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Honda CB750 Four 改寫近代摩托歷史的一款經典車

Honda CB750 Four 改寫近代摩托歷史的一款經典車

在50~60年代,摩托車壇的發展完全被歐洲車廠所主導,這其中不乏以英國車廠為主的Norton、Triumph與義大利的MV Agusta,而在60年邁末期直到70年代,速度競賽開始從GP場上衍生到量產車款,更多車廠開始在市售車款上導入更多GP場上的科技,同時也包含極速的提升。在那個不怕死的年代,120mph被視為是一個門檻,一個攸關能否成為市售版高性能車的代名詞,同時也是市場銷量的保證!

在60年代摩托車廠想要擁有好的銷售表現,最主要關鍵取決於賽事成績的表現,Honda雖然比其他歐系車廠晚了幾年加入GP賽事,但在1959年TT賽事開始小試身手,並在1961年由知名車手Mike Hailwood出賽,參加GP250與GP125組別並拿下冠軍,來年開始也加入GP350以及GP500組別,並在1966年拿下GP500與GP350等多個組別的冠軍。

Honda是當時日本車廠第一個進軍GP賽事的車廠,在累積了幾年的參賽經驗之後,其出色的表現,讓當時的歐洲列強們都對這個來自亞洲的車廠刮目相看,不過Honda也充分學會了歐洲車廠那套市場營銷策略,甚至作法還要更大膽,這輛CB750 Four就是當時跨時代的鉅作,也奠定了日後Superbike門檻的基礎。

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CB750 Four問世於1969年,同年也是美國成功登陸月球的時候,而那句阿姆斯壯所說的經典名言~」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其實也可以用來代表Honda CB750 Four!因為Honda CB750 Four是全世界第一款採用四缸配置與採用前輪碟剎的量產車型,當年四缸引擎可是賽道上造價高昂的比賽車專屬配置,一般市售款是不會有四缸配置的車型。而這四缸車的意義更等同於汽車中採用八缸配置的法拉利!所以你就知道在當年四缸引擎是一件多麼屌傲的事情!

Triumph Bonneville T120在當年雖然擁有120mph的性能,但遇到CB750 Four還是略遜一籌。

此外,當年不少歐洲車總不斷強調性能與極速,因此才有經典的Triumph Bonneville T120的誕生,其中120便是表示車速達到120mph的意思,所以120mph就像是一個門檻,能夠達到這個水準的車型才有資格稱為性能車款!但Triumph Bonneville相比於Honda CB750 Four就像是老古董遇到一台來自未來世界的速度機器。

基於這個120mph的門檻,Honda CB750 Four導入了當時的GP賽場技術,並且通過長時間的測試,兼顧性能與耐用性,市售版CB750 Four也能輕鬆達到120mph的水準,而為確保其安全性,也率先導入前輪碟煞系統,畢竟碟煞的制動性能比鼓煞來得更為安全、且有效益,除了比Bonnevile跑得更快,還能更快停下來!在當時碟煞可是飛機、超跑的專屬配備,一般汽車、摩托車更別提擁有碟煞系統。

CB750 Four其前衛的科技性、超強性能與耐用性,加上當年僅1,495美金的售價,讓CB750 Four比競爭對手擁有更大的優勢,也打破被歐洲車廠所壟斷的性能車市場。自此CB750 Four也成為日後Superbike車款的標竿,現在多數高性能車款都是遵循當年CB750 Four所立下的傳統,均採用高轉速、運轉平順的直列四缸配置。

CB750 Four的車型區分

很多人知道CB750很經典,但究竟是那裡經典?除了前面所說過的優異性能與歷史上的傲人成績之外,CB750還有什麼區別呢?其實CB750最經典的乃是在於SOHC單凸輪軸車型,雖然後期有推出DOHC雙凸輪軸車型,但奠定日後Superbike基礎還是SOHC車型。不過SOHC車型還依照市場定位的區別,又分成K系、F系與A系。

CB750 K(K0~K8)1969~1978年

CB750 Four在1968年東京車展時推出原型車,採用直列四缸SOHC單凸輪軸的引擎配置,缸徑、衝程為61x63mm,排氣量達到736c.c.,加上四個獨立的Keihin 28mm化油器,擁有67hp/8000rpm、60Nm/7000rpm的最大輸出表現,搭配五速變速箱,輕易擁有超過200km/h的性能,同時擁有前單活塞卡鉗與290mm碟盤的煞車系統(後輪為178mm鼓式煞車),並且擁有帥氣的左右雙出雙管排氣設計。

