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字背後的文化底蘊:識字,怡情,做人

漢字背後的文化底蘊:識字,怡情,做人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和漢字打交道。走在大街上,你會看到標牌、廣告;親友之間聯繫,你會提筆寫信或者用手機發信息;了解國內外新聞,你要看報紙或者上網。這麼看起來,漢字真的可以說無處不在。

那麼,你知道我們平常看到或用到的漢字,它們為什麼寫成這樣或那樣的形狀嗎?又為什麼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意思嗎?

舉例來說,「尋常」表示「普通」「平常」等意思。其中「常」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尋」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尋」在古代是一種丈量寬度或長度的單位,它在甲骨文里的字形是人的兩臂伸展的樣子,表示伸開兩臂丈量寬度,具體尺寸是商周時期的八尺。而「常」也有表示長度的意思,它的具體尺寸是「尋」的兩倍,也就是一丈六尺。因此,「尋常」最初的意思就是不太長的、日常比較常見的長度,後來逐漸就有了「平常」「普通」等含義。

由此可見,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漢字,它們背後卻鋪陳著廣博的知識背景,隱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人生識字憂患始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石蒼舒醉墨堂》中曾經寫道:「人生識字憂患始。」按照東坡先生的說法,識字是思考人生的開端,是關注自身,關注家事、國事、天下事的必由之路。

就辨識漢字字形、了解漢字意義而言,例如現在比較常用的表示顏色的「顏」字,一般語文教學大致會講解它的偏旁、結構、讀音、意義以及相關詞語等等。而我以為,無論是識字教學還是個人學習漢字,如果也能關注漢字字形與意義之間的關聯,以及意義本身的源流變化,則既可以起到幫助理解與記憶的作用,同時也會激發學習者探究漢字奧妙、觸摸傳統文化的興趣。

就說「顏」吧,它右邊的「頁」最初指的是人的頭部,因此,「顏」最初的意思肯定和人的頭部有關。的確,「顏」最初指的正是人的面部兩眉之間的部位,也就是眉心、眉頭。詩仙李白曾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豪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再聯繫「笑逐顏開」「和顏悅色」等等說法,可見「顏」是人的情緒、態度等心理狀態的晴雨表。而「色」最初意思恰好是「顏氣」,也就是臉色。所以,「顏」和「色」後來就發展出表示顏色的意思。

一花一草總關情

中華民族是最重視親情的族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歷來為廣大民眾所稱道。所謂「至愛親人」,其中「親」最初表示距離極近的一種狀態。而普天之下,無論是物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與我們每個人距離最近的,莫過於賜予我們身體髮膚、撫育我們長大成人的父母。因此,最能當得起這個「親」字的,首先是我們的父母「雙親」。

因為有父母,所以無論是直系還是堂親、表親,我們才會有一眾「騎馬打仗」或「過家家」的兄弟姐妹,有未曾謀面的祖上、後人。這些血脈上的同齡夥伴、祖祖輩輩、子子孫孫,都是我們情之所系並且銘刻於心的眷屬與親人。

本著關愛身邊親人、關注親屬名稱的寓意等等目的,我和我的兩位同事寫了《尋找稱呼里的漢字》一書,希望藉此和讀者朋友一道透過親屬稱謂用字,感受親情之重、真愛之深,並期冀我們每個人都能更加珍惜親情,關愛親人。

實際上,一個「情」字,又何嘗只限於親友之間。看一看我們身邊的大千世界,花草樹木無處不在。而對於自然界的萬千植物,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著「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落紅不是無情物」等等說法。

以上兩種看似矛盾的習慣用語,其實前者重在強調人是「性情中人」,理應有情有義;後者則彰顯草芥塵埃也是有感覺、有情懷的生命體,同樣需要人類的關注與尊重。

中華文明上下幾千年,從古至今一向不缺乏寄情自然的人與事,「東籬採菊」的陶令,「梅妻鶴子」的林逋,守著十棵參差不齊古松怡然自得的白居易,無數先賢用他們體察、關愛自然的胸懷,在「松、竹、梅、菊」中鐫刻真情與大愛,並給後人留下玩味和感動的空間與源泉。

感受文化學做人

頤養性情,這是古往今來修身觀念的重要體現,是做人的根本。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小漸大,由近及遠。

而漢字里的「才」字,恰好十分精當地描摹了草木積蓄能量、衝破硬殼與地面、露出生機勃發的幼芽的狀態,而且這初生的嫩芽也預示著必將長成參天大樹的壯美遠景。

對於刻畫「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古文字「才」,清代大儒段玉裁綜合古人理念,出言精闢:「草木之初而枝葉畢寓焉。生人之初而萬善畢具焉。故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蘊也。」由此可見,在古人看來,原本表示草木萌芽的「才」,雖然自身稚嫩、弱小,實際上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和各種可能性,這種情況也相當於呱呱墜地的嬰兒與生俱來的天賦,只要有適宜的土壤和精心的培育,再加上自身意願和努力,棟樑之材指日可待。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歷經數千年積澱的中華文明。「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的言論,一方面道出了古老的農耕和手工業文明,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尊老敬老的中華優秀傳統。我在《花草字傳》一文里著力呈現與草木相關的漢字的寓意,而在《十二個漢字品歷史》一文里則力圖從不同朝代名稱用字中,尋找漢字與中華民族歷史之間的關聯。

無論從哪種角度看,愛家愛國都是高尚的情操,是修身立德的崇高境界。因此,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當從自身做起,浸潤傳統文化,提高個人修養,一道為樹木成林、人才輩出的中華美景添磚加瓦。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張一清,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拆字聯:巧奪天工,妙趣橫生
品讀古人書信中的漢語之美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