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國良師:我們都是教育改變的力量

大國良師:我們都是教育改變的力量

由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光明網共同主辦的第六期教育家成長大講堂暨2017「尋找大國良師」頒獎盛典嘉賓訪談環節,圍繞「做新時期教育家型校長、教師」主題,邀請了幾位嘉賓圍話閑敘,其中幾位「七零後」老先生之言更是金聲玉振,道出了「大國良師」精神內涵。師者,自古以來,用孜孜以求的信念和情懷,成為教化生命的中堅力量,被記錄在歷史的豐碑上。如何做一個新時代教育家型的校長、教師,習近平總書記用「四有」標準定義了什麼是「好老師」,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新時代要大力弘揚師德高潔、師能精湛、師藝智慧的先生之風。師者的風骨,是民族的底氣。

訪談主持人:王湘蓉 《教育家》雜誌主編

訪談嘉賓:(按姓氏筆畫)

丁小彥:重慶巴蜀小學教師,語文特級教師,2017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箴 言:用一輩子的時光去錘鍊課堂。

王金華:洛陽市新安縣新城實驗學校校長,語文特級教師,河南省名校長

箴 言:只有教師本身具有人性光輝,才能培養出具有人性的人。

李安民:72歲,陝西省西安市高陵三中教師,與多位老師共同設立「學生心理諮詢室」開展志願服務。

箴 言:我就是教育戰線上的大國工匠,解決「中國教育路在何方」的問題我有責任!

周加惠:74歲,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退體14年義務送教到農村1000多節。

箴 言:我的事業從六十歲開始。

郭衛華: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得者。

箴 言:當老師是件很幸福的事。

聶振弢:75歲,河南省南陽師範學院教授,五歲前背誦「三百千千」等蒙學經典,十歲前讀誦「四書五經」重點篇章,國內外講學3000多場。

箴 言:動員民間力量,在中原南陽辦一所一流大學。

王湘蓉:教育家辦學、教育家成長是社會呼喚,是時代呼喚,良師精神是教育家精神的基礎,努力成為良師回應了時代關切,那麼良師精神的內涵如何詮釋?

丁小彥:我們巴蜀小學的藏頭詩是:巴山印古今,蜀水刻春秋,小時見未來,學問要創造。巴蜀小學是一所人才輩出的學校,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就曾在此擔任過國文老師。

我認為良師是使人獲得教益的好老師,他品德高尚,專業精進,有教育情懷。愛每個學生,也被學生深深愛戴。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很溫暖的師生之情。用愛心、耐心、恆心靜候每一朵花兒開放。時代在不斷前行,良師更要與時共進,不斷學習探索、開放創新,成就學生,也成就自己。

王金華:2014年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師大座談會上強調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我認為這也是良師精神的基本內涵,同時大國良師還應該具備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輝。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一位納粹集中營倖存者後來做了一所中學的校長,他在給他的老師們信中寫道:「在納粹集中營我親眼看到了人類不應當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婦女和嬰兒被受過高中或大學教育的士兵槍殺。看到這篇文章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你的學生成長為具有人性的人。」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只有教師本身具有人性光輝,才能培養出具有人性的人。

李安民:我獲得了「大國良師」的稱號,對此我並沒有很激動,而且一直在想下一步該怎麼辦?我認為良師精神的內涵應該是敢於負責,敢於擔當,全心全意為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服務。

未成年人正在長身體、長知識、學做人的重要時期,作為老師和家長都有責任給他們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如果「對待學生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教育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熱」,就不會導致師生關係惡化,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學生。

圖左王湘蓉,圖右聶振弢

我對學生,即使是所謂的問題學生都是很熱情的,對於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總是想辦法解決。我成立過「學習方法輔導小組」,設立過「學生心理諮詢室」,在指導學生學習和對學生教育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儘管過去幾十年里沒有獲得什麼榮譽,我也從不改「初心」,敢於負責,敢於擔當,退休後一直繼續去一些學校做公益,想辦法把每個孩子教育好。

