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漢初年真的打不過匈奴嗎?漢武帝跟祖宗比簡直是搞笑的|文史宴

西漢初年真的打不過匈奴嗎?漢武帝跟祖宗比簡直是搞笑的|文史宴

文/登州衛僉事

許多人以為匈奴是漢朝的致命威脅,從漢高祖到漢武帝是因為打不過匈奴才卑辭厚幣與匈奴和親,直到漢武帝時漢朝才擺脫匈奴的壓迫,反敗為勝,把匈奴驅趕到漠北。其實漢匈戰爭初期的事實與這種刻板印象幾乎完全相反,匈奴對漢朝沒什麼大不了的威脅,漢朝也沒什麼興趣出擊匈奴,漢武帝打贏了匈奴也並不是多稀奇的事,而且他還另有很陰暗的目的。

西漢初年真的打不過匈奴嗎?漢武帝跟祖宗比簡直是搞笑的|文史宴

不少人認為文景之治的時代漢軍打不過匈奴,被迫隱忍。我只能先講一個笑話了:匈奴人驍勇善戰,哈哈哈哈……篇幅所限,當然,覺得不好笑的人也有很多理由。由於我國歷史教育以及電視劇的影響,大多數人形成了這樣的歷史觀:西漢初年國力孱弱,打不過匈奴,被迫和親,直到英明神武的漢武大帝橫空出世,我大漢終於揚眉吐氣了。

猶憶匆匆那年上高三,學習還是很辛苦的,然而走讀的同學們每天下了晚自習都趕回去看《漢武大帝》,尤其某天演到元朔初年奪回河套,第二天下了早自習同學們便熱烈討論起來,班裡滿滿的洋溢著濃濃的民族自豪感,說起來真是懷念那個純真的年代啊。

還有一些著名的事例似乎也能印證這樣的觀點,比如傳說中劉邦發傾國之兵卻慘遭白登之圍,靠枕邊風達成的「屈辱求和」,比如文景之治期間的數次和親,比如那些被匈奴殺死、擄走的大量生活在邊境的百姓,總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淚史。

最具屈辱性的例子當屬冒頓單于給呂后寫過的一封信:


……陛下孤立,孤憤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意思就是,你死了老公,我死了老婆,生活少了點樂趣,不如咱倆湊合一下一起過得了。老太太沒辦法,只好以年老色衰折騰不動為由婉拒:


……敝邑恐懼,退日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淤。

現在看可能只是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笑話,但在萬惡的舊社會,這簡直是叔可忍嬸不可忍的奇恥大辱。即使到了今天也足以讓人感同身受,也因此漢武大帝系列的電視劇頗是火了幾年,黃教主也藉機橫空出世了。當然,我是沒有任何要(qīn)黑(dìng)的意思,但是你們一定要說我在黑,我只能說,無可奉告~

西漢初年真的打不過匈奴嗎?漢武帝跟祖宗比簡直是搞笑的|文史宴

《大漢天子》黃教主

接下來咱們膜一下白登之圍的過程。諸位請看:


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

——《史記·匈奴列傳》

這一段跟常見歷史讀物的描述大體相當,但那些歷史讀物似乎有意無意遺漏了這麼一點——劉邦沒等大部隊到來,自己輕兵進擊被圍。

據《漢初軍事史研究》考證,劉邦被圍困的兵力是十二萬而已。匈奴兵力佔據了絕對優勢,就這樣七天都圍攻不下,等到了樊噲、周勃率領的二十萬主力部隊前來會合。

接下來的事情也不是傳說中的陳平賄賂匈奴閼氏,使之用枕邊風的終極大招。而是雙方進行了友好協商,會議始終在熱情洋溢的氛圍下進行,雙方互相交換了意見。劉邦同志表示,若是匈奴方面一意孤行,我方將採取強烈反制措施,一切後果由匈奴方面承擔,勿謂言之不預也。

這次匈奴可謂是傾巢出動,如果繼續攻擊,運氣好斬首行動成功,名留青史,但對漢朝並無法造成毀滅性打擊;一旦失敗,就是全軍覆沒、亡種滅族。對匈奴來說,風險與利益不成正比。所以,雙方最終達成了共識,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由於戰爭態勢對匈奴有利,所以合約是有利於匈奴的,而漢軍收復了全部失地,並順手幹掉了搖擺不定的韓王信,完全可以說這波不虧,遠不至於屈辱。

