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苦晝短

 燕歌行

燕池 

00:00/02:31

此乃歌行體詩歌,

既非詩般對仗工整

亦非詞般精於韻律

初識於知乎

「有哪些僅僅一句話,就能讓你落淚的句子」

得2.5K贊同

(一)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食熊則肥,食蛙則瘦

誠然撲面而來的是一種求生欲喪失殆盡的絕望,李賀對韶華易逝的感慨。這首詩作於元和(806-820)間,那麼姑且咱們取個中值,假設李賀作於公元813年,那麼當時的李賀(公元791-819年)應該是21歲。當時的皇帝是唐憲宗李純,唐憲宗李純「好神仙,求方士,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之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為台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藥、追求長生,成了從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風氣,李賀此詩即為諷喻此事而作。

其實全詩中給我印象最深刻便是這兩句,陽日之短,何以與天地比肩,滄海一粟,你我都是洶湧歷史長河中最不起眼的浪花。這讓我聯想到了自己,自我意識的覺醒不就是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嗎,但是仍然心存美好希冀活下去,而不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並非彭祖八百年,爾等活一百年便是大限已至。所以李賀並沒有繼續消沉消沉下去,而是在接下來的詩句中,展示了自己奇麗瑰特的想像。」食熊則肥,食蛙則瘦「這與上文中的「煎」相呼應,既然人是必死的,就不能如神仙般不食人間煙火,則食熊則肥,食蛙則瘦。我們都會死的,這是人世間的客觀規律,無法更改,余竊以為要是李賀在當代的話一定是個唯物主義者。

(二)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前一段,詩人理智地解答了心中的困惑,如果詩歌就此停住,好像少了點什麼。這一段,詩人憑藉神話傳說,傾訴了對生命的美好願望。詩中說天的東面有一棵大樹,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條銜燭的神龍。傳說中的若木在西北海外大荒山之中,銜燭龍也是在天西北某個幽冥無日的國度,詩人顯然將古代神話作了改造。詩人作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斬斷神龍的腿,把龍肉吃了,太陽無法運行,晝夜不在更替,時間也就凝固不動了。如此,生命得以永存,人們不必為此哀傷了。

這是詩人的幻想,這個幻想充滿著激情與浪漫的氣質。現實中的缺陷,在幻想中得到滿足,所以,儘管是以神話的形式出現,卻依然有著永久的魅力,它閃亮著理想與智慧之光,使藝術得到升華。

(三)

何為服黃金、吞白玉?

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

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這一段便是對當時想求仙而獲得長生的譏諷

服黃金,吞白玉,

是道教中的服食方法,據說可以成仙,但實際上呢,《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便有一句「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再拿騎驢升天的任公子來說,同樣是虛妄的幻想。

就算是秦始皇漢武帝也不能免俗,想長生一直鞏固自己的階級地位,據史書記載,漢武帝結納方士,遍祈名山大川以訪神仙,又造仙人承露盤,調甘露,飲玉屑,冀求長生。《漢武帝內傳》說,武帝死後,梓棺響動,香煙繚繞,屍骨飛化仙去等。詩人卻說:「劉徹(武帝)茂陵多滯骨」,墓中所存,只是一堆濁骨,根本沒有什麼成仙之事。

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後,忙於尋找不死之葯,派方士入海求仙。結果身死巡遊途中,耗費許多鮑魚,難掩屍體的腐臭,從「多滯骨」、「費鮑魚」數字中,詩人對歷史上愚妄的統治者作出無情的嘲諷,鋒芒十分犀利。

(四)

所以全詩一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慨嘆韶華易逝,蘊含以理智的態度看待人生之意;

第二部分寫如何解除「晝短"的痛苦;

第三部分是對求仙的荒唐愚昧行為進行了批判和諷刺。

借用錢鍾書對李賀的評價:

「其於光陰之速,年命之短,世變無涯,人生有盡,每感愴低徊,長言永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URED 的精彩文章:

這是一個關於鴿子的故事

TAG:BU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