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國聯軍侵華,滿清皇室傾情演繹什麼是「不作就不會死」

八國聯軍侵華,滿清皇室傾情演繹什麼是「不作就不會死」

提起晚清,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腐朽落後、喪權辱國,飽受列強欺凌。沒錯,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滿清政府對外的一系列戰爭,最後結局貌似都是簽約賠款。其中,對中國影響最深遠、最知名的,莫過於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廷戰敗,簽訂《辛丑條約》。(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匈八個國家的對華戰爭。)

八國聯軍這個稱謂,在民間的知曉率貌似是挺高的。記得幾年前東莞掃.黃,曝光當地的夜場里也搞了個八國聯軍的套餐,說是八個不同國家的失.足.婦.女一起服務,費用超過2W,這新聞我當時看的是一愣一愣的,感慨自己真是見識淺薄,居然還有這種操作。

為什麼說影響最深遠呢?按照官方的話講,《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賠款4.5億兩白銀(當時全國4.5億人,人均一兩,以示侮辱);

劃「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各國可派兵駐守,且中國人不許居住;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列強於北京—山海關沿線駐軍;

…………

標誌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本期話題由頭

1901年5月3日

列強向清政府索取賠款4.5億兩白銀

八國聯軍為什麼要侵華?按照教科書的原話,是因為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對嗎?很對,這是大背景,大清是塊肥肉,是個人都想來咬一口。但是大家有沒有納悶過,這八個國家咋步調那麼統一?像事先商量好一樣。

就拿前段時期美英法空襲敘利亞來說,俄羅斯為了自身利益,跳出來嚷嚷著反對(雖然知道自己沒實力叫板,但姿態必須做足,罵罵還是要有的);再早些年的美國攻打伊拉克,美國主要也就拉上了英國小弟,法德等同為北約的盟國,也是持反對態度。

難不成當時清廷就那麼不受待見,沒一個國家替他說話?!而且,當時的八個國家裡面,有些國家還是死對頭。(19世紀末,歐洲的三國同盟(德意奧)和三國協約(英法俄)已經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矛盾尖銳,之後雙方還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前歐洲的兩大軍事集團

這些國家之間的關係,其實比跟清廷的關係還差,但為什麼在對清的態度上那麼一致呢,難道當時的清廷真就那麼欠扁?下面,給大家捋一捋八國吊打滿清的前後經過。

1

時間回到1898年,在這一年,清王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戊戌變法。這場維新變法嚴重觸及了以慈禧太后為守的守舊派利益,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就推行不下去了。

維新派康有為等人最後決定兵行險招,密謀「圍園殺後」。(事實已經證明了這是一步大大的臭棋,直接導致「戊戌六君子」被殺,光緒帝被囚。)

當時慈禧得到密報,直入光緒寢宮,對光緒怒斥道:「我撫養汝二十餘年,乃聽小人之言謀我乎?」

光緒害怕得一言不發,就那麼跪在慈禧前面,過了一會兒,結結巴巴地冒出一句:「我無此意。」

慈禧朝他吐了口痰,再罵:「痴兒!今日無我,明日安有汝乎?」當即就派人將光緒囚禁了起來。

就這樣,光緒失去了人生自由,一直到囚禁至死。

其實慈禧最初,對光緒還是很不錯的,雖然光緒不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但也是她一手帶大,慈禧也是真心把光緒當兒子對待。

有記載說,光緒年幼膽小,遇到打雷就會啼哭不止,慈禧會親自抱著小光緒,又安慰又哄騙,就這樣過一整夜。另一方面,對於培養小光緒,慈禧也是上心的。從光緒十歲開始,慈禧批閱奏章時就讓他坐在一旁,給他講解,有時甚至讓他試著批閱。

但親情歸親情,「圍園殺後」這件事情,深深傷害了慈禧和光緒這對母子的感情,讓慈禧心碎了——我這麼含辛茹苦把你養大,培養你,你居然這樣對我?

