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會讀字的讀音,就是識字嗎?

會讀字的讀音,就是識字嗎?

最近,北大校長因「鴻浩」之志「走紅」。緊接著,又因道歉信將本來已經差不多過去了的「風頭」搶了回來。「識字」一事,意猶未盡。由是我想反思一下「識字」這個古老話題。因為話題太老,如果不是借名人念錯字的東風,人們恐怕不會對這樣一件「小事」進行反思。

反思需要有所依託,我所依託的是一些與「識字」有關的書。市面上流行的識字書不在少數,比如張大春的《認得幾個字》,許進雄的《文字小講》,還有《漢字樹》等。但有一本,我讀了又讀,百讀不厭。究其原因,無非是此書不與眾書同。這本與眾不同的書叫《其實不識字》,副標題:在漢字里重審生活。

這本書並非簡單講述漢字構造及其含義,重點在於透過漢字重審生活。把讀者拉到古人造字之初,認識每個漢字蘊藏的生命故事。漢字,與生活息息相關。每個字原初的樣子,都在講述一件具體而微的事,表達一種具體而微的情感。

比如,高興的「興」。現在的孩子,學習這個字,大概是跟著老師讀幾遍讀音,再跟著老師按照部首偏旁的順序描摹幾遍,之後,回家在家長陪伴下,在作業本上寫上三五行。下一次遇見時,還記得這個字的孩子,會乖巧地念出讀音,組個詞語,甚至還能造句。但,這只是「識字」,而非「識字」,而非《其實不識字》的作者所說的「識字」。

如何認識「興」字呢?

從左到右依次: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其實不識字》這樣講(節選):

從甲骨到金文,「興」的結體變化不大。四個角,有四隻手。四手之間,是個托盤。很多人圍住一個器皿,把它高高舉起,這就是「興」。許慎說:「興,起也。」

小毛,想像一下:春種秋收時節,人們圍成一圈,把最珍惜的祭品放在盤中,高高舉起,奉獻神明,祈求豐饒,或為豐饒感恩,這便是「興」的景象。像這樣的儀式,一定還會載歌載舞。人們把祭禮高高舉起,心和眼,也都望向蒼穹。

……

不妨回憶一下「興」字保存的遠古場景。那樣一場獻給神明的樂舞,不是伴隨著無可言說的喜樂和迷狂么?「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舞足蹈的樂舞,是整個生命的震動。

在樂舞中,人們不但把美好的祭禮高高托舉獻給神明,自己的心也隨之震撼,振起。那一瞬間,他們暫時擺脫頹靡、萎頓。這就是「興」的力量。

或許正因如此,孔子才說「詩可以興」。學詩誦詩,可以使人擺脫頹靡、萎頓,可以使人的生命獲得觸發,感動,因而振起,提升。

……

興,是什麼能力?我想,就是心的感動、振起的能力。聯繫它的本義,可能更是指在某種神聖、美好之前感動、振起的能力。心的感動、振起,總是神秘的,近乎饋贈。

(節選自《其實不識字》)

原諒我大段引用原文,因為不能表達得更好。

讀完書中關於「興」的這篇文章《興:不敢高興》,我覺得自己與其說是「不敢高興」,不如說是「不會高興」。「高興」,作為一種高貴的精神氣度,已經很難在我們身上看到。按照作者講述的,「興」,不單是一個簡單的字眼,更是昂揚的超越之姿。頹廢、萎頓的現代人,缺少被神聖喚醒的感動和振起。因為,我們的情感世界,漸漸失去了與偉大事物的內在聯繫。我們很難為物質以外的神秘體驗而興高采烈,只會為一點利益而沾沾自喜。興,是一種能力,一種急需被我們喚回的能力。你有多久沒「興」了?我們認得很多字,卻不知造字之初字的含義,更不知每個字與自己的生活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其實不識字。會讀一個字的讀音,還遠遠夠不上「識字」。

除了「興」,我們對大多數意義重大的漢字缺乏認識,因此也喪失了對生活本來面貌的認識。《其實不識字——在漢字里重審生活》像解謎一樣,徐徐揭曉每一個漢字的謎底,讓我們重新認識漢字,重新審視生活。

腳下的「土」,是個謎;聊天的「天」,是個謎;一頓飯的「味」,是個謎;等待一個人的「待」是個謎。以往所踩的,不是土;所聊的,不是天;所嘗的,不是味;等待一個人的那種姿勢,不叫待……

這本書讓原本熟悉的事情,變得像謎,陌生且怪異。這,是重審生活的開始。

時:時間都去哪兒了?

興:我們如何高興?

文:誰殺死了文學?

藝:教育,為了機器,還是為了人?

