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學中的人物性格」

「文學中的人物性格」

今天要整理的是南帆老師在《西方文論專題》里所講的「文學中的人物性格」一節。這一節講的都是一些基礎性知識,但整理一下,總歸還是有幫助的。話不多說,切入正題~

第一部分

高爾基的「文學就是人學」,在中國被廣泛應用,但是在世界上並不出名。蘇聯文學認為敘事文學的使命就是塑造優秀的人物,但這在世界文學理論史上並非天經地義的真理,並不是所有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都把塑造人物作為文學的第一要義。

比如說,《詩學》的基本研究對象有兩個,這個我們都知道啦,《荷馬史詩》與古希臘悲劇。這兩者就是西方敘事文學之祖了。《詩學》中列舉悲劇有六種成分(情節、性格、言辭、形象、思想、歌曲),亞里士多德認為最重要的是情節而非性格。

當然儘管都是敘事文學,小說和戲劇還是不一樣的。戲劇本身就有更強的情節性,沒法像小說那樣塑造人物,必須「動起來」,所以西方很多理論都稱情節為「行動」(其他文學裡也有這樣認為的)。所以在西方的理論史中,並不認為塑造人物很重要。再往後,現代主義也對人物性格提出了很多非議,它認為傳統的現實主義中的人物觀念已經破產。

在西方文學中,我們可以發現,韋勒克也這麼說,即俄國文學作品很擅長塑造人物,其他的地區比如美國則並非如此。中國文學呢,中國本身的敘事學沒有被重視,留下的不多,很多都是對作品的評點,部分會涉及人物塑造,但也很少。中國古文的正宗是抒情文學,詩詞發達。即便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出現了很多豐滿的人物,但在我們的敘事學理論中對人物塑造的涉及也不多,中國的敘事學理論成就不高,到了近代才發展起來。在中國,小說地位的改變到了近代才開始(梁啟超嘛我萌都知道,「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

雖然中國古代也有很多就,但最正宗的文學還是詩歌和散文。詞啊戲曲啊都非正宗,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就更不用說了。哎,看這翻身翻得,一翻就是個底朝天,那幻想文學會不會也有某一天在理論領域忽然鯉魚打挺,農奴翻身做主人?讓它翻身的蘇辛會是誰呢~

中國對人物性格開始高度重視有兩個事件:1、對俄國文學的大量翻譯,魯迅、瞿秋白……2、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大量翻譯,也是魯、瞿、胡風他們的功勞。雖然說馬恩並沒有一本談論文學的著作,但我們能從他其他方面的著作及書信中發現零星。比如恩格斯《致瑪哈克納斯》等。關於典型人物、現實主義等等思想都是恩格斯在信件中提出的。這些信件被後來西方馬克思學派的人討論得非常多。

在中國,50、60年代關於人物性格方面產生了各種爭議,焦點和核心主要在什麼是典型性格,還有包括有沒有人道主義(主要圍繞人道主義的階級性)。到了80年代以後,焦點則轉移了,較多的有主體哲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現代主義、語言學等。

第二部分

馬克思主義學派(社會歷史批評學派)如何認識人物性格?

恩格斯在一封信中提出典型性格。西方文論中關於典型人物的討論並不多,較多的還是蘇聯。蘇聯的文論在西方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形式主義,最有影響的一個人物就是巴赫金啦。

關於典型的討論:

①蘇聯文論討論較多的是個性和共性的結合。關心的是人物性格怎麼和宏大的歷史潮流相結合。馬克思學派最關注的問題就是社會歷史如何發展,討論這個問題,在政治經濟學上,就是使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在文學中,則是通過人物性格來觀察——這種人物性格是在這種歷史潮流中形成的,所以就要分析人物性格怎樣體現了歷史潮流。

②馬克思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說明一個人的性格都在他身邊各種社會關係中存在,它是運動的,人的身邊有什麼樣的社會環境,那個人就會有什麼樣的性格。反之,一個人的性格也可以看出社會環境。這是典型人物理論經常使用的一種策略。

③典型理論還意味著人物身上的性格特點都盡量向著極致的方向發展。更強烈更有概括性。盧卡契說:「典型就是各方面都可能發展到最高的水平」。一個人的性格特點的最高的典型性就是階級性(在馬克思的理論中人有很多種身份,但最重要的就是階級性啊[典型性])。這種典型理論具有缺陷,比如一個馬大哈的形象,不管在無產階級還是資產階級里都有馬大哈……還有一些人物,用階級分析也很困難,比如祥林嫂、阿Q吧……按「道理」來說,祥林嫂作為貧下階級最後應該覺悟起來,然而她並沒有呢。

還有一些問題,「藝術的多餘」,藝術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多餘的都不要。那比如一個劉姥姥,我們只寫她被壓迫不就好了……所以說只用階級來解釋是不行的。林黛玉是地主階級吧,但她的敵人可不是貧農,而是寶釵呀。

文學的最後的分析單位是人的命運→文學的話語體系描寫到每一個人。社會歷史等最後的單位是社會,不關心比社會更小的東西。即便有具體例子,仍然是為了說明社會狀況。

也有一些人倡導寫偶然事件,並不關乎一個人的一生命運。

除了社會歷史學的視野,還有其他視野。不同學派的關注點不同,社會歷史學派和其他心理學派就不同。而心理學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和傳統心理學不同。傳統心理學如蘇聯式的「刺激-反應模式」(和洛克的「白板說」同一類型)。

然後南帆老師討論了一下理性和感性。西方肯定是理性更早,美學的價值得到肯定是比理性更晚的,在西方美學一開始出現,就是感性學,人們開始發現感性的正麵價值。所以現代主義的非理性影響很大。

而中國,儒家傳統中理性和感性分的沒那麼清楚,中國強調的不是理性和非理性之分,而是一切都要有度,要中庸。這在西方是不講的。所以意識流才會對西方人震動那麼大。法國新小說派就說「人的內心就像一種黏稠的液體。」意識流派的伍爾夫反對巴爾扎克、左拉等人。反對對外部事件描繪得事無巨細,主張描寫內心。這是現代主義對現實主義的反叛。

在當代西方文學理論中有一股很大的潮流即語言學的角度。人物只存在於文本之中。像羅蘭巴特等人就極端地認為,沒有什麼人物,那些人不過是專有名詞,他們的行動只是語言的敘述。它們把一切都轉化為語言的現象。於是,在人物分析上就出現了兩種趨勢:1、人類學的人物分析,這樣人物就好像生活在我們之中;2,語言學的分析,認為沒有語言,人物就不會在我們當中抽象地存在。我們比較習慣的當然是第一種。

綜上,我們可以說,文學的使命是塑造人物,是片面的說法。

南帆老師還說,語言如何和意識形態結合起來,是我們需要深思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且撐一支長篙 的精彩文章:

TAG:且撐一支長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