慈禧倒吸一口涼氣,沒想到撫養了二十多年的兒子,竟然是自己身邊最大的威脅。基於這種認識,慈禧開始認真考慮一個問題:是不是該換個皇.帝?

換皇.帝就換皇.帝唄,跟八國聯軍侵華啥關係,下面慢慢告訴你。

2

就在光緒被囚禁的幾天後,清廷正式下詔,說皇.上身體很不好,清廷還逐日公布光緒脈案,渲染病情。皇.帝的健康問題,應該是屬於國家機密,很多朝代皇.帝駕崩,為了政.局穩定,有時都會秘不發喪。

拿皇.帝健康做文章,明眼人不用看都知道是啥情況:光緒身體不好,還怎麼當皇.帝?還有萬一哪天有個三長兩短,那是他有病,不是中毒哈。

就這樣,慈禧開始實施她的換帝計劃,

慈禧在滿清皇室里挑來挑去,挑中了15歲的溥儁(jùn,同「俊」)。

愛新覺羅·溥儁,差一點就是皇.帝

這個溥儁是誰呢?是端郡王載漪的次子;那端郡王載漪又是誰呢?是光緒的堂兄弟,按這樣算,這個溥儁可以算是光緒的侄子。

換一個皇.帝,說得輕巧,這可是國家大事,哪有那麼順利。

首先站出來反對的,是一批大臣。

態度最堅決的,是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劉坤一就明確表態不能廢黜光緒,還通電留言:「君臣之義已定,中外之口難防。」

而其他的大臣如張之洞、李鴻章等,在慈禧徵詢意見時,全都裝聾作啞,顧左右而言他。慈禧是何等精明之人,這些大臣的意思,怎麼可能不了解。

如果是大臣反對,那還好辦,但是另外一批人反對,就讓慈禧非常惱火了,但又不得不認真考慮——各國列強的態度。

在清廷公布光緒龍體欠安的消息後,各國列強就對光緒的身體狀態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關心,法國公使提出要派法國醫生入宮為光緒看病,並且得出「身體健康」的結論;日本公使提出要親自面見光緒,目的是要確保光緒的人身安全;英國公使對李鴻章直說:「鄰國固無干與之權,然遇有交涉,我英認定光緒二字,他非所知」,表示大英帝國只認光緒,其他人不認。

列強無非就一個意思:你慈禧老太后憑什麼把光緒給廢了?我不同意!在列強眼裡,光緒畢竟是個相對開明的皇.帝,他們願意與他打交道;更重要的還是利益考慮,萬一換個排外守舊的皇.帝,難保把清廷的政策帶回鴉片戰爭前的頑固保守局面,這是列強不希望的。

當時慈禧心裡肯定是一肚子不爽:這是我家事,我想把兒子廢了,你們這些外人管得著嗎?但不爽歸不爽,慈禧對各國列強的態度還是有所顧慮,倘若強行廢立皇.帝,引起外國干涉,那就麻煩了。

就這樣,廢立計劃暫時緩了下來,慈禧想到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先把溥儁立為「大阿哥」,等有機會再把他立為皇.帝。等於把直接廢立皇.帝這一步路拆成兩步走:先把溥儁立為「皇.儲」,再擇機上位。這樣列強總不好干涉吧,光緒沒有子嗣,總得找個繼承人,這合情合法。

既然要冊立「大阿哥」,未來大清國的儲君,怎麼說也是大事啊。於是清廷邀請各國公使參加冊封典禮,參加典禮只是一個名義,各國公使只要來了,其實就是個表態,表態承認溥儁將來是大清的皇.帝。

問題在冊封典禮上,各國公使無一到場祝賀,這等於放出一個消息:這個所謂的未來皇.帝,我們不承認。這讓慈禧更難堪了:我已經讓步了,你們這些洋鬼子也太咄咄逼人,不給面子了。