由於Honda當時無法預測市場的反應與接受度,因此對於首批車型採用了一次性的沙模模具來製造引擎,並在1969年上市,當時共生產7,400輛CB750 K0(原廠代號),由於市場反應大好,後來才開始大量生產,第一代的K0共生產了53,400輛,不過最值得收藏的還是採用沙模所生產的第一批7,400輛K0。而CB750K從K1到K8,總共生產了450,300輛。

Honda Samoto CB750,這款是由羅馬Samoto經銷商在1973年所推出的改裝車,分別推出了15台動力達到88hp的CB750 Four與2台CB1000 Four。

CB750 F(F0~F3)1975~1978年

CB750從K0推出之後在1971年又陸續推出K1~K8(1978年),基本上K後面的字母就等同於年份,而除了K系之外,在1975年Honda又推出更具跑車化的CB750F,CB750F擁有比CB750K系更運動化的配置。在1975 CB750 F0車型上,儘管動力輸出不變,不過更大膽採用了前、後碟煞與四進一炮管式排氣設計。而在1977年的CB750 F2車型上,還將前輪改成雙碟盤設計,並且捨棄笨重的幅條鋼絲圈,改以合金輪圈取代。擁有運動化配置的CB750F,迎合了當年運動風尚的需求,從CB750F到F3,總共生產了102,400輛。

這款CB750 F2 Phil Read Replica,主要是為了慶祝1979年Honda車手Phil Read駕駛著CB750 F2成功在TT賽場上擊敗騎乘Ducati的Mike Hailwood,該款車共生產150輛。

CB750 A (A、A1、A2)1976~1978年

在Honda推出性能版的CB750 F的同時,Honda為了滿足更多不同客層的需求,特別是北美市場推出搭載自動變速系統的CB750 A,該套擁有兩段變速(Low/High)功能的自動變速箱稱之為Hondamatic,擁有N檔與L、H三個檔位,換檔僅需用腳鉤換檔桿,不需要透過手額外捏離合器桿。

首次推出的CB750 A於1975年十二月開始在北美場,排氣量與CB750 K、CB750 F相同,不過最大動量降低為47hp/7500rpm、50Nm/6000cpm,離合器也考量到機械結構設計與檔位的咬合,採用乾式離合配置。不過排氣管的設定,則因為年份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在1976年的CB750 A車型上,採用四進一的單管配置,而在1977年登場的CB750 A1則改為左右雙出排氣,而在最末代的1978年CB750 A2車型還追加了五輻肋條合金鋼圈。

而相較於前面的K系與F系,生產數量從十萬多到四十多萬輛,CB750 A從A到A2三代車型,在全球僅生產17,500輛,其中1976年的CB750 A更僅有7331輛。雖然有些人會覺得這750 A的性能沒有其他K系、F系來得出色,甚至收藏性未如第一批沙模鑄造的750 K0!不過採用Hondamatic自排設定的750 A,在當年也是跨時代的巨作,加上保有量稀少,後期行情也是被相當看好。

CB750 Four DOHC登場

然而CB750 Four在連續稱霸數年之後,其他競爭對手也開始進行仿效,為了再次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Honda在1979年再度推出採用雙凸輪軸DOHC配置的全新CB750(748c.c.),雖然動力不見得比舊款提升很多,最大動力為65hp/9000rpm、58Nm/7000rpm,但轉速更高、提速性更快,也從此奠定了日後CB車系平民化高性能的定位。

CB750 A Cafe Racer

在國內這樣的玩車環境,想要擁有一台十多年的老機器,那可真是相當費勁的一件事兒,更何況是收藏一輛擁有30多年歷史的老車,這輛出產於1976年的Honda CB750 A,遠從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大老遠飄回北京,隨著近幾年熱愛復古收藏的玩家日益增加,有越來越多這樣的經典車款登陸國內,雖然上路意義不大,但卻都是相當珍貴的一代名機。

Hondamatic本田第一套自動變速箱

Honda在當年率先推出這套Hondamatic的自動變速箱,該套變速箱擁有N、L、H三個模式,具備了Low、High兩檔,該套變速箱系統的概念最早在1973年被應用於Honda Civic車上,隨後也應用於1976年的Honda Accord、1979年的Prelude車款,而到了1976年才開始使用於摩托車,除了CB750車型之外,另外還有CB400 A、CM400 A與CM450 A等,也採用過相同的」自排」變速系統。

該套變速箱採用扭力切換器的設計,就是將曲軸的動力透過金屬鏈帶的傳遞,將動力傳遞給扭力切換器,在扭力切換器的轉軸上,同時配置兩個獨立的離合器,每個離合器各別負責控制一個獨立的齒輪,也就是Low檔與High檔,不過由於少了離合器拉杆的設計,因此騎士只需要用腳即可換檔,透過液壓控制閥的切換,在N、L、H進行切換。該變速箱的齒比為2.263、1.520,終傳比2.824。在正常N檔模式下,車輛可以任意推動,而當要讓車前進時,只需要用腳往上勾一檔,便可去切換成Low檔,當行駛到約60km/h時(實際測試),便可將檔位切換到High檔,此時車速則可平順的達到140km/h。