對於這個「大國良師」稱號我受之無愧!目前中國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連顧明遠教授在《中國教育路在何方》一書的第一句話就問:「中國教育怎麼啦?」

誰來解決「中國教育路在何方」的問題呢?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解決任何問題只有靠我們自己。在產業工人中湧現出了許多「大國工匠」。他們敢於挑戰不可能,解決了別人連想也不敢想的問題,為祖國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也要敢於挑戰教育工作中的不可能,為教育事業做出傑出貢獻。面對教育工作中的難題,難教育的孩子,也應該敢於負責,敢於擔當,才能在解決具體問題中,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讓每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周加惠:良師精神,不是空洞的,不是空談一通。第一,要有實幹精神 ;第二,要有吃苦精神;第三,要懂教育、愛教育、愛學生;第四,要有大局意識;第五,要無私奉獻。

郭衛華:良師精神的內涵是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有獨立之精神、有自由之思想。

圖左郭衛華,圖右丁小彥

聶振弢:在努力實現偉大民族復興中國夢的今天,首要的事,就是教育。辦好教育,主力軍是教師,201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於當前教師隊伍建設做出了具體的指示。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光明網共同舉辦的「尋找大國良師」的活動,切實響應了中央的號召,落實了中央的指示,產生了良好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舉世無比,實乃泱泱大國也;良師者,即古語所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的優良嘉好之「人師」也。「大國良師」名字氣概非凡,本人能獲此殊榮,實在是感動多多,感慨多多!

王湘蓉:正如各位老師所講,我國是文化厚重、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大國教育需要更多教育家型的教師和校長,大國教育更需要「學為人師、行為示範」的良師,這是新時代所需,也是新時代呼喚。在歷史的長河裡,良師精神是不滅的火種,代代相傳,星火燎原。那麼,又該如何踐行良師精神?在你們的人生軌跡中,又有哪些成長中關鍵的節點,或欣喜或遺憾,觸動心靈?

丁小彥:巴蜀小學馬宏校長常說這樣一句話:教育是做的哲學。踐行良師精神要站在學生立場,放眼未來,不斷實踐,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成長。比如巴蜀小學語文老師就在思考:學生在小學學習六年語文,畢業時他應該有怎樣的素養?於是我們就提出「一愛三會」(愛母語、會讀書、會思考、會表達)學科素養,依據這樣的學科素養,我們立足教材,鏈接經典和生活,開發校本課程、編寫教材、變革課堂、評價推進,學生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我的人生軌跡中,主要有三個成長關鍵的節點。第一個節點是剛參加工作不久,師傅聽完我的課就這樣對我說: 做好人,教好書,用一輩子的時光去錘鍊課堂。於是我將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問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每天問問自己: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在不斷追問中完善道德修鍊,愛學生,力求把愛灑向每一個孩子心田;在不斷追問中錘鍊課堂,換來學生全面發展。

圖中王金華,圖右周加惠

第二個節點是2001年到北京師範大學參加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接受了一大批教育名家、名師的培訓,打開一扇又一扇窗,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教育科研有了濃厚興趣,我的專業實現了第二次飛躍。

第三個節點是在巴蜀小學這樣一個極具社會責任感學校的帶領下,除了自身的研究發展,還會去牽手更多學校一起進步。有一個場景一直讓我念念不忘。那是2003年到綦江一個中心校開展走進新課程的教研活動,禮堂里坐滿了人,還有很多老師自發地站在窗外,突然下起了雨,老師們就打著傘,或者被淋著,全神貫注地聽講座,我很受感動,深刻體會了鄉村老師對新理念、新思想學習的渴求,更堅定了自己對教育的執著和熱愛。十多年來,堅持到區縣送教。特別是2011年開始,作為在「領雁工程」中負責牽手巫山實驗小學的大使,努力探索城鄉教育統籌發展的新模式。此後,牽手的學校開啟了快速持續的特色發展,今年當我們再次走進牽手學校時,看見他們也牽手了十所學校,「1+1+N」,N的意義在延伸。

