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刀劍上的血槽真是用來放血的嗎?為何漢劍和唐刀上都沒有?

刀劍上的血槽真是用來放血的嗎?為何漢劍和唐刀上都沒有?

編者按:以前網上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刀劍上的長條凹槽叫做血槽,作用在於方便放血,原因是表面平滑的刀刺入身體後,拔刀時會由於血液的黏度和張力在刀的接觸面產生負壓,使刀不易拔出來。開了血槽可以讓外部空氣進入減少負壓的產生,讓刀能夠更快地拔出來,從而減少被對面反殺一命換一命的狗血下場。那麼真的如此嗎?咱們可以從中國歷代實戰兵器上血槽的打造情況來仔細辨析一下。

現在出土的漢朝之前的青銅兵器中,有不少可以發現類似血槽的構造。但其實這是在劍身的中央起脊,以起到強化劍身整體構造的作用,與後世刀劍和歐洲劍身上很明顯的血槽結構完全不同。

商代短劍

戰國青銅劍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五指劍,上面有寬闊的血槽構造,與前面兩把刀劍的脊是完全不一樣的

秦朝時,長劍正式登上歷史舞台,漢朝時候長劍和環首刀逐步取代短劍成為主要的格鬥短兵。從現在出土的秦劍、漢劍和漢代環首刀實物來看,沒有發現開血槽的情況。現在有些人復原的環首刀和漢劍上會開血槽,其實是臆想和為了研磨省事。

兵馬俑坑出土秦劍,沒有血槽

出土的漢劍,沒有血槽

出土的漢代環首刀,也沒有血槽

唐代出土刀劍與日本流傳下來的唐樣大刀,刀身上也沒有血槽。

日本出土的唐樣大刀,沒有血槽

宋代出土的刀劍也不多,不過血槽已經出現了,只是比較少見。

出土的宋代厚背手刀,沒有血槽

出土的宋代朴刀,沒有血槽

宋代錯銀手刀,刀背處有一條很淺的血槽

中國古代刀劍上的血槽要到明清時期才大量出現,而且風格花樣繁多。明代較為流行的短兵刀有雁翎刀、雁翅刀和各種手刀,幾乎都能看到血槽。

明代雁翎刀,刀身會開血槽

明代雁翅刀,幾乎都會在刀背處開血槽

明代龍吞手刀,刀背處有血槽

到了清代,血槽更為常見,而且每把刀身上開的血槽數量也普遍比明代要多,一把刀開兩三條血槽也是常見。

清代腰刀

清代雁翅刀

清代牛尾刀

清代雙手朴刀

太平軍將領羅大綱的朴刀,刀背處有血槽

到這裡,不知道細心的讀者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血槽最早要到宋代才在中國古代的實戰兵器上出現,而且是在用來的劈砍的手刀上出現的。到了明清血槽大量出現,不僅在雁翎刀和清代腰刀這些適合刺擊敵人的刀劍上有血槽,連雁翅刀、手刀、牛尾刀和朴刀這些主要用來劈砍的兵器上也大量出現了血槽。上面那把清代的雁翅刀,刀尖處幾乎就是圓的,背部還做了雕刻,要拿來刺殺敵人實在有點勉強,卻也通身開了血槽。更別說上面那幾把完全沒有穿刺能力的明代龍吞手刀和清代朴刀了。

現代刀具上的血槽

如果說血槽是用來放血的,那麼只需要在穿刺型刀劍的身上開血槽就可以,為什麼劈砍型的刀身上也要開血槽呢?尤其是許多手刀、朴刀的刀背處開了血槽,而那個位置幾乎不會跟敵人肉體有什麼接觸。因此答案只有一個:血槽根本就不是用來放血的。

其實所謂的「血槽」這個叫法是現代人造出來的辭彙,古代將這種刀身上的凹槽叫做「樋」,英語中叫fuller。刀劍上開樋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常見的,如歐洲的長劍以及上面提到的五指劍等。有些日本刀劍的刀背處也會開樋,有些不開,如果不開血槽就不好拔刀的話,那武士刀應該把把開樋才對,畢竟這又不是什麼高技術含量的活。

