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的二戰最終計劃:天皇一家攜三件國寶,躲在這個超級大地洞里

日本的二戰最終計劃:天皇一家攜三件國寶,躲在這個超級大地洞里

文/快哉風

二戰末期,日軍在各個戰線上節節慘敗,軍部瘋狂開動了所謂「一億玉碎」的宣傳機器,號召「本土決戰」,數以百萬計的徵兵外,全國上下都在拚命挖地洞——好在決戰中躲避美軍轟炸。

圖:二戰末期,日本到處挖地洞

《朝日新聞》當時這樣吹噓:「我本土城防全在地下深處,雖來坦克數千,我已有備無患,對空襲炮擊可泰然自若。」

圖:松代象山地下壕一段

最大的一個地洞屬於天皇和大本營:松代象山地下壕。

一、

松代象山地下壕,位於今天長野縣長野市松代地區,規模龐大,已成當地著名一景。當時為什麼選擇松代作為最後的「決戰大本營」,日本軍方也是煞費苦心:

圖:松代象山地下壕一段

1、位於本州島(日本最大的島)陸地最寬的地方,附近有機場(長野飛行場)。

2、地質堅固,能承受重型炸彈。

3、被三座山包圍,進行地下工程有充分的面積,周邊有廣闊的平原縱深。

4、長野縣的勞動力很豐富。

5、長野縣的民風純樸,便於保護秘密。

圖:松代象山地下壕入口

從1944年6月起,軍方開始大規模秘密操作,買下了周邊所有桑田,遷走了130戶村民,在松代町的象山、皆神山、舞鶴山打通一條長達10公里的地下坑道。

圖:舞鶴山地下壕入口

這項二戰日本國內的最大工程,付出了龐大的資源和勞力。施工期間,每天有10000名勞力(7000名朝鮮勞工和3000名日本勞工)24小時不間斷工作,後來還加入了建築公司的工人以及當地中學的學生,前後參加施工的達61萬人之多,工費達6000萬日元(總預算2億日元),直到日本投降,這個巨大的烏龜殼工程才完成了75%。

圖:松代象山地下壕鳥瞰圖

工程很艱苦,也很具「日本特色」:日本工頭有專門的「慰安所」放鬆,而無數死於勞作的朝鮮勞工只有一座「慰靈碑」。由於施工非常機密,工程的詳情直到戰後才由倖存勞工曝光。

圖:慰安所舊址

圖:朝鮮勞工慰靈碑

工程的規劃是:地面是天皇和皇后的「御座所」和宮內省辦公處,地下是大本營陸軍部與政府機關辦公處、日本放送協會(NHK)、中央電話局、倉庫等設施,相當於把戰時的日本中樞機構全部搬到地下。坑道的頂部是加固的鋼筋混凝土,足以抵禦10噸重型炸彈爆炸。

圖:松代象山地下壕介紹

松代象山地下壕,最核心的價值就是:成為裕仁天皇的最後避難所——天皇在,日本在。

二、

日本天皇,是日本國民的精神象徵,那麼,如何避免裕仁天皇在戰爭中遭到空襲打擊?

狡兔三窟,裕仁天皇也有三個「窟」。

圖:裕仁天皇一家合影(1936年)

第一個,東京皇居。早在1935年,皇居就建造了鋼鐵門的防空室,但是由於無法承受大型炸彈,所以不久就重新在吹上御所附近新建了二期的防空洞。在大本營防空壕完成之前,昭和天皇和香淳皇后在每次發出空襲警報後,都會第一時間帶著三種神器,在二期防空洞躲避。

圖:天皇的象徵:三種神器

三種神器,即鏡、玉、劍,是日本的傳世國寶,相當於中國的傳國玉璽,是天皇神權的象徵。

第二個,御文庫。1942年底,以「御文庫」命名的大本營防空壕建成,佔地1320平方,地上一層,地下兩層,設置有天皇和皇后的寢室、居室、書房等。

圖:御文庫

第三個,御文庫附屬庫地下壕。戰況進一步惡化後,日本在御文庫旁90米新建了深10米的附屬庫地下壕,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和鋼板,可承受50噸炸彈的轟炸,這個地下壕也是戰爭結束時兩次御前會議的召開場所。

松代象山地下壕,是天皇的第四個「窟」。

圖:象山地下壕

按照日本軍方預案,一旦美軍在日本登陸,戰況不利時,東京必須放棄,那時候,天皇夫婦、皇太子明仁、正仁親王及5位公主,將攜帶鏡、劍、玉「三種神器」,一道乘坐六輛改裝過的九四式裝甲車,在近衛師團的保護下,奔赴松代象山地下壕,作為日本抵抗的最後據點。

圖:走在廢墟上的裕仁天皇

日本人應該感謝美國的兩顆原子彈:避免了無數日本國民「玉碎」,也避免了天皇一家乘裝甲車出逃的倉皇一幕。

參考資料:《松代大本營》、《日本投降內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哉風 的精彩文章:

一代清官包公,為何墓中遺骨不全?僅剩34塊碎骨
美國投原子彈前警告過日本嗎?廣島的第一顆是突然打擊

TAG:快哉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