其實慈禧一開始就已經對各國非常有意見,戊戌政變後,很多維新派成員跑到各國避難,慈禧認為列強不幫她抓捕亂黨,還給這些亂黨提供庇護;現在因為換皇.帝的事情,還直接跟她懟上了,可以想像,當時的慈禧心裡是有多大的火氣。

3

如果說慈禧是惱火,那現在有一個人比慈禧還惱火,不但惱火,還著急。

這人就,就是前面提到的溥儁的生父——端郡王載漪。

端郡王載漪

為啥?因為溥儁登基當了皇.帝,那他自己就可以順理成章做攝政王。雖然現在自己的兒子被立為儲君「大阿哥」,但煮熟的鴨子也難保會飛走啊,載漪心裡那個急啊。

為了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載漪嘗試一切可能的手段,以圖儘快把兒子扶上寶座。

他心裡非常明白,外國勢力的施壓,是阻礙兒子上位的根本原因,載漪對這些洋大人,自然是非常痛恨,要是能把這些外國佬趕出去,自己兒子不就可以上位了。所以,載漪覺得一定要教訓一下這些洋鬼子。

載漪胸中的這股怒火,很快找到了一個宣洩口——義和團。

這個義和團,簡單介紹一下,相信大家也都聽過。在19世紀末興起于山東,是一個迷信和封建色彩很濃厚的民間組織,以傳習拳術來發展教徒,聲稱練拳後可以「刀槍不入」。這個組織成分非常複雜:既有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小商販等下層百姓,也有部分官軍、富紳,後期壯大時也混雜進了不少流氓無賴。

義和團

義和團痛恨一切近代文明,大肆破壞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建設的電線、學校、鐵路等基礎設施,把傳教士稱為「毛子」,教民稱為「二毛子」,「通洋學」「諳洋語」者依次被稱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連戴眼鏡、打洋傘、穿洋襪等「用洋貨」者,都在格殺勿論之列。(據不完全統計,整個義和團暴亂期間,各省遇難的主教、教士、修女不過二百餘人,但遇難的教民,超過2萬人,這些教民,都是中國人,現在有人稱義和團是愛國組織,但實際看,稱它們為邪.教組織也不為過。)

一開始,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也比較曖昧,一會因為它可能威脅統治而鎮壓,一會又因為它反對洋人而招撫。1899年,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袁世凱對義和團向來無好感,尤其不信義和團宣稱的「刀槍不入」。

袁世凱上任後,在府衙里擺了一桌酒席,宴請了幾位義和團的「大師兄」,酒過三巡,袁問到,你們是否真的刀槍不入?大師兄說那還有假,聽完,袁立馬拔出槍,對著這些大師兄的肚子就是一槍,槍槍斃命,自此,袁世凱在山東對義和團進行鎮壓。

義和團在山東混不下去了,很快就轉向了直隸(今河北),迅速地蔓延到了京畿。

義和團在進入京畿時,慈禧對義和團態度也是嚴加防範,但有一個人,發現可以把義和團好好利用一番,這個人,相信大家已經猜到是誰,沒錯,就是端郡王載漪。

載漪覺得,義和團的口號「扶清滅洋」簡直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很對胃口。他希望藉助義和團的力量,趕跑洋人,進而將兒子扶上皇.帝的寶座。

於是,載漪向慈禧介紹義和團,並時常向她吹耳邊風,對她進行洗腦,搞得跟傳銷一樣,誇得這些義和團的「天兵天將」真是刀槍不入,抵禦槍炮的法術很靈驗,可以收為己用,用來對付洋人。

載漪還在自己的端王府設立神壇,朝夕必拜,他還命令自己統轄的衛隊要集體操練義和拳術。在載漪的牽引下,義和團進入紫禁城,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開始轉變,慈禧甚至還參與拜受靈符活動。

有了清廷最高統治者的撐腰,義和團的排外情緒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大量義和團眾湧進北京,圍攻教堂、使館,誅殺洋人、教徒。大清上下陷入了最瘋狂、最盲目排外的時刻。(慈禧對列強本就心中有氣,已經放任默許義和團的行為,甚至一些清軍都開始參與了。)

