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康熙緣何廢長城?一句話讓你重新認識清朝

清朝康熙緣何廢長城?一句話讓你重新認識清朝

歷代王朝的國家「大一 統」,長期受阻千長城之設。與其說為長城所阻,不如說傳統的狹隘的民族 觀念制約著人們的思想,不敢越長城 一步!這一不變的「內中國外夷狄」的 格局,最終為清朝所打破,具體說,是 由康熙帝打破的。他把中國「大一統」 的理論和實踐推進到了時代的極限。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沙俄 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三北」之一的東北,就民族問題而言,一勞永逸地獲得了徹底解決, 從此安寧無擾。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噶爾 丹為頭子的準噶爾分裂勢力,公然發動戰爭,侵奪內外蒙古,直接威脅京 師。康熙帝毅然決策征伐,很快就阻 擋住了噶爾丹的猖狂進攻。次年,即康熙三十年,率諸主貝勒大臣至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約會內外蒙古 來此「會盟」調其定疆界,製法律,為 喀爾喀蒙古諸部編製盟旗,從而實現 了北部蒙古的空前統一,接受了清朝的國家主權管轄。困擾明朝 200多年的蒙古問題宣告解決。

就在這次「會盟」之後,有的 大臣看到長城年久失修,建議撥款修理。康熙帝繼承了太宗、世祖提出的「滿漢一家」的民族思想,進 而又發展成為「中外一視」、「天下一 家」的「大一統」思想,發現長城的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尤其不利於與 「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體化。

當即否定修長城的建議,並說出了一段意 義深遠的話: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健在修法養民,民心悅, 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之後,清帝與先皇妃嬪滿足什麼條件才能相見?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