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教學習 修道與行德

道教學習 修道與行德

2018年5月7日

道歷4715年

三月廿二

祭祀

開光

"抱道"代表人之內涵,"行德"代表人之行為。人如能知"道"之意義,則知聖賢、仙佛之路也。道是靠人走出來,做出來的,故大家時常聽到"修道"、"行道"、"得道"、"成道"等名詞,或許對此四句不大了解,今特以本身之體悟做簡單之說明:

道者路也,供眾生所遵行之方向,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道"依字來言,為一首一走,首者頭也,頭者領導或楷模也,要做楷模或領導,必須靠本身思想、行為足為大家學習之榜樣,故"修道",修者,更正或修改錯誤,達到不二過也,曾子曰:"吾日三省,而不二過也",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意為道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但是否一生中都做得到,所言所行皆為人之模範,不失體、進退得法,有利於眾生,如有犯錯而不再犯同樣錯誤呢? 真是不簡單、也不容易。但是只要有恆心、毅力,時時刻刻警惕自己,養成正心、正念、正思、正為,即可做得到,故曰"非常道"也。修道即是不二過,亦即非常道,要成為常道,只要思想行為正確,習慣成自然,便是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發自內心之德,即是道。

"行道",行字左為雙人旁,右為一丁也。行是否雙人才能行呢? 一人不能行嗎? 當然一人亦可行,為何行字要雙人不用單人呢? 此意一個人有雙我存在:一為靈魂之我,一為肉身之我。當肉身之我往生後,用物體往身上割、打、動時,肉身均無感覺。嬰兒出生一剎那"哇"一聲,就有喜、怒、哀、樂之覺,此在道教稱為"靈性",在基督教稱為"靈魂"。如何使靈性與肉身合一,做到一個壯丁? 古時壯丁為保家衛國的,故行之意即為人做到保家衛國之責,此行道是利於眾生的,所以元始天王太一先天老祖曰:"行道是把心之德實踐出來",汶羅祖師曰:"行道是良知良能之實踐",太上三清三老祖曰:"行道是清靜無為而無所不為,以利眾生"。

"得道",道從心中來,得道就是得到人心也。得一人之心,為得一人之道;得眾生之心,即得眾生之道,眾生向你學習、以你為榜樣,尊敬你、敬佩你、模仿你之思想、行為,即是得道。故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以萬物之心為心,既然處處以百姓萬物之心為心,所做之行為均利益於百姓、萬物。故聖人必可獲得百姓、萬物之敬仰,故曰得道。人在生之時,既已得眾生之道,到處受到歡迎,其人往生後,必獲得眾生之敬拜及皇帝之尊封,故曰"成道"。

"行德"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功德無量"這句話,德是由功所累積而來,而功是由善所積也。古人言要列入仙班必須具三千功、八百德。老子曰:"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善人吾善之,不善之人,吾亦善之,曰德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曰玄德"。道生之、德畜之,比喻父母生育兒女,蓄養子女,從嬰兒至長大成人,不為何利益而盡天職,不管自己如何辛苦、困苦以全力照顧撫養,教育子女成為有用之人。小孩長大後依其興趣及意願去發展,父母雖生之畜之子女,但並不佔有、不恃有、不主宰,此種德行曰玄德,如道生育萬物,以空氣、陽光、水等等自然之養分,供給萬物,無分別心、區別心,不會因人、動物、植物、空中飛、地上走、地下行、水中游而有區別不同,此種德行最高,故曰玄德。行德就是學習自然界之精神,以有生之年去服務、照顧四周之人、事、物,促進人類之和諧,往社會祥和之方向而努力。

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修養自己,內修要怎樣來修,做事要怎樣來做,就是道教的"修心盡性"這四個字。佛教講的是"明心見性",而道教講的其實就是"修心盡性","修心盡性"的功夫如汶羅祖師教我們的一些方法。一個人內在的修養要做到"納、容、忍"三個字:首先要"納",就是要對我們每天遇到的任何事情、任何人要接納他們,如果不接納而排斥的話,就不可能有溝通,也不可能在一起談事情,只有敵對,所以,不管對不對,我們應先接納;第二能夠"容",包容他,如果我們能包容別人的錯誤,包容別人的批評,包容別人的阻擋,如果我們能包容這些,我們的技藝就更精了;第三個字"忍",我們除了要堅忍不拔之外,更要忍別人所不能忍。另外三個字,是做事情要"公",任何事情以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團體利益或公司利益為圭旨,不要考慮到自己的利益,以大公無私之精神來做人處事;第二個字是"正",不偏不倚,做任何事情要光明正大,符合公理正道;第三個字是"理",天下任何事情,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要用這六個字做為我們修身處事的原則。

在《百神論》(善養道體篇)中,諸位仙佛教導:修道須先從修身做起,修身者必先修心,修心者必先修意,修意者必先修神,修神者必先修靈,修靈者必先修氣。氣能凝固,靈才能清。靈清神怡,神怡意爽,意爽心正,心正則身心准大道而行,此為修身之基本觀念。

夫修道之中心在於"心",天理對良心,良心之發用即是天理之流行,亦即是道,故良心之行即為道。心為萬象之源,現今社會風氣之澆漓,是由眾人不正之心所形成。如何使眾"歪"心導入於正心? 必須先由個人之正心去度化或感化他人之心,使其了解正理、真象與後果。人皆有惻隱之心,只要了解災難之形成是由於眾心之爾虞我詐,你爭我斗,造成猜疑、不信任,以致不擇手段地打擊對手,因而死傷枕藉,以致怨氣衝天,上干天和,故而災劫頻仍,應可悟出吉凶悔吝之道,在於人心正與不正之間。職是之故,若能講明此理,感悟人心向善,必可由少而多,由近而遠,漸使大部分人心明乎善不善、正不正之別,以自正其心、自為其善。所謂"一念回機,天地迥別"、"一朝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人心一正,自與天心相感應,不惟可消災弭劫,禎祥續至可立而待也。

善養道體者須具備正心、善心,有此心才能發為有益於眾生之行為,此即是德之表現。能行德者才能修內功,修內功須抱道而行,以期自身之品格能修至聖賢仙佛之境地。具有聖賢仙佛慈悲濟度精神之人格,可稱為神格,神格愈高,其德量愈大,其道格亦愈高,果位自是愈高。因此,仙佛苦口婆心、慈悲教導世人,無非是希望更多人能悟此道理,因而認理歸真以向道,且稟此無畏之道心做出有益世界之事業。

(編輯整理甘棠,作者黃勝得先生,系台灣太一道院院長,本文節選自發表於道教之音網站文章《當代道教發展機遇與挑戰》一文,圖來自長春觀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吳誠真副會長:構建積極和諧的宗教關係,道教大有可為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