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診室:戀愛中,喜歡「作」的女孩怎麼了?

心理診室:戀愛中,喜歡「作」的女孩怎麼了?

文: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衛所 李則宣 黃任之

動不動就發脾氣,因為一點小事質疑自己的男友,甚至尋死覓活,把另一半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很多「作女」不知足、不安分、不甘心的行為讓男人覺得莫名其妙又不可理喻。近些年,隨著各種女性主義視角的影視劇的熱播以及各類電視相親節目的火爆,人們對於「作女」的關注和討論越來越多。那麼,為什麼有些戀愛中的女孩喜歡「作」,她們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案例

瑞娜又失戀了,原因還是她的過度情緒化嚇跑了男孩子。前兩任男友給她的評價都是「太能作了」!在戀愛中,瑞娜非常在意對方愛自己的證據,要求男朋友要及時回複電話或簡訊;她遇到困難時,男朋友必須第一時間趕到;每天睡覺前都要跟自己道晚安和說甜言蜜語……戀情里有一丁點兒不順心,瑞娜都會變得非常神經質:要麼懷疑對方的真心,可能劈腿;要麼就是不在乎自己,玩弄自己的感情。輕則和對方生悶氣、鬧彆扭,重則大吵大鬧,嚷著和對方分手。

和對方衝突後,時隔不久,如果對方及時回復自己,或非常體貼地照顧自己,瑞娜就會感覺自己非常幸福,很在乎自己,對以前的言行非常後悔,忍不住和男友道歉,發誓再不會患得患失,亂髮脾氣,一定好好珍惜感情。但下一次,如果對方疏忽或不太方便及時回應她,瑞娜又會進入情緒化的泥淖里,重複著怒不可遏地發作—發作後恢復理智而愧悔—嚴格控制脾氣和壓抑衝動的死循環。鬧騰的次數多了,男孩子的耐心逐漸被消磨殆盡,最終身心俱疲地遠離了瑞娜。

瑞娜對男友們的愛,如同鐘擺,總是在愛恨兩極里來回擺動。這種帶有高度情緒色彩的關係模式,使她一直無法收穫一段穩定而安全的親密關係。

分析

瑞娜的「作」,顯示出她對情感中的好感覺和壞感覺的分裂。分裂的對立情感,使得她總是帶著單一感覺和思維去對待對方。這顯示出瑞娜出現了理想化的扭曲和偏執化的扭曲。理想化的扭曲是指個體把他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將對方過度理想化,無意識地忽略了對方的缺點,即使有些缺點在他人眼裡表現得非常明顯,也難以讓當事人警醒。理想化的扭曲還表現為一廂情願地認為對方毫無保留地、真心誠意地深愛著自己。

偏執化的扭曲則認為人都是自私的,表現得冷漠無情,人際關係里充滿了欺騙、傷害和痛苦。即使事實並非如此,當事人也會堅信不疑,懷疑對方善良行為背後包含著陰險的惡意。

雖然普通人有時也會理想化一個人或固執地否定一個人,但總體來說,持續的時間不長,認知的扭曲強度也不太極端,還能修正自己的扭曲觀念。但那些持有理想化的扭曲和偏執化扭曲的個體,執念很重。觀念嚴重扭曲的個體,情緒化的感受來回切換。

理想化的扭曲是為了讓自己找到價值感。一個理想化的對象正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己,這證明自己是優秀的、值得別人重視、喜歡和欣賞的,可以讓內心不太安全,害怕人際關係中被忽略和遺棄的人,感到內心的焦慮感可以減輕,同時增加被需要感和連接感,得到自我撫慰和精神放鬆。

偏執化的扭曲投射了個體內心的擔憂和煩惱。個體感覺缺乏照顧和愛的滋潤,就有一種空虛、虛弱無力和缺乏依賴性,她需要將這種負性的感受從內心裡驅逐出去,尤其是這種內部壓力受到外部刺激時,往往會使當事人情緒失控,無法忍耐。對方的無意舉動,會觸發她內心的一個痛點——「你不願意為我努力多一點,我不值得你時刻關注」,這種糟糕的感覺會讓她立刻否定對方。

這些負面的心理戲,多和童年被照顧經歷有關。人在年幼時,主要依靠自覺感受來粗略地反應,對外部世界的看法往往是表淺的、局部的和片面的。當照顧者能夠及時地顧及我們的需要,我們就會認為照顧者是個「好媽媽」;當照顧者沒有理解我們的意思,或者無法準確而快速地回應我們的慾望,我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照顧者變成了一個「壞媽媽」,忍不住討厭和排斥她。

