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東地區為何戰亂不斷?

中東地區為何戰亂不斷?

作者:賽彌客

自古以來,中東地區就紛爭不斷,二戰之後,更爆發了多次大規模戰爭,是世界上最危險動蕩的地區,那麼,除了宗教、民族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東的亂局?

人口膨脹下的高失業率

中東遍布沙漠,多數國家缺少耕地和水源,農業基礎很差,工業也不發達,難以承載吸納過多的人口。

沙漠化的中東

偏偏伊斯蘭教又鼓勵生育,中東人口一再膨脹。不斷增長的人口和有限的經濟容量之間的矛盾,使得大量的民眾失業陷入貧困,形成了中東動蕩不安的基礎原因。

2011年席捲中東國家的「阿拉伯之春」示威抗議風潮,其實是人口迅猛擴張並撐破社會容器的必然結果。

在阿拉伯之春的最早爆發的突尼西亞,15-29歲的年青人失業率超過了30%。這些人自然心懷不滿,其中的大學畢業生群體更是不甘於畢業即失業。

突尼西亞工農業基礎相對較好,國土一半以上是可耕地,礦產資源也較為豐富,一貫被認為經濟充滿活力,失業率尚且如此觸目驚心,其它的沙漠化國家就可想而知。

阿拉伯之春

埃及在這一點上就更明顯。埃及94.5%以上的面積都是沙漠,適合生活的土地只有約3萬平方公里。

在穆巴拉克執政的三十年間,埃及人口從3500萬膨脹到了8300萬。埃及不是產油國,經濟容量應對不了爆炸性式的人口增長,15-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42%。

單一石油經濟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中東產油國家的就業率也好不到哪裡去。這些國家社會福利很高,但是福利只能解決部分物質生活問題,難以讓人有存在感和獲得感,失業的年輕人同樣極為不滿。

埃及民眾的抗議

在「阿拉伯之春」中,比較幸運的是沙特、科威特、巴林等產油國,執政者靠撒錢暫時平息了民怨,保住了政權,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雙贏。

在大多數國家,這場顏色革命的最終結果與民眾改善生存處境的願望背道而馳。利比亞、葉門、敘利亞激發了殘酷的內戰,數以百萬計的民眾死於戰火或淪為難民,國家瀕臨分裂解體。

即使是恢復秩序較快的突尼西亞、埃及,民眾依然找不到就業機會,看不到希望。

利比亞內戰

大國的攪局操縱

中東地處「五海三洲兩洋之地」,自古就是東西方的交通樞紐。歷史上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相繼興起於中東,扼控東西往來,給西方造成了經濟文化心理上的多重重壓。

崛起後的西方不能容忍此地再出現一個穩定統一的強權,向來想盡心思分而治之。等到後來中東發現了巨量的石油資源,就更是如此。

一戰前,阿拉伯半島大部是奧斯曼土耳其的疆域,沒有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家,都是英法兩國在一戰後不顧當地政治人文現實,根據自己的利益切割出來的國家,從成立那天起被種下了內外衝突的禍根。

英法無視庫爾德人獨立建國的夢想,將其分割在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和伊朗四個國家中,造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庫爾德人問題。

法國為了獲取戰略支撐點,將信仰基督教人口較多的黎巴嫩從敘利亞挖出,埋下了黎巴嫩教派內戰的隱患。在二戰時為了拉攏土耳其,法國又將敘利亞的亞歷山大勒塔省出賣給土耳其,釀成了兩國曠日持久的爭端。

英國不顧科威特與伊拉克在歷史和地理上的完整性,將科威特操作成了一個獨立國家,讓伊拉克幾乎喪失了出海口,最終成了海灣戰爭的重要誘因。

伊拉克和科威特

英國還慷他人之慨,允諾猶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區移民建國,為難解難分的阿以衝突埋下了地雷。

二戰以後直到今天,中東依然是大國博弈的戰場。他們身居幕後上下其手或跳上前台赤膊上陣,不斷在這裡摧生衝突動蕩。

1956年10月爆發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就是英法不滿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聯合以色列發起的。第三、四次中東戰爭,如果不是美蘇各自扶持一方,起碼戰爭的烈度不會那麼高。

蘇伊士運河

因為薩達姆不聽招呼,美國先後發動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將他送上了絞刑架。在利比亞內戰中,為了石油利益,法美英對本已勝利在望的政府軍發動空襲,最終使得卡扎菲慘死街頭。

敘利亞內戰中,美國又是扶持反對派,又是武裝庫爾德人,有時還親自動手放導彈,一門心思想搞垮不聽話的阿薩德政權。沒想到阿薩德在俄羅斯、伊朗的支持下撐了下來。

美英法對沒能顛覆敘利亞政權氣急敗壞。今年4月13日,又借口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發動了一波導彈襲擊。

敘利亞叛軍

西方操縱攪局的中東局部戰爭給當地國家和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伊斯蘭國」得以崛起與發展,離不開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之後伊拉克的社會失序,其擴張則得益於敘利亞內戰帶來的政治亂局。

尖銳的民族衝突

中東有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庫爾德四大主體民族,還有人數不多但政治能量不小,建立了「袖珍超級大國」以色列的猶太民族,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中東戰火頻發的另一重要因素。

