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象中的印度:「活著」的赤貧階級

印象中的印度:「活著」的赤貧階級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

清晨五點的比哈爾邦迦耶鎮火車站,一陣狂風吹過,瞬間轉入了鬼城模式,塵土夾裹垃圾,混合著各種難聞的氣味,從四面八方揚起。地面上到處躺著人,微光中閃著一雙雙白白的眼睛。因為間歇性的停電,穿過車站主樓內的通道並不是順暢的事。來到站台後,看到更多的人和白白的眼睛,與站內一樣也有很多人躺在地上睡覺,更多的則是穿行的人,急匆匆地登上從黑暗中緩緩冒出來的火車……

這是進入印度之後的第三天,來到著名的佛教聖地菩提迦耶。雖然知道這裡是比較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但所見仍然超出想像,道路的坑窪、街道的骯髒、建築的破舊、設施的落後、赤貧人群的眾多,時時令人震驚。

比哈爾邦迦耶火車站的候車人群

加爾各答火車站的候車人群

當然這裡不能代表印度全部,國際媒體上關於印度經濟起飛和富裕繁榮的報道充斥版面,孟買在世界最富城市排行榜上名列第12,繁榮指標甚至超過巴黎和法蘭克福。但是任何一個親歷西孟加拉邦北上旅程的遊客,都難以將這裡與現代化的成功聯繫起來。

如果僅看基礎設施,以印度鐵路系統的當前現狀為起點,再以中國目前高鐵的發展水平為目標,儘管差距巨大,但比照中國的經驗,短時間內完成跨越式的升級換代,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比如說,五年之後再來,現代化的新車站、新列車,完全舊貌換新顏,也不是根本不可想像之事,因為中國就到處上演這樣的故事。

可是如果再看其他方面,了解到更多的情況,這種期望又會隨時煙消雲散。最核心的問題是: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速度,如何趕上並超過消化赤貧階級的速度?

此次印度之行的第一站是加爾各答,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最早的殖民地,也是印度200多年西方化歷程的起點。但是沒人會指望在這裡見到一個南亞的上海或廣州。在市區內穿行了大半天之後,即形成了一個卡通畫面:一個體積龐大的赤貧階級群體,壓在這座城市陳舊不堪的基礎設施之上,令其搖搖欲墜。

上個世紀80年代,當鄧小平說發展才是硬道理時,其實也道破了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鐵律:在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之後,城市化就是必然趨勢,無論怎樣都要發生,那麼,城市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就必須要趕上人口膨脹的速度,否則將是災難。

而很多印度城市給人的視覺衝擊就是:來不及了,人口的洪水漫過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堤壩,災難已成現實。

位於加爾各答市中心的維多利亞紀念館,一直忠實記錄著這座著名城市的歷史。沿著穿城而過的胡格利河,一座英國維多利亞風格的岸邊新城當年曾拔地而起。館裡陳列的眾多畫作,從不同角度描繪了那時的景象,在中國人的眼裡,像極了20世紀初中國的上海外灘。

然而今天的加爾各答,卻見不到上海的新外灘和陸家嘴,大部分城區的面貌,仍是骯髒、破舊、貧窮、落後。對比來看,上海用了一百年的時間,完成了整個城市的大建設和大轉型,今天甚至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水平。而加爾各答,顯然沒有從當時的起點開始一直邁步前進,在趕走了殖民者之後,它在很大程度上退回到了原來的印度社會,一個固守其雜亂傳統的林立社會,一個難以形成共同歷史意識的分裂社會。

從比哈爾邦繼續向北進入北方邦,貧困落後景象有增無減,在農村地區,僅憑目測即可看出人均佔有資源處在一個多麼低的水平上。在某個小村子裡轉了一圈,好像進入了某個考古現場,幾乎看不到現代商品經濟的痕迹,政府出錢修建的壓水機成為全村唯一顯著的工業設施。

以恆河崇拜著稱的瓦拉納西,雖然是北方邦的主要城市之一,但整個感覺這裡連基本的社會秩序都處在崩潰狀態。街道上各種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和行人和行牛和行狗,各自以厘米級的間距交錯穿行,喇叭聲喧叫聲震耳欲聾。除了恆河之外,乞丐、垃圾、道路泥坑和建築廢墟構成了該城的主要景觀。

在中國,政府的目標叫做「消滅貧困人口」,作為一個階級的赤貧人群,處在被清除被消化的狀態。雖然在很多邊遠地區還能看到,但已經不是國民的主體部分,總的來說,是一個「瀕死」之物。

而在印度看到的這個巨大的、「活著」、自在的赤貧階級,與即將在幾年之內徹底消滅絕對貧困的今日中國,構成了一個鮮明反差。

至於印度龐大的赤貧階級為什麼能夠長期安然存在,甚至安於現狀,則是印度的另一個「不可思議」之處。下一篇「印度印象之二」將嘗試做一解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這幕讓金正恩心痛:朝韓就從時間開始統一吧
尼泊爾一機場發生墜機事故 現場濃煙滾滾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