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為我媽選擇放棄了臨終治療,所有人都罵我不孝

我為我媽選擇放棄了臨終治療,所有人都罵我不孝

這是一個來自讀者真實的故事。

A的母親得了癌症,檢查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是晚期不治了。醫生說,哪怕用最先進的技術最好的葯,可能也活不了半年了,醫學的手段只能延緩死亡的過程,沒有治癒的可能性。

而如果放棄治療的話,可能就只有3個月時間了,這還是在理想狀態下。

A的母親堅決要求不治了,聽天由命,活了大半輩子也活夠了。其實A知道,母親是想為自己省錢,害怕連累自己。

思慮再三之後,A做了一個痛苦的決定,她決定為媽媽放棄治療。她想的不是省錢,而是想讓媽媽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能少受點罪。

她不想看著自己的母親,生命的最後時間,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滿各種管子,每天都在抽血、化驗、吃藥,最後冷冰冰地死去。

和母親認真地溝通了這一想法後,母親也表示贊同。

可是所有人都不理解,他們都覺得A這樣做簡直是太不孝了!

1.

我們是一個「百善孝為先」的國家,誰都不願意看著親人的離去。

所以,當面對親人臨終的時候,大多數人的做法都是,寧願花再多的錢,也要儘可能的治療,為了能延長親人的生命。

他們覺得,這就是對親人的愛。

可是,他們卻從來不會考慮,當死亡已成定數的時候,醫學治療只會越來越無奈,而病人所受的折磨也會越來越多,密密麻麻的針眼和插管,讓人不忍直視。

試想,如果病人有權利選擇的話,他們會願意這樣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嗎?

他們會不會,更希望能體面一點地走完最後這段路呢?

讓一個人以一種極端痛苦的方式,再「苟延殘喘」般地多活幾天?

這樣,真的是對病人好嗎?

不,這其實是一種對病人的過度治療。他們只是在「被活著」。

2015年,經濟學人智庫發布了「全球死亡質量指數」,中國僅僅排名第71位,僅好於一些非洲貧困國家。

我在網上看到:絕大多數美國醫生在知道病人的生命已經無可挽回後,選擇的不是用最先進的手術來延長生命,而是將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後的時光上。

而,如何讓病人「死亡質量」更高,這一點太多人不會了。

2.

面對去日無多的病人,怎樣的臨終關懷才是正確合理的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

尼采說:「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親友的死亡,我們當然會悲傷。但悲傷不意味著沉溺其中,拒絕接受死亡。

其次,我們需要真正地去了解將死的病人最需要的是什麼?關於臨終關懷,我們最應該做得是什麼?

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

第一,人在臨死前最害怕什麼?

是孤獨,他們會害怕一個人,害怕被世界拋棄,害怕一個人孤零零地死去。

這個時候,你需要做得,是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和陪伴。

讓他們感覺到溫暖,讓他們感覺到安心,消除他們的害怕和恐懼。這比生理上的過度治療重要多了。

第二點,一個人在臨死前,勢必會有很多想做而未做的事。

我們能做的是,儘可能地去幫助他們實現這些未完成的心愿,讓他們能夠了無遺憾地離開。

他們難免會有一些牽掛的和難以割捨的東西,你需要幫助他們。

陪他們去完成吧,不然,以後也會成為你心裡永遠的遺憾的。

不要讓我們彼此都留有遺憾。

3.

浙江大學醫學院博士陳作兵,在明確得知自己的父親生命已經所剩無幾的時候,決定陪父親好好地安享這最後的時光。

他停掉了工作,帶著父親回到他出生長大的故鄉,去走一走那熟悉的土地,去呼吸一下鄉間清新的空氣,去和那些還在種地的鄉親們有聊有笑.....

雖然停掉了醫學的治療,但是父親的狀態似乎還有那麼一點點的好轉。

他們最後一起過了一個幸福的年,儘可能地在一起多吃一頓團圓飯,拍了一張又一張開心地笑的全家福。

後來,他的父親寧靜而安詳地離去了,是帶著笑的。

我們常常討論如何活得更有尊嚴的問題,但其實,死也是一件需要尊嚴的事。

索甲仁波切說過:「沒有哪一種布施,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亡。」

死亡面前,我們也同樣需要尊嚴和體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點書吧 的精彩文章:

岳雲鵬怒噴:比出門不帶腦子更可怕的,是出門不帶教養
學著和顏悅色吧,你生氣的樣子真的很難看

TAG:讀點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