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漫行他鄉 千種風情

漫行他鄉 千種風情

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與燈火璀璨:紐約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地方。許多人甚至誤以為紐約就是美國的首都。自由女神俯瞰著一批又一批的美國夢追求者,注視著人們起始於這裡的淘金之夢。正如十多年前《北京人在紐約》描述的那樣:「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美國是一塊遙遠陌生而富足的土地,來自大洋彼岸的消息也不相同,有人說那裡是天堂,有人說那裡是地獄。」對於每一個客居他鄉的遊子來說,紐約包羅著一切對於社會的解構,更有著千萬種風情,要人們用沉澱在這裡的時光慢慢體會。

攝影:上官

海洋的號角與帝國的誕生

北大西洋的暖流還沒有給紐約帶來溫暖。處於同一緯度的北京城已經悄悄走入夏天,飛行了十餘個小時的我拖著行李箱,在仍處於冬春交接的紐約城,感受到了屬於美國東北獨特的初春亂穿衣。從初夏撥回到孟春,健壯的歐美小哥穿著短袖短褲穿行,我趕緊找友人借了圍巾,裹上了最厚的外套。候機樓道里橫卧在地的homeless,從肯尼迪機場到市區與全車黑人朋友相伴的交通旅程,當然,還有百年陳舊的地鐵和摸不著頭腦的軌道交通線路。這些,便成為了我對這個美帝核心城的最初印象。

「川普」大廈

自紐約以「新阿姆斯特丹」的名稱開埠以來,這裡見證著現代文明時代大國崛起的更迭: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在北大西洋潮起潮落。當紐約聯邦大廳首次召開國會,西進的美國將太平洋與大西洋慢慢連為一體。二戰的烽火未曾侵擾遙遠的美國,紐約逐漸坐上了世界頭號城市的交椅。不妨說,紐約正是海洋文明與大陸農耕文明的碰撞與交匯點。既靠海,同時有著廣大的腹地。20世紀悄然落幕,對於今朝意氣風發的中國而言,多年過去,美國依然是也只不過還是那塊遙遠富足的土地,不過不再陌生了。

聯合國總部大樓

與所有開埠吸納海洋文化的城市一樣,紐約自然涵養出一種兼收並蓄的氣質。這裡的地名就充滿了國際范兒:唐人街、韓國城、小義大利……當然,也有地獄廚房、肉庫區等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名字。唐人街飄揚著粵語,越來越多的新移民已經將普通話遍布了紐約城的每個角落。紐約是讓人最說不清楚的城市了。其實紐約很簡單,報出街道的經緯位置的兩個數碼便可以定位到曼哈頓的每一個角落。數著星羅棋布的街與道,乘坐地鐵急行在時光之中,在河海側畔穿越,細數屬於紐約的萬般風情。

中城區:鋼筋水泥 資本主義

人們對於紐約的認識大多是從高樓大廈開始的。誠然,阡陌交錯的格子內拔地而起一幢幢摩天大樓,隱天蔽日,竟不知是身在何方。曼哈頓島寸土寸金,只有向上拔高才能符合資本主義的設定。而各大銀行金融公司也坐落於此,來來往往的人流便讓人行道上的紅綠燈形同虛設。來紐約打拚的各地遊子也大都長居與此:流動的飲食售賣車成為了紐約的一景。

鋼筋水泥的城市

中城區的樓排列整齊,橫平豎直的街道更為整個城市增強了透視感。這種高樓大廈遮天蔽日的場景即人們對於紐約的傳統印象;在這裡隨意拍攝一張都可以成為對紐約新聞報道的圖片。在這裡,每個地標建築都有象徵意義:帝國大廈是世界霸主的象徵,時代廣場是文化匯聚的象徵,第五大道是繁華商業的象徵,洛克菲勒之巔是紐約天際線的象徵。對於醉心象徵意義的大多數中國遊客而言,此處也自然是必打卡之地。

