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似玉材質:琉璃

古代似玉材質:琉璃

玻璃璧、環、璜主要作為佩飾使用,這與當時社會崇尚玉器、盛行佩玉有關,是「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真實寫照。玻璃劍首、劍璏作為劍上的附屬物,當是作為實用器在使用,也與戰國時期佩劍之風盛行不無關係。

館藏這種仿玉風格的玻璃器,從外形看極似玉,經有關部門檢測,發現玻璃中含有大量的鉛(PbO)和鋇(BaO)。而鋇元素(BaO)正是使玻璃器外觀像玉的原因。湖南地區不產玉,而從全國範圍來看,這種仿玉玻璃器主要集中在湖南地區,說明它在湖南這片區域是作為玉器的替代品而流行的,亦由此可推測,湖南應是戰國時期玻璃器的生產基地之一。

谷紋玻璃璧

戰國,直徑8.1厘米,厚0.25厘米

1955年長沙市絲茅衝出土

乳白色,上有赭黃色沁痕,飾有凸起的穀粒紋6圈,橫有序,縱有列。正面排列谷紋,谷紋觸之有毛糙感,背面可見谷紋及網狀模痕。玻璃璧是玉璧的仿製品。館藏玻璃璧數量較多,均為圓形扁平體,中部有一圓孔,顏色有淺綠、乳白、米黃、深綠多種,分別象徵青白玉、白玉、黃玉、碧玉,其中以淺綠色者最多,深綠色者最少。紋飾只有谷紋和雲紋兩種,有的在璧內外緣加一道弦紋。絕大多數璧飾谷紋,有紋飾的一面光滑有光澤,另一面粗澀無光。大多出土於墓主頭端中部,或是表示墓主身份,或是作為喪葬用。

谷紋玻璃璧

戰國,直徑8.8厘米,厚0.25—0.3厘米

1964年長沙市模具廠出土

乳白色,邊緣可見磕碰痕。璧正面布滿緻密谷紋6圈,谷紋排列有序,縱橫成行,觸之有毛糙感。背面粗糙,可見網狀模痕。內外緣均用細弦紋裝飾。戰國玻璃璧以飾谷紋的最多,谷紋有多少和粗細之分,最少的4圈,最多的8圈。谷紋是穀物發芽的樣子,象徵著萬物蘇醒、生機勃勃的豐收景象和人們對春天的期盼。古人以飾谷紋的玉器為祥玉,《國語?楚語》有「玉足以庇蔭嘉穀,使無水旱之災」的記載。

谷紋玻璃璧

戰國,直徑11.3厘米,厚0.3厘米

1975年長沙楊家山出土

乳白色,上有深黃色沁痕。正面谷紋5圈排列疏朗,有光澤,內外以弦紋鑲邊,背有明顯網狀模痕。保存完整,器形、紋飾均仿戰國玉璧。玉璧是古代一種重要禮器,《周禮》有「子執谷璧,男執蒲璧」,「以蒼璧禮天」,「疏璧琮以斂屍」的記載。在各種儀禮活動中,玉璧是必不可少的,如各種祭祀、聘禮、婚禮、朝會,饋贈禮品,喪葬用玉,都要用玉璧。湖南戰國時期重要的楚墓皆用玉璧隨葬,中小型墓則普遍使用玻璃璧隨葬,說明玻璃璧的價值低於玉璧。由於當時佩玉已成風氣,湖南地區並不產玉,故多以玻璃製品替代。玻璃璧為玉璧的仿製品無疑。

谷紋玻璃璧

戰國,直徑11.6厘米,厚0.3厘米

1960年長沙楊家山出土

淺綠色,內外緣有凸弦紋。正面光滑,飾有7圈谷紋,排列規則,觸之有刺手感。背面較粗,能看出網狀模痕。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戰國玻璃器的主要成分是鉛鋇,而湖南地區生產鉛鋇玻璃的原材料十分豐富,《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長沙出連、錫」。這裡所謂的「連」就是鉛。《湖南省志?地理志》記載,臨湘、郴縣、桂陽等20個縣都有豐富的鉛鋅礦。衡南、衡陽、綏寧、隆回、湘潭、新化等縣都有重晶石(BaSO4),這是高鉛鋇玻璃必不可少的另一種主要原料。株洲、湘潭、常寧、臨澧等地均有含鐵量低、儲量大的二氧化硅,這也是玻璃最主要的原料。所以,古代湖南地區製造人工玉的高鉛鋇玻璃工業,就應運而生了。

谷紋玻璃璜

戰國,長15.5厘米,厚0.25厘米,徵集

目前還沒有發現有出土的玻璃璜,但湖南省博物館館藏中有一件徵集而來的戰國時期的玻璃璜,該器作半璧形,乳白色,有光澤,內外邊緣各有一周弦紋,正反兩面飾以旋渦雲紋。

玉璜是禮器,漢制稱「半璧曰璜」。但考古發掘的玉璜,禮器的功用不明顯,多是作為裝飾品使用的。此處的玻璃璜兩端及上部均有穿孔可繫繩,其用途應是在組玉佩中起玉珩的作用,而並不像漢儒所言「禮北方」的用器。

