一,南極海洋中的磷蝦數量最多。浮遊動物屬消費者。

有孔蟲類和放射蟲類的殼是海洋沉積物中一類重要的古生物化石,根據它們能確定地層的地質年代和沉積相,還能藉助它們尋找沉積礦產和石油。浮游生物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產力的基礎,由於它們分布廣,繁殖力強,故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的主要食源。

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過調節體內氣體的量而作垂直移動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幾乎都在真光層內進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個海洋碳素估計可達250億噸(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億噸(J.H.Ryther,1969)。

現存的浮游植物數量與浮遊動物相比,在熱帶海洋中約為20倍,在寒帶海洋中約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較小,在營養貧瘠或含腐殖質多的湖泊中有時也會比浮遊動物的數量小些。小型浮遊動物作為水中食物鏈的基礎的一環而受到重視;同時,對於海洋而言,它們大規模地垂直移動具有把有機物向下層運輸的作用,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菜葉網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菜葉奇聞 的精彩文章:

出發點錯誤,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一定要是碳基生命
為什麼最先統治地球的不是人類,而是恐龍?

TAG:菜葉奇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