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亞太軍情觀察 | 電戰「飛鯊」曝光 中國海軍航母將有電子戰機

亞太軍情觀察 | 電戰「飛鯊」曝光 中國海軍航母將有電子戰機

原標題:亞太軍情觀察 | 電戰「飛鯊」曝光 中國海軍航母將有電子戰機


亞太日報評論員 石宏


4月24日,國內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一張模糊的黃色塗裝殲15艦載電子戰機照片,稍後有網友稱該機已經首飛成功。5月1日,國內社交媒體上出現了殲15電子戰機進行試飛的清晰照片,很多細節由此展現在人們面前。


殲15電子戰機採用的是雙座布局,可以判定該機是以2014年曝光的雙座殲15S戰鬥機為基礎發展的。但是與殲15S相比,殲15電子戰機有著諸多不同之處。最明顯的兩處是機頭取消了空速管,每側機翼上方靠外側增加了一個翼刀,兩z側翼尖加裝了電子戰吊艙。


取消空速管,意味著殲15電子戰機的機頭雷達罩內應該是換裝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而且雷達型號有可能是與構型相似的殲16戰鬥機相同。由於雙座型殲15S屬於重型艦載戰鬥/教練機,因此以其為基礎發展的殲15電子戰機換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直徑較大,超過美國海軍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所裝的AN/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多目標能力等將會更高。


翼刀的直接作用是阻止附面層向翼尖堆積,有效阻擋機翼氣流橫向流動,推遲翼尖失速(註:後掠機翼存在翼尖效應和翼根效應,促使機翼附面層向翼尖堆積,導致翼尖首先失速)。由於翼尖失速可能導致無法抑制的上仰,因此翼刀的根本作用是改善了飛機的俯仰安定性。


殲15電子戰機翼尖所裝的電子戰吊艙與之前曝光的殲16電子戰機翼尖的電子戰吊艙外形相似,但上方不是四片刀狀天線,而是一個長條狀天線,說明兩款吊艙存在著技術差別。就功能來看,殲15電子戰機翼尖掛載的電子戰吊艙與美國海軍EA-18G電子戰機翼尖的AN/ALQ-218(V)2電子戰吊艙一樣,屬於先進的戰術偵察告警系統接收機,內部安裝的短基線無線電干涉儀天線陣列能夠能夠在全頻段、不間斷地對威脅空域進行監視,精確測定目標輻射源方位,管理、控制機載電子干擾吊艙對目標輻射源進行「跟蹤-瞄準式干擾」。這樣既能提高電子壓制的效能,又可降低干擾信號遭到敵方被動射頻探測系統截獲的風險。


美國海軍EA-18G除了AN/ALQ-218(V)2吊艙之外,還有AN/ALQ-99(V)電子干擾吊艙、長基線干涉儀天線、干擾對消系統(INCANS)、AN/ALQ-227數字式通信對抗系統(CSS)等電子戰設備。殲15電子戰機可能也裝備有類似設備,其中在邊條翼前端可能是干擾對消系統,能夠在機載電子干擾吊艙工作時保證自身的正常通信。由於殲15電子戰機的尺寸比EA-18G要大,因此機載長基線干涉儀天線的尺寸也會更大,對目標輻射源的精確定位能力會更好。電子干擾吊艙方面,中國已經研製出多種型號,其中常見的是殲轟7A掛載的KL-700A自衛電子干擾吊艙、新型大型電子干擾吊艙。後者被稱為中國版的AN/ALQ-99(V),有效干擾距離可能在100多公里。由於殲-15電子戰機的外掛點較多,在外掛2~3個戰術干擾吊艙的情況下即可實現全頻段覆蓋。更重要的是,這種大型電子干擾吊艙採用了開放式設計,其未來改進、升級十分方便,能有效地應對未來戰場複雜的環境變化和技術發展。數字式通信對抗系統主要是對敵方陸基、海基、空基通信系統(甚至是數據鏈系統)進行欺騙、干擾、壓制。



與EA-18G一樣,殲15電子戰機除了「軟殺傷」設備之外,也能攜帶反輻射導彈對敵方雷達實施「硬殺傷」。中國自主研製的機載反輻射導彈包括「鷹擊」-91、CM-102等,射程均在100公里以上,速度可達3馬赫以上。它們使用新一代寬頻率被動雷達,具備發射後不管、記憶攻擊和先發射後鎖定的能力。

殲15電子戰機的兩台發動機尾噴口不同,說明其採用了不同型號的發動機,其中一台是國產「太行」發動機,另一台是俄制AL-31F發動機,這似乎也意味著曝光的這架殲15電子戰機還承擔著測試發動機的任務。出於動力供應方面的考慮,未來殲15電子戰機很可能會全面採用國產「太行」發動機。


殲15電子戰機的前起落架與現役的殲15戰鬥機相同,說明其是未來在航母上仍然是採用滑躍起飛,這也意味著其是為登上遼寧艦和國產首艘航母研製的。美國海軍一艘航母通常搭載4架EA-18G,遼寧艦和國產首艘航母未來可能也都會搭載4架。雖然這樣會減少殲15艦載戰鬥機的數量,但是殲15電子戰機能奪取和掌握制電磁權,既可以實施防區外干擾,也可以執行隨隊干擾任務;既可以對目標實施全頻監視,也可以對時間敏感目標進行攻擊。有了殲15電子戰機對殲15的攻擊作戰提供電子支援,就能大幅降低殲15受敵威脅程度,顯著降低戰損率,提高殲15的突防概率。所以即使減少殲15的數量,也非常要必要在航母上保持足夠數量的殲15電子戰機。


作者簡介:


石宏,亞太智庫研究員,資深軍事媒體編輯、撰稿人,深圳衛視特約軍事評論員,南方防務智庫顧問,曾在國內多家軍事雜誌發表過大量軍事裝備和防務類文章,著有《日本軍情》一書。


「亞太軍情觀察」作者均為資深軍事記者和評論員,專欄緊扣全球軍事熱點和動態,為讀者解析大國國防政策、地緣軍事動向、國際軍事技術、新型武器裝備以及軍事戰略思想等。


(來源:亞太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亞太日報 的精彩文章:

回到1965:43年後,美國航母重返越南
凱特王妃再產子!查爾斯又迎一位「王位競爭者」!

TAG:亞太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