柿蒂紋谷紋玻璃劍首

戰國 直徑厘米,厚0.5厘米

1953年湖南長沙南門外東塘出土

米黃色。背有磕碰痕。該器形呈圓餅狀,背有短小柱,長有0.4、直徑0.9厘米,可接劍柄。器表光亮,中心有穀粒紋一個,二道陽線弦紋圍繞,弦紋外有四單線勾勒的柿蒂紋,在一周較粗弦紋外是三圈穀粒紋,排列不很規則。谷紋外還有一周細弦紋。出土於小型土坑墓,劍身已腐蝕。該器保存基本完整,器型、紋飾模仿戰國玉劍首。

玉劍首是玉劍飾之一。劍飾是指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飾物,飾玉的劍稱為玉具劍,在西漢時始有專名。《漢書?匈奴傳下》:「賜以……玉具劍。」 一柄完整的玉具劍由劍首、劍格、劍璏、劍珌4個玉飾物組成。以玉飾劍,在西周已有發現,劍鞘飾玉,則從東周開始。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戰爭頻繁,在所佩之劍上飾玉非常流行,並成為身份地位的標誌。

玻璃劍飾是玉劍飾的仿製品,目前考古發現的多見兩種:劍首、劍璏,而且主要出土於湖南特別是長沙地區的楚墓中。

柿蒂紋谷紋玻璃劍首

戰國 直徑4.5厘米,厚0.4厘米

1955年湖南長沙下大壠出土

青白色,稍有磕碰痕。該器作圓餅狀,正面平滑光亮,中心飾谷紋一粒,外有二道陽線弦狀紋圍繞,其外飾柿蒂紋四個,外區三排穀粒紋,排列很不規整,觸之有毛糙感。背面中央凹凸不平。

劍首是劍之柄端所嵌飾物。館藏玻璃劍首大部分為淺綠色,圓餅狀,中心稍凹下,下有一小柱狀物,以便與劍相接。首面紋飾多為谷紋、柿蒂紋、蟠螭紋,劍首直徑一般為4.2—4.7厘米,厚為0.4-0.5厘米。玻璃劍首約出現於戰國中期,盛行於戰國晚期,延續到西漢初期。以飾谷紋的較早,稍晚的加上了柿蒂紋,更晚的則出現了蟠螭紋。

蟠螭紋玻璃劍首

戰國,直徑4.7厘米,厚0.4厘米

1956年湖南長沙黑石渡出土

白色泛青,器邊有磕痕,稍缺。該器形如圓餅,背有小柱延伸,可嵌劍柄。器表中心部位有一谷狀紋,外圍二弦狀圓圈,四單線勾勒的葉狀紋由弦紋引出略呈「十」字狀,之外又有二道弦紋,外側鑄兩條蜷曲的蟠螭紋,表面較光潔平滑。這種蟠螭紋玻璃劍首少見,出土時墓中僅見劍首,未見金屬和其他劍飾,說明隨葬之劍當系木質明器。

蟠螭紋是古代器物常見的圖案之一,表現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螭,基本特徵是張口、卷尾、蟠曲。盛行於戰國兩漢時期的玉器上。戰國蟠螭紋,圓眼大鼻,雙線細眉,貓耳,頸粗大且彎曲,腿部線條變彎曲,腳爪常上翹。身上多為陰線勾勒,尾部呈膠絲狀陰刻線。

谷紋玻璃劍璏

戰國 長6.2厘米,寬1.8厘米,高1.3厘米

1954年長沙楓樹山出土

乳白色,光澤強。有裂縫,邊緣多處有磕碰痕。該器為長條形,器表飾有三排谷紋,排列整齊,觸之有毛糙感。劍璏一端尚有單線勾勒的雲紋狀獸形圖案。兩端略向下彎曲,一端下有長方形穿孔,用於穿革帶。與此劍璏同時出土還有玉劍首、玉劍珌,但未見劍,可知原來隨葬的劍應為木質明器,已腐蝕無存。玉劍首、玉劍珌、玻璃劍璏都是此劍的裝飾物,為實用器。此器保存基本完整,器形、紋飾均仿戰國玉劍璏。

玉劍璏是鑲嵌於劍鞘上,形制均為長條形,兩端微卷,下有長方形穿孔,用以穿革帶。館藏玻璃劍璏顏色有淺綠、米黃、乳白色等,紋飾有谷紋、蟠螭紋、獸面紋。玻璃劍璏出現的時間大體與劍首相同,總的看來,流行於戰國中、晚期,飾谷紋的稍早,飾蟠螭紋和獸面紋的較晚。

蟠螭紋玻璃劍璏

戰國,長10.3厘米,寬1.95厘米,厚1.3厘米1960年湖南長沙楊家山鐵路工地出土

白中偏黃,有沁色。器呈長方形,正面鑄一身軀修長、彎曲如波浪的蟠螭。兩端稍向下卷,下面靠一端處有長方形穿革帶之孔。此器保存基本完整,蟠螭尾部一側有開片。

從鑄造工藝看,湖南這些仿玉玻璃器是採用青銅器製造工藝的泥范鑄造技術鑄造成型的。中國早在商代就有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其泥范鑄造技術到戰國時期應用更加廣泛。戰國時期的玻璃璧、玻璃環、玻璃劍飾等造型、紋飾,都是用這種技術用模壓法一次鑄造出來的,不再進行任何加工。湖南戰國墓出土的玻璃器上的紋飾,如浮雕的蟠螭紋、谷紋等的邊沿光滑圓緩,看不出任何雕琢痕迹,應該是模壓後不再加工的。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盤點11件撿來的「鎮國之寶」!
盤點那些最容易在市場上買到的染色珠寶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