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學界認為《孟子·盡心上》可稱儒家「內聖學」綱領。其中,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修身、立命都是重要節點。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

學界認為,此章可稱儒家「內聖學」綱領。其中,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修身、立命都是重要節點。十分明顯,內聖是個不斷前進的完整過程。本文先說第一步。

何為盡心?有學者說「充分擴展本心」,亦有學者說「充分實踐內心的要求」。本文以為,盡心之基本義,窮盡心之官能也。「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告子上》),所以盡心就是用心思考,且是深入再深入地思考,無止境地思考。

思考,自然包括對傳世經典和先哲思想的理解、領會,以及對現實問題的觀察、認識。如顏淵鑽研孔子教導,「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不過,孟子說的盡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考,而是反思。即便是理解他人思想,認識現實問題,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反思自己的言行。如顏淵說「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就是他反思的體會。

反思,是對自己生命實踐的審視與總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離婁上》),任何實踐如果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問。也就是說,實踐中的摩擦、矛盾抑或挫折、失敗,原因可能很複雜,但第一位的是要從自己身上找答案。

盡心,就是徹底反思自己。

再說知性。知性,了解、懂得人性。孟子說的人性,指道德之性,不是生理本能之性。孟子認為,人人都有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乃仁義禮智之發端。這是人內在的資質和本性。道德之性的展現,主要在社會之中。不管什麼地位、身份的人,都要與其他人相處。其交往對象有五類:父母及長輩親屬、兄弟姐妹及平輩親屬、夫妻、朋友及其他諸人、君臣及上下級人員。此五種關係稱為「五倫」。所以,具體地說知性,是認識和懂得人性之仁義禮智,並「擴而充之」(《公孫丑上》),處理好五倫關係,進而辦好社會各類事務。

但是,很多人不知性,孟子認為原因是「弗思耳矣」(《告子上》),沒有深入思考。而只要用心,便會發覺父母愛護兒女,兒女孝順父母,夫妻相互恩愛,兄弟姐妹相互關愛,朋友之間重情義、重道義,上級關照下級和下級尊敬上級,等等,都是自然而然的,從而看到人心的善良與人性的美好。這種思考,時時伴隨著反思,檢查自己是否以仁待人,以禮待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離婁下》)大家皆有愛心,人人擴充、發揚自己善之本性,從而奠定全社會的道德水準,促進全社會的和睦、和諧。

「內聖」,第一步就是確認仁義禮智在自己心中不可或缺,讓自己心中充滿大愛。

當然,孟子亦知現實中人的複雜,「愚妄」之人並不鮮見。原因有二:一是主觀上「弗思」,不盡心;二是客觀上「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告子上》),不良社會和不良勢力造成人的良心喪失。

孟子說的知性,顯然是指認識人的善良本性。但是,正如孟子同時亦批判「愚妄」之人,我們不能不看到現實中大量的人性之惡。現實中表現出來的人性稱「習性」,是與「本性」不同的另一概念,拙文已有簡述。還是要記住孔子名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白子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文化 的精彩文章:

十日談 語文學會與我
新篁嘉木幾重圍

TAG:新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