不夜城 時代廣場

誠然,紐約的中城區也不是一天砌成的,時至今日,仍然可以看到塔吊在緩緩拔高這裡的天際線基準。回望百年之前,第二次工業革命繁華了這裡的大街小巷,資本的力量拔起了竦峙大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從這裡席捲出發,紐約煥發出獨屬於美國的生機。至今紐約仍是全世界最為活躍的交易場所,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人群流連在鋼筋水泥之中,霓虹燈下繁華依舊,一個標準的世界之都便是如此形象。當然,偶爾會被身邊裹著被子、豎著牌子向你請求施捨的流浪漢佔據街巷一隅;不過當你震驚於他們下一秒拿出iphone手機,愉快地在電話里交談時,才體會到即使是流浪漢也絲毫不失紐約獨樹一幟的闊風範。

熨斗大廈

下城區:Downtown的豐富 多樣的寫照

英語中單詞「Downtown」中文意思是「市區」,直到身處紐約,才明白這個詞的來由。自紐約開埠始,下城區便一直是世界城市的標杆。相對於近代後發展出來的中城的整齊劃一格局,下城區的風姿綽約讓每個行走於紐約的人都數不清這裡的風情萬種。

上研究生讀的第一本書是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對於市民而言,僅僅有金融生活是遠遠不夠的,他們挑剔的眼光、光怪陸離的生活態度、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澆灌出自發城市的樣貌:下城區地區作為最早的紐約市,金融區、商業區以及文化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下城區也是金融起始的地區,紐交所華爾街便在此處。與中城區的建築風格不同,這裡的建築風格不再是單純鋼筋水泥,略有將歷史文化融入在城市建設之中。相對於遊客必打卡的華爾街,911遺址更為下城增添一份厚重。設計師將此設計為「歸零地」,踱步走來便漸聞水聲潺潺,近觀則如波濤洪流。鐫刻著遇難者姓名的圍欄掩映,時光入海,巨大的水流慢慢沉聚,最終通向中心。

新世界貿易中心人來人往

旅遊團很少涉及金融區之外的其他區域。實際上,下城中隱藏著的星星點點恰為紐約詮釋著玲瓏千面。紐約不是一個文化沙漠,相反,文化是紐約城市舞台上的擔綱之角。歷史在下城區層層卷舒:沿著曼哈頓島深入大西洋的三角洲頂端,便是布魯克林大橋和各個紀念公園,市政府也在這裡立穩腳跟,擁抱著大西洋的海風,駐守著哈德遜河的廣袤腹地。

紐約下城區市廳

順城而上,便是各個國家團體的聚居區。唐人街和小義大利區便是這裡的代表。在唐人街,粵語和國語成為了通用語言,路上大多數為亞洲面孔,熟悉而陌生。街巷遍布的中文標牌,行走於此,竟與國內別無二致。這裡豎立著孔子和林則徐兩座人物雕像,中式風格掩映在西方群樓中,別有一番韻味。聽長居紐約的朋友說,唐人街也是異鄉遊子打牙祭的重要聚集地,誠然,唐人街的存在不僅僅是歷史,更是遊子的一片他鄉故土。

置身唐人街彷彿身處國內

林則徐雕像

從唐人街悠然步行就來到了SOHO區,看見潮男潮女們活躍在各家店中。誠然,SOHO如其名字一樣,樂活人生。 Canel Street彷彿一條永遠逛不完的街,從東到西,折射出紐約的千姿百態。幸甚至哉,更有佳肴在側——從饕餮盛宴到街旁快餐,從西方珍饈到東洋料理,無論多麼挑剔的味蕾,均可在這複雜而多樣的下城區得到最大的滿足。

小義大利區美味的海鮮飯

上城區:自然與文化的交融

哪怕一個再沉浸於名利場的城市,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從下城區一路北行,再路過高樓密布的中城區。名媛紳士居住的上東區將時光撥回到上個世紀。自百年前大都會博物館選址上東區開始,文化奠定了這個區域的格調。沒有熙熙攘攘的人流,時而看到身著考究的人們踱步而行。或是中央公園裡慵懶地晒晒太陽,或是圍著人工湖跑跑步,或是在各家小店中盡享悠閑的早午餐……與中城快節奏的生活不同,一種屬於貴族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氣息交融,上城區的底蘊慢慢浸潤在紐約人的生活之中。