中東地區的民族構成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衝突,成了中東地區的主要矛盾。阿以矛盾的核心是雙方生存空間的爭奪,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的歸屬倒在其次。這個矛盾導致了五次中東戰爭。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大小流血衝突此起彼伏,不計其數。以色列在五次中東戰爭中屢戰屢勝,越戰越強,把巴勒斯坦人分隔壓縮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狹小區域,還搶佔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拓展了自身的生存空間。

但是以色列也因此生活在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家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的仇恨之中,各種矛盾衝突不斷在其中生髮爆裂,成了中東無法痊癒的潰瘍。

以色列裝甲部隊

庫爾德人是中東的另一個老大難問題。庫爾德人現在約有3千多萬,聚居在土耳其、伊朗、敘利亞、伊拉克四國交界的庫爾德斯坦地區。庫爾德人一直謀求建立獨立國家,與四國政府維護國家穩定和統一構成尖銳矛盾。

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三國庫爾德人都組織過長期的武裝抗爭。土耳其庫爾德人的獨立活動最激烈。庫爾德工人黨武裝從1984開始,一直在用爆炸、襲擊的方式與土耳其政府對抗,雙方死傷多達數十萬。

目前在獨立的道路上走得比較遠的是伊拉克庫爾德人,他們趁伊拉克戰亂建立了自治政府,事實上已是國中之國。去年9月25日,伊拉克庫爾德地區舉行了獨立公投,但是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

庫爾德人分布

由於要觸動多國利益,庫爾德人建國仍然任重道遠,在今後很長的時間內都會是引發衝突的熱點。

1980年爆發、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可以看作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民族矛盾發展到極致的產物。阿拉伯與波斯兩個文明是世仇,歷史上的阿拉伯帝國正是踏在薩珊波斯帝國的屍骨上崛起的,波斯人視此為奇恥大辱。

兩伊處於兩大文明的交匯碰撞處,既有民族積怨,又有邊界和領土爭端,再加上兩國對海灣地區霸權的爭奪,最終兵戎相見。雙方在這次戰爭中死約100萬,傷約170萬,經濟上的損失也很慘重。

兩伊戰爭中被遺棄的坦克

阿拉伯國家在這場戰爭中支持伊拉克,伊拉克人也認為自己是在替所有阿拉伯人打仗,所以理直氣壯地要求科威特免除140億美元的戰爭債務。

科威特不同意,伊拉克本就認為科威特是自己的一部分,於是憤而入侵科威特,誘發了海灣戰爭。

宗教因素激化衝突

中東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發源地,也是伊斯蘭教的核心區,宗教氛圍濃厚。不同宗教、教派以及宗教與世俗之間的矛盾不斷地誘發、激化衝突,加劇了地區局勢的動蕩。

耶路撒冷

阿以衝突因為滲入了伊斯蘭教與猶太教的矛盾而更加錯綜複雜。正是因為以宗教站隊,阿以矛盾擴大化為以色列和整個伊斯蘭世界的矛盾,反以在伊斯蘭世界成了政治正確

伊朗、土耳其與以色列並無直接矛盾,但是為了保持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也選擇了反以的立場。

黎巴嫩內戰就是其國內基督徒與穆斯林政治權力無法調和導致的。黎巴嫩建國時按照各個宗教及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權力。後來穆斯林人口比例升高,要求政治權力重新分配,引發了居於主導地位的基督教不滿。

1975年,黎巴嫩激進基督徒與在該國避難的、支持穆斯林奪權的巴勒斯坦游擊隊發生衝突,各方勢力隨之捲入其中,長達15年的黎巴嫩內戰就此爆發。在這場戰爭中,黎巴嫩成了人間地獄,至少有15萬人遇難。

飽受黎巴嫩內戰摧殘的貝魯特

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差異分歧則向來被用作政治鬥爭的工具。

由於教派的排他性,一派當權就意味著另一派在政治經濟地位上處於弱勢。敘利亞內戰就具有很強的教派衝突色彩。由於敘利亞是什葉派分支阿拉維派執政,所以各路反對派武裝大多有遜尼派背景。

敘利亞內戰各教派

中東各國,也經常以教派為工具爭奪政經利益。伊朗和沙特長期分別以什葉派和遜尼派領袖自居,明槍暗劍地進行地區霸權爭奪。

兩國帶有政治目的宣傳使得凡有穆斯林的地方,就有教派間的互相攻訐和衝突。葉門內戰就是因為兩國分別扶持什葉派的胡塞武裝和遜尼派政府軍而不得平息。

中東伊斯蘭主義與世俗主義的矛盾也很嚴重,他們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伊斯蘭世界應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

伊斯蘭主義者認為振興伊斯蘭的唯一出路就是全面伊斯蘭化,現在伊斯蘭世界的種種亂象就在於走上了世俗化,也就是現代化、西方化的邪路。

伊斯蘭國武裝人員

兩者之間的交鋒一再激起血雨腥風,引發了1952年的埃及革命和1979年的伊朗革命,推動了「阿拉伯之春」,助力了 「伊斯蘭國」之類激進組織的興起。

上述種種原因交織纏繞在一起,持續不斷地引發衝突和戰爭,中東地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太可能出現和平與繁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看過這20部片子,二戰電影你不用再看了
二戰蘇聯如果採用了此計劃,整個日本將葬身海底!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