歐洲長劍上的fuller

日本武士刀身上的樋

另外,實際上沒有證據顯示刀劍刺入人體後會出現真空狀態。許多獵人及屠夫也表示,不論使用有或無血槽的刀子,在拔出動物身體時,其難易程度並無差別。且社會新聞顯示,那些手持細薄且無血槽設計水果刀的殺人犯,並不會在刺入被害者一刀後便因刀子被吸住,而無法繼續殺害被害人。實際情況是,刀劍刺入肉體後,肌肉組織會產生痙攣而強烈抖動,這時候血自然就流出來了,即使用力控制肉體也無法將刀劍夾緊。從多種證據看來,不管有沒有血槽,只要刺得進,就拔得出來。

沒開樋的武士刀也很常見

倒是橡膠和有色液體製成的模擬假人有可能出現這種所謂的「真空狀態」。橡膠表面摩擦力很強,而且也不會像肌肉一樣抖動,因此刀劍刺入橡膠假人時確實容易受到擠壓不好拔,但這種假人跟生物是不一樣的。

既然不是用來放血,那麼刀劍身上為什麼要有這種樋呢?開樋主要有以下幾種作用:

一、增加刀子強度。在刀劍身上開樋可以使刀劍不只擁有一個刀脊,從橫切面來看,刀劍會形成有如鐵軌般的工字形結構,此一構造對刀劍而言是重要的強化結構。

強化刀劍結構

二、節省材料,減輕刀劍重量。在早期使用錘打制刀時代,於刀面打上樋可減少制刀所須之材料,因當打上血槽時刀面便會變寬,與沒血槽的形式相比節省更多的材料,且減輕重量。一把經適當熱處理且有血槽之長刀劍,比沒有血槽者輕上20 - 35 %。像上面提到那種五指劍,如果不開通重量會很沉,一般人難以使用。當然還有另一種開樋的方法,就是刀劍打制完成之後用鑿子鑿出來,使用哪種方法取決於製造者和使用者對於刀劍的定位。

打制樋的示意圖

三、減少磨損、保持刀鋒鋒利。如果是成對的刀與鞘,鞘的內壁會有一或多條凸起,與樋的凹槽相合,這樣可以將刀身懸固起來,避免拔刀收刀時,刀鋒摩擦刀鞘內壁而導致刀刃損壞。

四、調整刀劍的重心和平衡。古代用捶打的方式製造刀劍,有可能出現局部的不平衡,這時候就需要開樋並且控制不同部位樋的深淺來調整。另外開了樋之後再做劈刀的動作,就會產生明顯的聲音,通過聽聲音也可以判斷這把刀劍的製作是否精良。

老外模擬的場景,中間的鐵片模擬燒紅的鐵

另外說一句,實際上刀劍放血的最好也最實用方法是刀劍刺入敵人身體後,用力擰轉,更大程度地破壞傷口,這樣血會真的止不住地往外流,刀也可以輕鬆拔出來。殺牛就是用這種很殘忍的方法,將刀插入牛的心臟部位,之後反覆擰轉,牛的塊頭再大也撐不住。所以殺人的方法就是這麼血腥暴力,不是神劇里那些簡單特效能表現的,所以老鐵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寧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格洛米,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這是一種名為「桑格」的巨大南印矛頭,總長47.5厘米,重約1.3千克,它有大而寬厚的矛刃,而且輕微彎曲,這樣設計大概是為了使武器更加通用,並更有利於做刺削行為,其兩邊共有四個窄而深的凹槽,刃面顯示出了鍛造形成的摺疊結構,想要和矛桿連接的話需要動用幾個鉚釘。

矛頭上的圖案像是抽象的鳥,鳥頭位於刃面兩側,而它們的鳥尾連接形成向前伸出的掌狀圖案。這是從Tanjore軍械庫發現的各種武器上的典型圖案。另外其底部裝飾有鑿雕刻的圖案,往上有三層珠邊,軸和喉舌之間的邊緣裝飾著幾何和花卉圖案。

威爾士親王於1875-76年訪問印度時,曾受贈許多這種矛頭,它們現在被保存在桑德林漢姆宮。就根據公開展示的幾件來看,分別有專家給予鑒定表明,這些矛頭少量產於16世紀中下葉,而多數產於17世紀,而且還有一些甚至以印度馬德拉斯神廟建築為靈感,其反映了印度冷兵器藝術的縮影。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顧之,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從武器界的備胎進化為男主需要幾步?17世紀是男人都用的側劍鑒賞
超大口徑火炮為何被小炮筒按著打?揭秘橫掃歐洲的奧斯曼帝國沒落之謎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