紐約的早午餐(Brunch)文化

攝影:小時

位於上西區的哥倫比亞大學

攝影:小時

海洋文化孕育的紐約,從大西洋的彼岸最早將文化收納,又從這裡傳遞到全世界。而上城區正是文化的核心區:這裡博物館雲集,最為著名的大都會博物館就坐落於此,上東區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弗里克收藏館、惠特尼博物館;上西區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海頓天文館,每個博物館都是精品薈萃,世界揚名。不僅僅因為藏品多麼珍貴,還因為其理念引領時代風潮,標新立異於世界。

有人說,紐約之所以成為「世界之都」是因為其強大的金融力量。其實不然,文化才是這座城市榮膺此名的終極力量。自二戰以後,世界文化中心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紐約兼收並蓄著東方與西方,古典與時尚。美國依靠強大的文化將語言、經濟、政治、學術、社會、互聯網等全盤輸出,構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體系。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穹頂

美國的博物館和國內的博物館不同,包括最為著名的大都會博物館,展品都是通過官方收集和私人捐贈兩個手段聚齊的。所以各個博物館的規模目前仍正在不斷地擴大。其展品種類跨越古今:美國的歷史相對於中國、印度等文明古國而言無非滄海一粟。然而美國卻擁有著大量異國珍寶,一部分是通過他國戰爭掠奪,更多的則是通過拍賣購買而收藏;近代以來,藝術逐漸物化成為了可以交易的商品:以歐洲的繪畫、雕塑為主。這一部分也成為了各大博物館的主力軍。時過境遷,當時畫家的手稿逐漸晉陞為了無價之寶,成為了博物館中人們爭相品鑒的對象。二戰以來大批移民的湧入更加活躍了藝術市場,當代美國作品通過文化的碰撞在藝術領域獨領風騷,自然也成為了博物館的名品。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資本的力量使得文化慢慢集聚,並在一定程度上延展。

文化與自然更相配,深諳城市規劃的美國設計者更是在紐約將這一理念發揮到了極致。在中城區背後坐擁一片巨大的中央公園,一來在整個城市的空間布局上留出了一個視覺上的舒緩帶,二來為整個城市添加了休憩娛樂的自然空間。非中國園林設計的宛自天開,一個標準的矩形公園橫亘在曼哈頓島,並在此基礎上區分了完整的林區、湖區和連環公路。雖是標準的設計,卻在視覺上提供了絕佳的觀賞平台。

中央公園:日落時分從上東區眺望蓄水池對岸

不得不說,紐約的春天來得比東半球的北京晚了許多。五大湖的風衝擊了原本的北大西洋暖流。不過晚來的春色更給四月時分的中央公園增添了花開風景。天氣好的時候,紐約市民不必遠赴郊區,也無需擠在逼仄而人山人海的公園內,靜謐寬闊的Central Park 搖身一變,成為徜徉花海的絕佳之地。

中央公園綻放的櫻花

羅斯福島:東河中的一葉孤舟

友人家住在羅斯福島。對紐約陌生的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還會感嘆,怎麼曼哈頓之外還有一個羅斯福島?誠然,坐著地鐵在紐約地下飛馳,仔細端詳地圖,才發現曼哈頓島以東有著這樣一個狹長的島嶼。羅斯福島自然不是旅遊的熱搜目的地,然而就在曼哈頓中城旁邊,掩映著一個世外桃源。

清晨時分的羅斯福島

羅斯福島南北伸長,東西狹窄,猶如一葉孤舟飄浮於東河之上。不過狹長的島嶼自然為觀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從島上最北端的888號燈塔(現已改造成公寓)向外眺望,曼哈頓側影盡收眼底:

從羅島眺望曼哈頓

與中心城區一河之隔,住在羅島上的上班族們依靠纜車與地鐵和CBD保持著緊密聯繫。從鋼筋水泥中到寬敞的河景住宅,羅島的居民除了通勤略有困難外,在環境上盡享優越。

當然,儘管被蜂擁的遊客忽略,這個世外桃源般的美麗小島卻不會被市民們遺忘。春日,在轉瞬即逝的花期內,整個羅島便又化作爛漫的櫻花海,花下是眾人流連神往的目光。城景、河景、花景三者交融,這成為紐約城不可錯過的美景之一。

羅斯福島盛開的櫻花

布魯克林:滄桑與新生

布魯克林應該是曼哈頓之外,紐約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地方。聽聞布魯克林這個名字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名聲大噪的布魯克林大橋,二則是NBA中的布魯克林籃網隊。百年前布魯克林市併入紐約市,猶如今日蕭山併入杭州,順德併入佛山。兩個原本具有獨立意識的城池合併在了一起。在本土意識與新城市意識的碰撞中,布魯克林成就了獨特的風韻。美國獨特的城市生態之上,滄桑與新生更好地概括了布魯克林。

布魯克林公園:人們慵懶地曬著太陽

從布魯克林公園出發,沿著河灘漫步,休閑是布魯克林的主旋律。曲曲折折的小徑再為市民們提供了河景公園,這便是悠然的紐約。陽光灑在布魯克林高台之上,爬上高地,注視著車水馬龍。高地之上大樓層疊,依靠高地高速公路蜿蜒盤旋,汽笛聲時而劃破這裡的寧靜,幕布在城市背景聲中徐徐轉回,這便又浮現出快節奏的紐約。從小巷倏然拐入布魯克林歷史街區,汽笛聲驟然消失,沒有了刺眼的陽光,換來的是古典的肅穆和色彩的迭代。重新開啟了滄桑的紐約。

布魯克林歷史街區

短短的一公里步行,賞味了三種不同的風格。布魯克林融入紐約,在舊與新之間,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蛻變。

紐約漂 紐約客 紐約人

在紐約漫步的幾天內,我也成為了每天跨州移動的通行者。紐約整個城市不大,相較於京滬等通勤一小時是家常便飯的巨型城市。曼哈頓島另一邊歸屬於新澤西州。僅一江之隔,澤西城通過PATH城際鐵路與曼哈頓緊密相連。24小時運營的PATH跨越州界,不停歇地運送著來來往往的人流。相對較低的建築密度,乾淨而整潔的街道,另一種風情在澤西城內綻開。盈盈一水間,兩城緊緊相攜,看大河東去,靜靜流淌。

從澤西城眺望曼哈頓

攝影:西格

聽著隔岸的喧囂,漫步在澤西城的河岸邊,不由得油然而生客行他鄉之感。恍若走在外灘眺望對岸陸家嘴的璀璨流霓,立於深圳蓮花山頂向南俯視萬家燈火。不識紐約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城中。作為世界城市的紐約,自然吸納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紐漂」。各階層社會人士在紐約的一切需求均可從這個大熔爐中獲得。創辦於紐約的著名雜誌《New Yorker》中文譯名很動人,「紐約客」, 以詼諧幽默的筆法引領著文化的潮流,成為人們踏入大城市生活圈的必讀刊物。人們不管以何種方式踏入這個城市,都要先學會「做客」,進而慢慢把握談資、潮流。當然,面對這個瑰麗多情的奇幻城市,很多人連一張入場券也難以獲得,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無論什麼主義,都可視這句話為圭臬。金融之都、文化之都、時尚之都,千百面的紐約,在哈德遜河畔譜寫著屬於自己的帝國樂章。喧鬧、寧靜、歷史、自然,醞釀了百年的紐約,猶如一壇老酒,初入口時讓人覺得辛辣難忍,靜心品咂,方得醇香綿甜,微醺時已然愛不釋手,最後心滿意足地醉倒在這座城池中。

回到北京,打開車窗,帝都夜半時分,疲憊不堪的我突然聞見一陣沁人心脾的芬芳,原來是今春滿城的槐花開了。四月京城,春風裡有淺淺的槐花香氣。我想,紐約縱有千種風情,也還至少缺了這馨然一縷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敘町食堂 的精彩文章:

TAG:一敘町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