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尋桐梓古鹽道之響馬河公路奇觀

探尋桐梓古鹽道之響馬河公路奇觀

GIF

清同治年間,為綦江為鄰的貴州松坎己通航運。清光緒年間,四川總督丁寶禎再次清理松坎一帶古鹽河道,並延伸至新站。在古鹽道松坎河流經重慶綦江有一條約八公里長的河道,重慶人稱為「響馬河″,即兩河口至石門坎河段。

「響馬″在古代指攔路搶劫的強盜,又稱「響馬子」,指盜賊,馬賊等作惡多端,因強劫時放響箭得名。響箭一響,馬匪就會殺出,搶劫貨物。

據了解,「響馬″一詞原出於山東,自東漢以後,山東的土匪在馬脖子上掛滿鈴鐺,馬跑起來,鈴鐺很響,故稱土匪為「響馬」,山東歷史上多次農民大起義,也有人把「響馬″作為英雄好漢的代名詞。歷史上四川人造反精神強,有「天下響馬數四川」之說。

「響馬河″就是因為這段河道邊的古道上經常有「響馬″出沒而得名。民初以前,渝南黔北人來貨往,河道一邊為重慶,一邊屬貴州。河道之上重慶一側,有一交通要道,即今松石公路(松坎至石門坎),也稱木石公路(木瓜至石門坎)。穿行於崇山峻岭之中,位於川鹽入黔航運河道之上。

這條路以前叫「小火車″路,其中一段藏於洞穴之中。

1950年,黨中央決定修建川黔鐵路。1955年,決定鐵路從桐梓經過。1965年夏秋之交,川黔鐵路全線貫通。

當時為修建這條運輸通道,保證工程建設,工程建設者們在兩省交界地修建了這條「小火車」路,用於運輸材料。

近年來,黔渝兩地為發展旅遊,促進經濟發展,在原「小火車」路的基礎上,共同投資,將其改造成公路後,作為連接黔北渝南邊境的又一條通道,同時這條公路與鐵路、河道以及兩岸青山峽谷構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張宗榮)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桐梓縣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桐梓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呢……

TAG:桐梓縣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