西漢初年真的打不過匈奴嗎?漢武帝跟祖宗比簡直是搞笑的|文史宴

白登之圍只不過圍住了漢軍先鋒

至於和親以及呂后的「忍辱負重」,也絕不是因為匈奴。就好比一個人在森林裡靠張牙舞爪擺pose嚇走一隻狼,很可能只是因為他背後站著一隻老虎。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分封的諸侯王才是那隻大老虎。

如果真的去讀一讀《史記》和《漢書》的匈奴列傳,就會發現匈奴即使在漢初也不是威脅。跟我們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不同的是,即使是看起來軟弱的文景時代,匈奴也根本不敢與漢軍進行主力決戰。每次入侵,只要漢軍主力集結,匈奴人便會遁走避戰。比如這兩次:

(三年)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帝曰:「……其發邊吏騎八萬五千詣高奴,遣丞相潁陰侯灌嬰擊匈奴。」匈奴去。

……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塞,殺北地都尉卬。……帝欲自將擊匈奴,群臣諫,皆不聽。皇太后固要帝,帝乃止。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赤為內史,欒布為將軍,擊匈奴。匈奴遁走。

——《史記·孝文本紀》

關於這一點,「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作者陳湯也是很有發言權的: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從這句話來看,匈奴與西漢在軍事技術上存在代差,戰鬥力的差距比想像的還要大。

然而,由於諸侯王的掣肘,這麼大的優勢無法轉化為勝利。比如文帝三年那次匈奴入侵,大軍剛出動,濟北王劉興居就造反了,漢文帝也只好「罷擊胡之兵」: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往擊胡,乃反,發兵欲襲滎陽。於是詔罷丞相兵,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將軍,將十萬往擊之。

——《史記·孝文本紀》

所以,文帝不與匈奴和親又能如何?呂后不忍辱負重又能怎樣?國內一堆諸侯王在等著看笑話,一旦怒而動兵,諸侯王也是不介意趁虛而入的。在這種背景下,晁錯「攘夷必先安內」的歷史名言便應運而生了,也啟迪了兩千年後的大人物。

直到景帝平定七國之亂,諸侯王才不再是肘腋之患。等到漢武帝時期基本翦除了諸侯王的威脅,那些激動人心的戰例以及黃教主便應運而生了。所以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個人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進程。

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就是:匈奴不僅國力上更是一直被西漢碾壓,軍事方面更是從未對漢軍佔據過任何優勢。武帝之前匈奴有數次機會與漢軍進行主力會戰,但每一次都是匈奴人選擇避戰。至於和親,也不是因為匈奴,更多是著眼於諸侯王的威脅。

可以說,匈奴一直以來都是在邊境上搶點東西而已,從未對漢朝有過致命威脅,漢軍只要有備匈奴就會自知不敵,主動退走,漢朝要解決匈奴問題,利用先進的裝備和組織制度進行幾次主力會戰即可,根本不用像漢武帝那樣幾十年如一日的窮兵黷武漢武帝如此執著的用傾國之力打擊威脅並不大的匈奴,不能不說是在借著戰爭的機會將權力觸角伸入社會的每個角落,以便對社會進行全方位的壓榨,而他也確實辦到了。

西漢初年真的打不過匈奴嗎?漢武帝跟祖宗比簡直是搞笑的|文史宴

對漢朝社會而言

漢武帝比匈奴更加窮凶極惡

當漢朝諸侯王威脅不再,漢軍在主力決戰中擊敗匈奴後,連一介使者說的話也比呂后強橫多了,但代價則是社會凋敝:


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下。今單于即能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即不能,亟南面而臣子漢。何但遠走,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為?

——漢使郭吉對烏維單于如是說。


冒頓單于身殺其父代立,常妻後母,禽獸行也。

——無名漢使對狐鹿姑單于如是說。

縱觀上下五千年,也只有兩漢始終對北方游牧民族佔據了較大的優勢,所以有了王夫之「國恆以弱滅,漢獨以強亡」的說法。相對而言,兩宋則顯得弱勢得多,然而這並不全是漢朝的功勞和宋朝的過失。針對這一點,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指出,「15英寸等降雨量線」劃分出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界線。這條線越往北,冬季牧場面積越小,則游牧民族國力相對中原越弱,越往南則國力相對越強。

而歷屆游牧民族的表現也符合這一理論,比如蒙古崛起之時此線處於歷史上最靠南的位置,而匈奴就很不幸趕上了最靠北的時候。即使是伊稚邪單于那般英明神武的人物,也敵不過那一條小小的地理意義上的線,只能在青史中成為志大才疏的漢武帝的陪襯,不由得讓人唏噓。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為報奪妻之恨,關羽威震華夏,逼得曹操幾乎遷都|文史宴
「青白眼」的老祖宗,述說白眼的正確打開方式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