王金華:我生長在教師世家,我的大伯、三伯、堂哥都是教師,雖然我沒有見過爺爺,但聽說爺爺是民國時期當地很有名望的教書先生,我當教師本身也是家族使命的一種傳承吧。所以1987年師範畢業,我就立志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家長信任、學校滿意的好老師,讀了斯霞老師《我的教學生涯》,我就想成為斯霞那樣的老師。我從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孩子,做好每一次家訪開始,25歲就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5年擔任新安縣新城實驗學校校長,我就一直思考我們要辦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

李安民

在我人生成長軌跡中有幾個關鍵節點:首先是我參加工作就來到了一所好學校,遇到了一位好教導主任游豐偉,是他幫我磨課,讓我在各級賽講中脫穎而出。我當校長之後又有幸結識了蘇州教育名家高本大、上海特級校長張雪龍、中國教科院教授韓立福等,是他們引領我走上文化辦學、教改興校的道路。加上我們有一支愛崗敬業、心態陽光、體魄健康、美麗心靈的好團隊,我幸運地站在眾人的肩膀上,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同時感恩《教育家》雜誌、光明網尋找「大國良師」活動,我這個豫西縣城的小學校長能夠獲此殊榮,並在這裡接受訪談,這將成為我一個新的起點和重要節點,使我和我們的學校走向更明亮那方。

李安民:在踐行良師精神中,我們必然會遇到一些關鍵的節點問題,是迎刃而上呢,還是逃避「繞道走」?我認為一定要保持冷靜,迎著困難上,多想辦法。

過去,我在學生時代,當遇到大家都解決不了的難題時,從沒有放棄過。我喜歡獨立思考,解決難題,所以學習成績很好,拿現在的說法就是「學霸」。參加教育工作以後,遇到各式各樣的教育問題,我也能保持冷靜,分析原因,積極的想辦法,絕不放棄一個學生,絕不「墨守成規」,深入調查研究,動腦筋想新辦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甚至創造了很多奇蹟。

例如1991年設立了全國第一個學生心理諮詢室,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同時,也幫助很多同學考上了大學,自己從中得到了樂趣。為此我還寫了一首小詩:「辛勤耕耘幾十載,為育英才三中來,心理諮詢有奇效,探索路上喜開懷!」

周加惠:有三個節點,第一個節點,我24歲那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在當時的就業機制中,畢業後國家包分配,我被分到沂蒙山區的平邑縣,在山區的艱苦生活中,經受鍛煉;是沂蒙山區的淳樸民風感染了我,是沂蒙山區的艱苦的物質條件教育了我,使我更加堅強,更加熱愛農村。願意為農村做些事情。

第二個節點,回到自己的家鄉青島。我的大好年華,已經義無反顧地獻給了農村,從46歲到退休,應該為自己的家鄉貢獻些力量了。

第三個節點,我的事業從60歲開始。60以後,直到現在,這14年的時間,我過得特別充實,特別幸福,義務到鄉村學校上課一千多節,我現在每天都忙忙碌碌,忙得很,可是也充滿幸福感。為農村教育貢獻力量,是我的意願,也是我美好的願景。

郭衛華:深懷仁愛之心,因材施教,對於本科生主要培養其系統知識和紮實技能,對於碩士生和博士生主要培養其創新精神和獨立科研能力,對於博士後主要是培養創新型人才。

成長中關鍵的節點有兩個方面。一是我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師,在從教生涯中,我的碩士生導師王仁卿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張新時院士是我從教的典範,對我的教學風格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深愛我的學生們,不管是我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還是博士後,我見證和陪伴著他們的成長,尤其是2017年我被評為山東大學「我最喜愛的老師」,學生們愛的反饋和他們的成長進步,也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教師職業的成就感、榮譽感、幸福感和使命感。

不過,教育也是遺憾的藝術,小遺憾處處有。無論多完美的一堂課,當你課後反思的時候,總能找到一些不足和遺憾。而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了升華。還有遺憾的就是,年輕時對於學生過於嚴格,隨著從青澀到成熟再到專家型教師的轉變,我也從最初更多地關注學生當前的成績,到現在更多關心他們的前程,更有耐心更有信心陪伴他們成長。

聶振弢:在正當天時,亦佔地利,又得人和的今天,沒有遺憾,但我一直懷著一個動員民間力量,在中原南陽辦起一個一流大學的夢想。這不只是我一人的中國夢,這是南陽、中原,乃至國人之夢啊!