隨著被照顧的各種經驗反覆地出現,我們積累了關於照顧者的兩類不同的感受,逐漸明白,同一個照顧者會有「好媽媽」和「壞媽媽」的表現,理解一個人不可能總是能滿足另一個人的需要和要求,理解一個「愛我、關心我和照顧我的人,也可能做出一些讓我不滿意和泄氣的事情,但他們並不是故意這麼做的」這一個深刻的社會道理,逐漸讓被照顧的兒童走向成長和成熟,擁有一個對現實的複雜的理解和包容能力。

實際上,早年的照顧可能有一些不當之處,帶給被照顧者一些心理損害或創傷。如果沒有這種整合好感覺和壞感覺的能力,認為一個人身上只能有一種感覺,就可能在有好感覺時讓我們「愛之欲其生」,而對方帶給我們不好感覺時,又「恨之欲其死」。

健康的個體能夠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避免用反覆對立的感受來威脅親密關係。面對一些容易誘發負性情緒的情境,他們會努力地剋制自己的直覺反應,不用首選的反應,而是用理性的次選來做反應,讓自己冷靜下來,有意識地讓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避免與對方發生衝突。

這種能夠理智地放棄直覺性的首選反應,代之以更為理智的次選反應的能力,心理學上稱之為主動控制力。這是自控力高的一個直接表現。主動自控力低的個體,更容易「作」。


處方

主動自控力的形成和發展,受制於遺傳和教養兩方面的因素。遺傳研究發現,基因表達中,一些個體的血清素相關的多態性上,顯示出天生就匱乏主動控制力。

從後天教養研究中了解到,被不同家庭教養風格的家庭養育後,雙生子的主動控制力表現迥異。被溫暖和民主氣氛下養育的孩子,比嚴厲管束下的孩子,更可能培養起主動控制力。他們能夠向父母學習「主動控制」的行為模式,不以壞情緒來淹沒自己的理智,能夠以父母為良好榜樣,去控制自己的直覺衝動,用更有利發展人際關係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因而更適應外部環境。

對成年人而言,如果在人際關係中反覆受挫,那就要覺察自己的思維和觀念是否有扭曲的可能。如果無法自知,可以從他那來里獲取反饋,了解對方和自己關係發生齟齬的原因。如果是愛「作」,那就要主動地提高自己的主動控制能力,具體的做法有幾條:

第一、抽離自己的感情,不要增加更多的內心戲。

愛作的人習慣於將對方的一舉一動添加上許多附加的劇情,而這些原本不在對方的內心世界裡。比如對方沒有接電話,真實的原因是對方的手機靜音了沒有聽見來電,可內心缺乏穩定感的人,會設想一萬個對方不想搭理自己的壞理由:我打電話可能太勤了,他厭煩了;我說話的語氣太凶了,他可能討厭我不夠溫柔;我講話的內容也許他不感興趣,乾脆不接;我上次說了他,他是不是心裡對我有意見……

一個簡單的反應,由於當事人心有千千結,把個人主觀臆想,變成各種風險假設,然後把種種惡意,投射在對方身上,認為對方因此不尊重自己、不照顧自己的情緒,因而理直氣壯地找對方不是,逼著對方用言行來自證清白,搞得對方猝不及防。

第二、把分裂的感受整合到一個具體而生動的人身上,跳出一個個即時的情境。

當事人要有一種辯證的唯物主義的哲學觀,要看到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優秀特徵和瑕疵特點,理解人性的複雜性,一個人既可能是體貼的,也可能是疏忽和能力局限的,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

成熟的人能夠積累積極的經驗,保留正向的感受;而忘掉一些偶爾出現的消極經驗,更不會將負向的感受保留在內心,不停地心理反芻,形成一種自動的負性思維,進而形成焦慮、擔憂、悲傷、生氣、委屈等負性情緒。經常練習與非理性的衝動思維做辯駁,就可能形成更為健康的反應機制,提高個人的自動控制力,減少自我傷害和與他人的摩擦,有助於更好地維護親密關係。

來源:健康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中國號 的精彩文章:

關愛耳朵:耳聾離你很近 可以選擇遠離
兩會·關註:打通藥品供應「腸梗阻」

TAG:健康中國號 |