……

提及「節」字,我們想到什麼?無非是各種節日和隨各種節日而來的消費。節,對今人而言,無非是吃喝玩樂購物狂歡的換了稱謂的理由。

但提及「節」字,古人會說什麼?「節」是與「放縱」相反的「節制」。《其實不識字》說:「竹子向上生長,每到一定高度,就遇到一個『節』纏之束之,然後繼續生長,繼續纏束,終至挺拔凌雲。」古人認為,人亦當如竹子一樣學會自我纏束,才能成人。

提到「土」字,我們想到什麼?談何「土」,我們要「洋氣」。對「土」避之不及,對「洋氣」追求不已,是今人的生活方式。就算有人在提到「土」時,會如艾青般表白「我愛這土地」,也很少會思考土地為何值得我們愛,也越來越不在乎自己所愛著的土地受著何種待遇。城裡人習慣了高樓,感受著「我最好」,鄉下人渴望著有高樓佔據他們的土地,盼望著「我最好」。

但提到「土」字,古人會說什麼?土是承載者、吐納者、生長者。

古人認為,天雖是萬物的源頭,土卻是萬物經驗上的起點和歸宿。在更複雜的五行學說里,土,是『五行之最貴者』。因為它是構成世界的其他元素的根基。德性與神性,本就相通。人們祭祀土地,正是要對它的厚德表達感激和敬畏。(《其實不識字》第60頁)

對同一個字截然相反的理解,造就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哪一種是人之為人所該有的樣貌呢?顯而易見。

例子無需多舉,盡在《其實不識字》一書。

該書是書信體,包含了25封信。每一封都講述一個漢字,每一個漢字為我們展開一種生活維度。每一封信都可以單拿出來讀,每一個字都可以單拿出來認識,但信與信、字與字之間又因其共同的傳承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可以分別而讀,連類而及。

所以,漢字那麼多,不能一一曆數。漢字彼此關聯,所以不必曆數。有對這25個漢字的理解,對生活的重審就足以達成。

信,本身就是一種傳遞,一種傳承。嚴重些說,這25封信是為古之文明續命,為現代社會祛病。

這25封信,誰是收信人?

小毛。

小毛是誰?

小毛,不是具體而微的某個人。凡是識字又其實不識字、在生活卻不知什麼是好的生活的人,都是小毛。我們都是小毛。未讀此書之前,我們是被耗損被束縛而不自知的小毛,讀了此書之後,我們是要拒絕被耗損,努力守護漢字、守護生活的自在人小毛。

25封信,為什麼寫漢字?

這是一個關乎耗損的憂傷故事。

長久以來,漢字被耗損,被耗損的,不只是漢字。和小毛一樣,我們都是在被耗損了的漢字里無知地長大,過著被耗損了的不良生活的人。

起初,每一個漢字,在被造之時,都有其緣由,有其根據,有其與活潑潑的生活脫不開的干係。

後來,漢字對我們而言,只是橫豎撇捺加上漢語拼音的冰冷工具。識字,只是掌握如何使用這件冰冷的工具。

還好,有一本書能告訴我們,漢字,不是冰冷的工具。識字,不是掌握冰冷工具的學問,而是關乎生活的學問。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講的是,做學問要心不外馳,不泛問遠思。識字,就是個切問近思的過程——對現代人身處之現代進行切中要害的發問,對身處現代驕傲的現代人進行近取諸身的思考。「近取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來之義,只於鼻息之間見之。」(《近思錄》)生活,就在關乎生命一呼一吸的鼻息之間。日常所用的漢字就是生活的一呼一吸。

竊以為,以上是《其實不識字》寫漢字的緣故,也是在漢字里能得以重審生活的原因。

何謂在漢字里重審生活?

在漢字里重審生活,是一種高姿態。這個姿態高在,它是仰望天道、仰望聖賢的姿態,唯有符合天道運行、遵循聖賢教誨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才值得一過。

在漢字里重審生活,也是一種低姿態。這個姿態低在,它是從日常所見的每一個漢字里仔細瞧一瞧,在俯身即拾的生活小事里認真看一看,追溯每一個字在造字之初的含義,找回每個生活細節所該有的津津味道。

在漢字里重審生活,見識漢字在造字之初謎一樣的陌生和怪異,會有沉重的嘆息,會有對「生活應該如何」知曉後的歡喜。如同尼采所說:

「我們總是對陌生怪異的東西保持良好的意願、耐心、謙遜和溫和的態度,因而最終獲得激賞:陌生怪異之物慢慢拋卻面紗,呈現新奇的、無可言狀的美,這是它對我們殷勤好客的酬謝啊。」(《快樂的科學》)

每個中國人都願以漢字之美為傲,但其美之處何在,卻不見得人人知曉,甚至大部分人並不知曉。當《其實不識字》向你揭示漢字的真正面貌時,會有新奇,會有怪異,但要耐心,如此才可見著美好事物緩緩揭下面紗,呈現出它最美的一面。讓你掩卷之後,「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

至少至少,你的孩子,我們未來的孩子,在體認哪怕一個簡單的「天」字時,不會僅僅記住兩橫一撇一捺,而是知道:

天是我應當敬畏的天,唯先有天道流行,才有了四時行焉萬物生焉,才有了活潑潑的生活,活潑潑的,你和我。

【壁咚!強勢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樸野堂 的精彩文章:

TAG:樸野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