王湘蓉:每位老師的成長,都經歷了從稚嫩懵懂,到成穩練達,對教育的理解也恰如「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老師是三尺講台上的播種者,也是窗前燈下的守望人,在日復一日伴隨生命的成長中,始終懷揣對教育不變的情懷和夢想,砥礪前行。那麼對於良師的成長,我們應該營造什麼的生態環境?

丁小彥:其實當今教育領域,許多校長、老師有理想抱負、紮實學識、教育情懷,他們正在不斷學習實踐,開拓進取,取得了豐碩成果。相信只要給空間、時間,為他們搭建學習、交流平台,大師雲集的時代一定會到來。

王金華:良師的成長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自身的追求。民國時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湧現出了影響後世的大批良師;今天,國家昌盛,更需要大批良師來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良師的成長需要信仰的力量、自主的空間和自由的氛圍。少一些行政的檢查,多一些學術的研討;少一些分數的評比,多一些生命的尊重;少一些考核的束縛,多一些個性的認同。我想這樣的環境更有利於良師的成長。

李安民:關於教育教學我認為近二三十年過於強調整劃一。在鼓勵中小學教師發表個人見解,勇於發現問題,積極創新方面,學校和上級主管部門做得很不夠,不但不利於教師的成長,也間接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另外,在很多地方很多學校都不重視調動老教師的積極性,更不會主動用老教師「幹活」,特別是離退休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得不到發揮,造成了優秀經驗的極大浪費。

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和光明網舉辦的「尋找大國良師」公益活動,給不墨守成規、勇於創新的老師創造了可施展才華的機遇,讓我也登上「大國良師」的領獎台。我很感謝組委會舉辦這次大型公益性評選活動。

近來,西安市高陵區教育局也舉辦「我的教育生涯徵文」。我認為這樣的活動很好,有利於徵集到好的教育教學經驗,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讓中青年教師儘快成熟,少走彎路。

周加惠:應該讓老師們寬鬆些,心情舒暢些,負擔減輕些。這樣,老師們能夠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研究教學問題,研究學生的學習環境,研究學生的成長規律。現在,好多學校,老師們都在喊負擔重,時間緊,需要應付各種雜事,而教學中許多應該給予解答的問題,卻無暇顧及。

聶振弢:就質量上講,錢學森先生逝世前留下遺言:「這幾十年來,我們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學術成就上講,沒一個能夠跟民國期間的大師相比!」這話說得真是感慨萬千!接下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錢氏之問」也被稱為「世紀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真是振聾發聵的一問!為什麼?可借用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的話來回答:「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現在我們所缺的就是如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這樣的大師啊。回望民國期間大師的形成,有兩個條件:一是國學功底硬,二是留洋看世界。國學功底硬就是精通母語,諳熟母文化,留洋看世界就是不拒絕全人類創造的文明,要拿來為我所用。這二者缺一不可。

郭衛華:聶老師剛才講到民國時期,那個時期是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化的關鍵性時期。胡適說:但開風氣不為師。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內憂外患,文人們憂國憂民。民國時期西學東漸,人文學科發展很快,自然學科也是開端之際,湧現出很多大師。

其實我們現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舉世矚目,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屠呦呦的青蒿素等,再如航空航天、高鐵、橋樑隧道、互聯網、金融等方面也是專家、學者輩出,這些都是興國安邦的大師良師。現在,全面崛起的中國,世界《自然》雜誌中國的論文數高居第二,僅次於美國。強大的中國,必然是有強大的科技作支撐的。大國自有大師,自有大國的氣度,尊師重教的氛圍、更為寬鬆的環境,更適合良師的成長。當今盛世眾多良師,還有待於像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光明網這樣的黨報黨刊、主流媒體去尋找,去深入發掘。

