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GIF

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儘管有遺傳問題,儘管有環境問題,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樣。

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而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尤其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你終於明白撫育道理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孩子在依戀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發現,自己的孩子對自己一脖子的仇視,為此他們感到恐懼,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沒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長大。

很多父母告訴我說,孩子出生後,奶奶願意幫助我們帶,就把孩子交給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再把他接管回來。

然後,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後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

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後又會迅速爬上去、爬到緊緊抱住那隻毛絨絨的母猩猩。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孩子言語發育需要愛的嘮叨,言語表達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關係上、在社會活動中都表現得較為消極,甚至出現口訥,語遲、自卑等。這種人在需要與人交流或溝通時往往具有障礙。

相反,當我們發現孩子到了4、5歲見陌生人時,不愛張嘴,不愛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歲前缺乏這種「嘮叨背景」。

如果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時間內很自然地與人說話、愛說、善說的人,這種人往往沒有社會交往(即與人交流)的困難或障礙。

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

當父母發現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修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橙媽媽 的精彩文章:

孩子這個年紀,用這個方法來教育,效果超好!

TAG:青橙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