除了塑料板件,也把車把上多餘的開關也一併清除,加上重新理線,換上復古頭燈!這才對味。

在動力方面,CB750 A採用與CB750 、CB750 相同的SOHC 736c.c.引擎,但考量到Hondamatic機械結構的使用壽命,畢竟當年的自動變速箱技術不像現在這麼進步,因此動力也被迫從67hp/8000rpm、6.1kgm/7000rpm,調降為47hp/7500rpm、5.0kgm/6000rpm,這中間減少20hp的輸出,主要是為了不讓過猛的動力,縮短了變速箱的壽命。

少了離合器拉杆,左手車把感覺有點單薄!特別配上Rizoma後視鏡,讓視覺稍微平衡一些,也讓老機器融入了一點現代的味道。

說到CB750,最經典的莫過於這個SOHC引擎,除了經典還相當耐操、好用。

這紅色的小啟動鈕,也算是忠實保留了當年的精髓。

斯巴達改造

這輛CB750 A在褪去了車上不必要的塑料件之後,取而代之的是更簡潔、俐落的身形,同時達到塑身、輕量的效果,廠家也重新製作了油箱,並且把電瓶直接收納到油箱內側,同時把原本座墊下的機油槽、空氣濾盒等也一併卸下,讓後面僅留下簡單的車架!而為了讓整體感覺更加俐落,後減震也被改為少見的硬尾配置,搭配重新設計的鋁板單人座墊與小巧的駝峰設計。在車頭方面,為了賦予更多運動的元素,前叉的上下三角台也刻意降低,讓車身形成前後水平的配置,加上分離式車把、單圓燈、60mm復古時速表等,儼然一派斯巴達硬漢的基調。

排氣管也換上大口徑4-1排氣,聲浪相當飽滿!不過還有升級空間,因此也被列為後續的改裝升級重點。

CB750最讓人嘖嘖稱奇的就是引擎的耐用度,雖然這輛車已經擁有37年的歷史,不過引擎狀態仍舊十分硬朗,雖然汽缸還是有漏油現象,不過車主另有後續強化計畫,因此目前仍維持現有的狀態,僅更換NGK銥合金火花塞、清洗化油器、更換油針等,另外換上高流量K&N空氣芯與全段4-1直通排氣。

實際的乘感受上,CB750A給人著實相當新鮮,發動引擎時,可以聽到扭力轉換器運轉的金屬摩擦響聲,這聲響很有幾分Ducati乾離的感覺。而少了離合拉杆的設定,起步僅需勾檔,然後補油即可上路,在行駛過程中,提速相當線性,雖然無法與現今多數相同排量級別的車款相比,但在換上High高速檔之後,尾速仍可直上140km/h,不過由於車身過低,排氣管最底部距離地面不到10cm,因此也增加了這車上路的困難性。

290mm盤徑加上大單活塞卡鉗,提供比傳統鼓式煞車更短的煞車距離,也是本田當年的創舉之一。

後記

收藏老車在國內,真是一個艱鉅的挑戰,除了路權的問題!另外日後的改裝、維修保養與零件等,也考驗著車主的耐心,在國內要整理這樣一台老車,少則半年、多則好幾年,還得看車主本身想收拾到什麼樣的程度!這次所採訪的老CB750 A,車主也將趁年底封車之時,把車好好整理,除了引擎老舊零件的換新之外,排氣管、車架也將進行處理。或許你會問,整理這樣一台老車有意義嗎?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一件工藝品或者收藏品,那答案就是肯定的。

從此圖可以看出,排氣管的最高離地距有多低!這車現在只適合慢速遊街使用,那些競速、操控早不是這年紀車款所該做的事情了。

彩蛋

CB750 A在國內的保有量一直不高,也鮮少有人願意拿來大改,下回我們將送上該輛CB750 A的再次蛻變,從現階段的Cafe Racer風格,進化成國內首輛的Dragster。儘管該車已經於4/27的Ace Cafe開業中進行首發,我們將在下回跟大家分享更多的細節,以及如何催生的過程。

好文章不私藏,轉發點贊,玩車你最美。

文章沒看夠,告訴你個秘密

點擊公眾號底部菜單【找俱樂部】

查看海量精彩內容

轉發此文需註明來源「AceGear 車志」,否則將追究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ceGear尚隱車志 的精彩文章:

不滅神話Skyline R34 末代天際線戰神集結
光靠蠻力萬萬不行滴 均衡才是王道——EVO IX

TAG:AceGear尚隱車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