義和團燒教堂 殺教民,在他們的邏輯里,信了教的中國人都該殺

4

1900年5月,鑒於義和團開始頻頻殺害外國傳教士,清政府又不鎮壓,列強提出要派「使館衛隊」進入北京保護本國國民。慈禧一開始拒絕了,後來被迫同意每個使館配備衛隊不超過30人。結果列強先後派來了400多人,之後又派來了2000人的聯軍兵臨北京,這讓慈禧感到了莫大的威脅。為了預防不測,慈禧調集軍隊入京拱衛。

1900年6月11日,日本書記官杉山彬在義和團暴亂中被殺害(還被肢解開膛破肚),使得局勢進一步惡化。

1900年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前往清政府總理衙門交涉,要求清廷保護使館區,結果途中被清軍埋伏擊斃,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克林德事件」。(有一種說法就是載漪指使的,目的就是要矛盾進一步激化,當時載漪掌握總理衙門,克林德要去總理衙門交涉,他是事先知曉的。)

克林德被殺成為八國聯軍侵華的導火線之一

克林德的死,讓清政府如同捅了馬蜂窩一樣,世界嘩然。(兩國交戰都不斬來使,何況當時還沒正式交戰呢;公使被所駐國官方殺害放任何時期都是不多見,結果清廷還真就那麼幹了。《辛丑條約》簽訂後第一件事,就是清廷派了一位親王赴德國,就克林德被殺一事向德國皇帝道歉。)

如果當時慈禧還能收手,下令鎮壓義和團,嚴懲肇事兇手,事情可能還有迴旋的餘地。但是,載漪為了讓慈禧徹底和列強撕破臉皮,做了一件更作死的事情:偽造了一份密報。

這個密報說列強要慈禧太后歸政光緒。要知道,這可是完全觸及慈禧最最底線的原則——割地,賠款,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如果要將自己廢黜還政光緒,她知道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

就這樣,慈禧也瘋狂了。1900年6月21日,嗜權如命的慈禧太后,不惜一切後果,向各國宣戰。

後面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這場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誘因,可以說是出於載漪的個人私利。只要能扶兒子上位,他毫無底線,在慫恿義和團暴亂過程中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促使矛盾一步步激化,甚至謀殺公使,偽造密報,完全斷送和解的可能,直接將國家置於西方列強的對立面,多少人會無辜犧牲,戰敗後要付出多慘痛的代價,他完全不在乎。

在戰爭結束後,載漪名列戰犯禍首名單,父子二人均流放新疆伊犁充軍;一大批主戰派的官員被砍頭。

雖然載漪毫無底線,但好在當時很多封疆大吏,是認清形勢的。在清廷尚未向各國宣戰之前,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郵政大臣盛宣懷等已經在商議如何保證東南各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借口入侵。

當慈禧的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時,李鴻章第一個跳了出來,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此電報也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各省紛紛響應,達成盟約不參加戰爭,與各國互不侵犯,史稱「東南互保」。東南各省還發出通告「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東南互保,另外陝西、四川兩省雖然沒有參加,但表態支持

理由也很簡單:清廷簡直腦子抽風瞎胡鬧嘛。

這些大臣搞洋務搞了那麼多年,深知西方列強的實力,對義和團這群烏合之眾的邪.教組織也看得十分透徹。

「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東南各省免受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摧殘,此舉也使得清廷顏面掃地,中.央.集.權的威信大幅度下降,為後來辛亥革命,南方各省爭先恐後獨立埋下了伏筆。

所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其實只是滿清皇室對西方列強的戰爭,當時很多掌握地方實權的漢臣是沒參與的。

但這場因清廷皇室內部「立儲」之爭而引發的戰爭,還是讓整個國家遭受了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場劫難,戰敗賠款4億5千萬兩白銀。

您的點贊轉發

是行雲持續更新的動力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雲訊 的精彩文章:

TAG:行雲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