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魯迅:最高貴的消極

魯迅:最高貴的消極

01 上帝把你關在屋子裡,你哭著打破一扇窗

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在紹興城。那時他不叫魯迅,叫周樹人。

生於官宦之家,祖父是內閣中書,父親是秀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充滿書香氣息而又幸福的童年。小魯迅以為他的一生都會這樣衣食無憂。

然而命運饋贈的禮物,卻悄悄發生了變數。

1893年,祖父因科舉舞弊被判處「斬監侯」,相當於今天的「死緩」,同時父親周伯宜被革除秀才,鬱鬱寡歡,重病不起。

為了給獄中的祖父打點關係,又為了給父親治病,周家把二三十畝良田都賣光,把家裡值錢的東西都送到了當鋪。富貴人家一夜之間變貧農,處處受人鄙視,魯迅小小年紀就感受到了這亂世間的冷暖人情。

他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慶幸的是,過早的認識到世人「真面目」的他沒有放棄人生,父親去世後,他踏上了求學之路。由於家境貧困,他只能找不需要學費的地方讀書,於是來到南京學習「洋務」。「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

離家時,母親為不能給兒子走「讀書應試」的道路,痛苦流涕。但是魯迅顧不上這些了,上帝已經關上了他參加科舉考試的門,他必須自己打破一扇窗,飛出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一學,還真讓他學對了。他第一次知道這個世界有格致,地理,地學,金石學,繪圖,天演論……世界以全新的方式展現在他面前。寒冬臘月,魯迅穿著破舊的棉襖和單薄的褲子,坐在教室里孜孜不倦的學習,最終以優秀的成績得到了赴日本學醫的機會。

高貴的消極,就是在悲傷失落之時,仍然堅持尋找出路,並堅持到底。

02 社會動蕩黑暗,我自獨守其身

青年時代的魯迅先是經歷包辦婚姻,娶了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接著在日本「創業」失敗,回國教書也混的不是特別理想,他很失落。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他有強烈的使命感,但是他的這份使命感,找不到地方安放。只能憋在心裡,鬱郁不得志。

1912年到1917年,魯迅更是經歷了民國史上最黑暗動蕩的時代。1912年,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漫長的戰爭歲月。1915年,袁世凱稱帝,蔡鍔等發動護國戰爭。1916年,護國戰爭勝利,各省紛紛獨立。可惜好景不長。1917年,張勳擁立溥儀復辟,雖以失敗告終。但段祺瑞趁機奪取政權,並企圖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孫中山隨即發動護法戰爭。1918年,護法戰爭失敗。段祺瑞政府執政……

魯迅看著這個國家,局勢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眾人拾起的火焰一會亮,一會滅,終究是亮不長久。歷史的車輪深深的陷在泥地里,無法前進。他對整個中國失望透頂。

但這時的他,還不是魯迅,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公務員,周樹人。面對動蕩不安的社會,與他共事的同事吃喝嫖賭,渾噩度日。

而魯迅,雖然鬱郁不得志,但並沒有走上墮落的道路。他每日念佛經,抄寫碑帖,研究古碑拓片,收集古董,過著「佛系人生」,出淤泥而不染。

高貴的消極,就是「窮則獨善其身」。在污濁的環境中,仍然堅持良好的個人節操,不受亂世的影響。

03 以悲觀作不悲觀,以無可作可為

魯迅「出道」以後,罵「吃人」的封建禮教,罵慘無人道的政府,罵麻木不仁的百姓,甚至罵各種文人學者。魯迅「罵」功了得,一生罵人無數。張學良在日記中寫到:「我從不懼怕什麼,可是在魯迅的文字之前,我有點發抖,一方面是慚愧,一方面是熱血沸升。「可見其文字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行動上我們都能看到魯迅是非常積極的。寫文章,做演講,批判各種人,事,物。但是實則,他的內心仍然是悲觀的。這與他早年間的經歷有很大關係,最重要的是,他當時還沒有看到一條可以行的通的道路。當時盛行的資本主義思想,他也深刻的認識到其弊端,他不認為資產階級能夠拯救當時的中國。

他在《吶喊》的自序中說:

「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需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前平添了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後來,在給許廣平的信中,也經常提到自己的悲觀、消極。

「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為我常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卻偏要向這些作絕望的抗戰,所以很多著偏激的聲音。」

「我連自己也沒有指南針,到現在還是亂闖。」

還在《朝花夕拾》中寫過:

「想到生的樂趣,生固然可以留戀,但想到生的苦趣,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

但是即使被通緝躲在醫院裡,在不被人理解受人排擠的處境下,在秉著:「我向來不憚以最陰暗的心理揣摩國人的心」的想法時,他仍然沒有停下戰鬥的筆。

處於悲觀中的魯迅,沒有被悲觀的情緒牽著鼻子走,而是以悲觀作不悲觀,以積極的行動反抗意識中悲觀。

「雖然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因為我以為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鬥者更勇猛,更悲壯。」

高貴的消極,就是在絕望之時,仍不停下腳步,向前走去。此處是絕望,前方是墳地,要走到墳地的前方,看看是什麼。

04 看清社會的真相,仍然活的豁達

魯迅不僅是一位革命的戰士,也是一位文筆幽默的作家,生活家。堪稱民國時期的「段子手」。比如他寫過:

「後來稍游各地,才始驚異於國罵之博大而精微:上訴祖宗,旁連姊妹,下遞子孫,普及同性,真是「猶河漢而無極也」。」

又比如:「我家門口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等等

在北平教育部任職,同時兼任好幾個學校的課,他對郁達夫打趣的說:

「忙倒也不忙,但是同唱戲的一樣,每天總得到處去扮一扮。上講台的時候,就是扮教授, 到教育部去,也非得辦官不可。」

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中,對魯迅的生活有詳細的描述。魯迅先生是個愛笑的人,常常笑的咳嗽起來。魯迅先生是個吃貨,日記里一大半都是各類美食和飯館的名字,魯迅先生喜歡看電影,據統計在上海的9年里一共看了124部電影。魯迅先生拿自己的原稿當紙巾分給大家包雞吃,魯迅先生喜歡養花,桌上放著萬年青。

即便一邊痛斥社會的種種弊端,國民的種種劣根性,內心備受煎熬。但生活中,仍然是以幽默自處,以豁達待人。

魯迅一生活在不明不暗的動蕩年代,他不是完全堅定的,甚至一生都在懷疑他所期待的那個盛世能否真的到來。他把青春耗盡在寂寞的鬥爭中,不是為了一定會來的成功。而是為了也許會有的希望。

高貴的消極,是在經歷種種不如人意之後,內心深感苦痛之時,仍然豁達。若不能純粹的快樂,便苦中作樂。

「現在沒有星,沒有月光以至沒有笑的渺茫和愛的翔舞;青年們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於並且沒有真的暗夜。」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桐瞳 的精彩文章:

TAG:桐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