王湘蓉:我們是環境的創造者,同時,環境也改變著我們。我們不僅要創建有利於老師成長的好的制度環境,也要營造相對寬鬆的人文環境,讓老師能夠真正潛下心來教書育人。老師們也應該紮根民族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放眼世界,不斷豐富自己的學養,因為先生要有靜坐聽雨的境,先生要有臨窗立雪的姿,先生更要有胸懷天下的度。正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良師應該有天下為公的氣度和風範。

謝謝老師們,參加本次訪壇的有多位「七零後」老先生,其他幾位也是教齡超過二十年的老教師了,你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生涯呢?

丁小彥:回望自己的教育生涯,我像一座會生長的山,不斷自我修鍊、提升道德;像一本日漸豐厚的書,學習、研究、收穫、成長寫滿了一頁又一頁;我還像一艘渡人渡己的船,成長自己時也帶給別人快樂。

最想說的的話是:做好人,教好書,用一輩子的時光去錘鍊課堂。

王金華: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智慧啟迪智慧,用心靈溫潤心靈的事業,所以只管耕耘,不問收穫,自有收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自有前程。

李安民:現在我獲得了「大國良師」稱號,今後在教育工作中更要敢於負責,敢於擔當,善於發現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讓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成長。用一句話說:「我就是教育戰線上的大國工匠,解決中國教育路在何方的問題我有責任!」

周加惠:我引用屈原的一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郭衛華:當老師是件很幸福的事。教學相長,與積極向上、陽光明朗的學生群體相處,對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滋養。請心懷仁愛,砥礪前行。

聶振弢:其實教育就四個問題:教什麼,怎麼教,誰教,教誰。其中第一條教育內容、第三條教學師資,這兩條最重要。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個「工程」,就是成就大師的紮根工程和奠基工程,也就是「教什麼」的首要問題。201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就是關於教學師資——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明確指示。這兩個文件指出了當前教育改革的最基本的問題。黨中央兩個文件的正確引領,光明日報《教育家》、光明網真是聞斯行之!這次「尋找大國良師」公益活動,既是對過去四十年來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總結,更是對未來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開啟。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寫了一幅字,送給天下教師。光明在前,我們共勉奮進,為黨和國家培育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一批又一批傑出人才,以不負黨和國家的殷切期望!

王湘蓉:時代賦予責任,責任體現使命,老師們的話語擲地有聲,體現了新時代良師的責任和擔當。大國良師,他們有著淵深的學養與寬厚的靈魂,肩負著塑造生命的時代重任,是國之興旺的重要基石。國之根本在教育,教育之興在教師。積微致著,每位老師在平常教育教學中解決一個小問題,社會將進步一大步,我們始終相信,人人都是改變的力量。大國良師是我們眼中的先生,也是我們心中的先生。謝謝各位老師,在訪談的最後,把我寫的一首詩敬獻給各位老師,題目是「先生,你攜浩蕩之風而來」

先生

你塵土僕僕一襲素色布衫

從開滿野花的小路上走來

韶華芬芳了霜染的朝霞

清寧的時光

你手捧墨色書卷

伴著歲華老去

那扇不老的窗前

沾染淡茶清遠的素香

先生

風雨有愁,煙波遠呀

杏花微雨里你為誰

江火流螢里你為誰

青菊朗月里你為誰

寒山風雪裡你為誰

桃李春風

你幾多春秋

淹磨在少年笑靨如花

先生

一葉飛花飄過三尺

又落在你桌下

你目送的扁舟已過橋頭

那一片無邊的海

有你無痕的牽掛

你攜浩蕩之風而來

可你,仍舊

青衣布衫長歌天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我國第34次南極考察難度大亮點多
回憶是石黑一雄小說的重要元素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